湘西吕洞山民族传统体育猴儿鼓功能演变与传承研究
2017-07-12元丁
元 丁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吕洞山民族传统体育猴儿鼓功能演变与传承研究
元 丁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基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视角,利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湘西吕洞山民族传统体育猴儿鼓功能演变与传承展开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湘西吕洞山猴儿鼓的功能演变、发展现状及现代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猴儿鼓保护与传承的影响研究。
吕洞山;民族传统体育;猴儿鼓;功能演变 ;传承
1 湘西吕洞山猴儿鼓的功能演变
1.1 原始功能
1.1.1 宗教祭祀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道:“昔楚南那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以作乐鼓舞,以乐诸神。” 很显然文中提到的鼓舞就是指苗族的鼓舞,并强调了鼓舞的祭祀功能。
1.1.2 繁衍生息湘西苗族是一个极富务实精神的民族,一切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都围绕着生存繁衍而展开,具有一种强烈的求生存、求发展的民族意识。而苗鼓在苗民徙前、徙中、徙后则起着血脉般的作用,它使苗民团结奋斗,生生不息,如“奴咀”(鸟名)赶鼓来跳香,安排奴度(鸟名)把歌唱” 。
1.2 现代功能
1.2.1 全民健身功能苗鼓的内容丰富、动作多样、简单易行,它与湘西吕洞山人民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有着极强的亲和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响应全民健身工程,应对它大力宣传,普及推广,以增强湘西吕洞山体育运动的活力,扩大它的传播范围,使之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的纽带与桥梁。
1.2.2 经济功能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最近几年苗鼓的杰出传承人对传统苗鼓进行创新,使其从传统仪式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为适应舞台要求,更加注重苗鼓的技艺、表现力来吸引观众关注,需在短暂的时间内把苗鼓最精彩的部分展现出来,以求达到最好的舞台效果;同时评分制度,评委、观众的建议也促使苗鼓传承人对苗鼓技艺进行改进,使苗鼓的观赏性大大提高。这样能更好的在吕洞山这个苗鼓文化浓郁的地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1.2.3 民族认同、团结功能苗族鼓舞再现了苗族先民们的征服自然、流动迁徙、武力战争、生产劳作等,每个苗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 苗鼓文化有助于人们认识苗族社会与历史的作用,对陶冶人民的优良性格,培养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苗鼓不仅是该民族的重要文化识别标志,还在本民族的历史演进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参与者的身、心和精神的养育维系了民族的生存和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本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2 民族传统体育猴儿鼓发展现状研究
2.1 湘西吕洞山猴儿鼓的动作特色
猴儿鼓相传是三人或多人模仿猴子各种习性,将这些动作运用于击鼓中,鼓舞急而不乱,动作活泼。猴儿鼓是一种较原始的舞蹈形式,属滑稽鼓,技巧性较强,注重动作及表情,其内容主要表现猴儿进庙偷吃供果时无意中敲响了更鼓后惊慌和对鼓嬉戏的情景。动作有“倒爬”“偷桃”“挠痒”“狮子滚球”“戏鼓”等 富有戏剧性及表演性。
2.2 湘西吕洞山猴儿鼓的传承方式
苗族鼓舞是一种苗族特有的舞蹈,在该民族中是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通过叙事性的表演方式,构成苗族舞蹈的独特个性,通过生动的舞蹈动作淋漓尽致表达生活、生产。湘西吕洞山,是有着“活化石”之称的苗族村寨,在这里有着浓厚的苗族文化底蕴。笔者通过深入村寨实地考察及走访当地的村长和当地的村民得知:在当地的传承方式主要可分为师徒传承、血缘传承、特定环境传承。猴儿鼓作为苗族鼓舞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代表人杨化清以拜师的形式传承于龙英桃、龙孝等弟子,而村寨的人再以拜师及世族的传承于下一代。除此之外还有特定环境传承,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举办的文化活动促进鼓舞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如湘西州50年的庆典活动、每年的苗族赶秋、挑葱会等。
2.3 湘西吕洞山猴儿鼓的参与人群
吕洞山是位于湘西偏远地区的以农业为主的村寨,人均收如很低,为州扶贫办驻点村。该村共1 300多人,但迫于经济压力,有一半以上的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沿海等地打工,留在村寨的基本都为一些相对劳动力弱的老人和小孩。调查发现参与苗鼓的人群有以下特点:严重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年龄两极化。这与当地的经济状况和人们落后的思想有着重要联系。而由于猴儿鼓动作的技巧性强的特点,如果没有年轻男性的参与,则很难把猴儿鼓传承下去。
3 现代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猴儿鼓保护与传承的影响
3.1 政府部门重视不够和资金投入不足
湘西州吕洞山以“活化石”的苗寨著称,整个村寨都保持着健全的苗族原始建筑,村民大多都是以纯正的苗族风俗及风情展现给游客。吕洞山作为民俗文化特色村寨,其当地的民族文化保护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与保护。吕洞山苗族鼓舞虽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但在项目的发展与保护上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实质意义的保护措施和策略。由于工作和时间及人员调动相互冲突,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不够充分,现在剩下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中老年人和小孩在坚持打鼓。猴儿鼓作为苗鼓中动作难度较大的一种,它的传承更是岌岌可危。由于吕洞山是一个州扶贫对象区,2012年的人均纯收入不足1 800元,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十分不便,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村寨里的18~40岁的人群组要为外出打工。猴儿鼓想在吕洞山得到有利的传承发展,政府是绝对的主导者。
3.2 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猴儿鼓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多菱化的社会,在现代社会潮流的驱使下猴儿鼓在文化价值上、存在价值上、表演价值上都冲击这传统的猴儿鼓。经过笔者调研发现,一方面现在懂传统鼓舞的人群基本为老年人,他们在思想上观念上的陈旧,对猴儿鼓文化的传承发展不重视,并没太大的耐心去教授;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改变。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在特长的学习上他们更多偏向现代风格的特长、技艺的学习。从以上可看出当地传统的猴儿鼓在现代文化冲击下、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在现代经济市场的驱使下需从逐渐被现代元素的文化所取代,传统的猴儿鼓逐渐被社会淘汰、逐渐被人们遗忘。
3.3 参与人群的老龄化
一项活动在一地区能否延续发展,很大程度从在当地参与的人群的年龄比例上就基本能看出。经过调研可知,苗族鼓舞这项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参与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占参与人数的60%以上,而青年及少年的所占参与的人数不到40%,并且少年的人数为近2年才有所增长,许多动作技巧不够熟练,对鼓舞的文化内容不够深入了解。而随着年龄的增加,那些动作熟练的长着对动作的位置不能表达,对鼓舞的传承上造成影响。特别是对于技巧要求很高的猴儿鼓,更是增加了它的学习难度。上年纪的老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概念很模糊,且不重视,而青中年人又迫于经济收入,不得不常年外出打工,对猴儿鼓的练习频率极大下降, 导致动作遗忘或丢失等。
3.4 吕洞山猴儿鼓的传承方式落后
猴儿鼓想要延续及创新发展,他的传承方式是非常的重要的,一个好的传承方式能更好的促进该项目的延续发展。因受到当地的经济底下、文化水平不高、交通不变、思想落后及政府能力不足等影响下,导致吕洞山猴儿鼓的传承方式目前都只局限于拜师传承、世族传承及政府部门的组织的文化交流传承,而拜师、世族、政府组织的文化交流传承都是比较传统的传承方法,缺乏现代创新元素,难以调动起现在年轻人对猴儿鼓这项比较传统文化项目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4 吕洞山猴儿鼓的保护策略与实践
4.1 民间保护机构和保护法规
近年来,国家、湖南省、湘西州等各级政府都出台了关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法规及各项保护条例。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国务院两次下文告戒全国应“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湘西州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因此,吕洞山猴儿鼓作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可以充分利用以上的机构和保护法规进行苗鼓的保护。
4.2 猴儿鼓动作从言传身教到书本记载
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鼓舞的传授以苗语来言传身教,这一方式使得苗族鼓舞传播面积窄。在物质极不发达的过去,即使全面掌握这门技艺后,大部分的学习者也不能以此为谋生手段,所以相当一部分苗鼓鼓舞已消失在历史中。笔者从文化传承需从载体入手,把猴儿鼓的动作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了下来,为后人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4.3 加强吕洞山猴儿鼓的动作创编与谱曲
猴儿鼓所传递的都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环境下的民族文化,是苗族先民智慧的结晶。猴儿鼓相传是由苗族先民偷学猴子打鼓的过程而得。由三人或多人模仿猴子各种习性,将这些动作运用于击鼓中,鼓舞急而不乱,动作活泼轻快。正因为这样猴儿鼓动作比较简单,元素比较陈旧,所以缺少一定的观赏性。目前,挖掘与开发吕洞山猴儿鼓的动作已成为重中之重。我们可以融入一些现代化元素比如健美操等,可以使得动作简单易学。但前提是不能完全改变它的原始特色。由于是根据大自然猴子的动作进行动作创编,所以我们在音乐的创编与选择上可以借鉴一些空灵轻快的音乐元素进行谱曲,使动作展现得更有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
4.4 猴儿鼓引入学校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关注度的提高,学校体育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已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亮点。虽然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但学校体育通常被认为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如果能在学校正式的开设这门课程,这样既能体现出该学校的教学特色,还能在猴儿鼓的传承上得到了一定的帮助。
5 结 论
经研究发现,猴儿鼓功能从原始的宗教祭祀、繁衍生息,发展到现代的全民健身功能、经济功能和民族认同、团结功能。调查发现猴儿鼓以师徒传承、血缘传承、特定环境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猴儿鼓动作俏皮有趣,但有着一定技术难度。从参与人群来看是一些老人与小孩,所以无疑给传承带来不利。本文主要从政府部门重视不够和资金投入不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猴儿鼓的影响;参与人群的老龄化;吕洞山猴儿鼓的传承方式落后等4个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猴儿鼓保护与传承的影响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了民间保护机构和保护法规、猴儿鼓动作从言传身教到书本记载、加强吕洞山猴儿鼓的动作创编与谱曲、猴儿鼓引入学校课堂教学等策略,对湘西吕洞山民族传统体育猴儿鼓的传承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1]姚岚.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J ].大舞台,2010(11):129-130.
[2]石昌畅口述,石远定译.吕洞山苗族迁徙歌.报布报东. 吕洞山网.
[3]《保靖县民族志》编纂小组.保靖县民族志,2007:142.
[4]吴磊.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5]陈玉容. 竹竿舞运动纳入海南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7):26-28.
G85
A
1674-151X(2017)17-15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7.082
投稿日期:2017-06-28
元丁(1993—),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