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子理学对祠堂文化的渗透与深化
——以理学名贤祠堂为例初探游学传播

2017-07-12福建省开闽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海峡影艺 2017年1期
关键词:宗祠朱子理学

文/林 庚 福建省开闽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朱子理学对祠堂文化的渗透与深化
——以理学名贤祠堂为例初探游学传播

文/林 庚 福建省开闽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朱熹理学集儒学之大成,由此创立“闽学”学派。朱子对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血缘、宗法、伦理纲常的思想作了理论化、细致化的充分发挥。其理学理论从简单的封建伦理道德里摆脱出来,践行了从“理”行到“礼”的实践,从原始的封建宗法制度摆脱出来,建立以忠孝廉节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为封建社会的秩序稳定和道德制衡提供了理论指导,促使祠堂为朱子理学的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祠堂——朱子传播理学思想的阵地

南宋时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代表了理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以理学家朱熹及其门人为代表的一批理学家,为了钻研学术,讲明义理之学,并广泛传播自己的思想,扩大影响,积极发展书院教育,创办书院,讲解经书,宣传理学,培养了大批弟子,并以书院为论坛,争鸣学术,指论朝政,占据太学讲席,却屡遭朝中权贵排抑。于是他们更多的是依托祠堂和宗亲力量在祠堂设学校和书院,使朱子理学接地气,入民心。

《朱子家礼》对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远及整个东亚。《朱子家礼》开宗明义就讲祠堂,让人明白“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的重要性。《祠堂》原属于《祭礼》的一部分,朱子将它抽出,专门置于开篇,朱子曰:“此章本合在《祭礼》篇,今以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守,所以开业传世之本也,故特著此冠于篇端,使览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而凡后篇所以周旋升降、出入向背之曲折,亦有所据以考焉。”

历代的祠堂多数都有办学堂或书院,如三明尤溪朱文公祠、明溪龟山公祠、宁化的罗氏家庙、泉州欧阳氏的祖祠不二祠、金谿紫云黄氏宗祠群、张襄惠公张岳家庙,福安的紫阳黄氏(黄干)宗祠,金门的蔡氏宗祠,长汀的上官氏宗祠,福州的林氏宗祠,莆田笏石镇梁氏宗祠等等,都附设学校或书院。在南方各省也都如此,又如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因此,大量的祠堂家庙办学,充分演绎并践行了朱子理学,彰显闽学的文化特质。祠堂所属学校、书院,除了招收本族弟子以外,也不拘于一乡一族的子弟,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随着朱子理学的注入,祠堂文化底蕴深厚,成为非常有生命力的建筑。祠堂和书院的大厅或主殿,一般多有朱熹题写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作为祠堂的族规家训的核心理念,还有家规家训的碑文,以及配有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和古代历史名人忠孝廉节诚信仁义典故的画卷。祠堂楹联也凸显“理学传家”。体现了朱熹理学首先强调的是“修身”,其次是“齐家”,包括对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对待之道。再外围是“睦族”,旁及个人在庞大家族中的本分。出了亲族的范围后,为官之道志在君国,规定贪官污吏不入祠,也是家训中念念不敢忘的。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处世、报效国家之要,大体是忠恕仁义、改过迁善、明道非利的伦理说教。

三明尤溪作为理学大儒朱子的故里,朱熹理学思想在民间深入人心,闽学的文化氛围浓郁,促成了三明祠堂的纷纷兴建,而且保存下来比较多比较完善。这些宗族祠堂按朱熹理学崇祖敬宗、执法、议事、励学,成为朱熹理学的物化载体。

尤溪朱文公祠,祠前的华表山门大门两侧门柱镌刻一副对联,是康熙皇帝题赞朱熹的:“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二楼大厅内柱联:“传注六经光往圣,主盟千载为先生”,““道若揭日月而行,功不在孟子之下”,这几副楹联是对朱熹的理学成就的极高赞誉。

祠堂大处着眼,小到细微之处,都渗透着朱子理学文化。“南闽理学无双仕,北宋忠贞第一家”,就是当年陈氏家族理学文化的真实写照。贡川的陈氏大宗祠就是处处折射着理学的元素。贡川陈氏始祖陈雍,是太丘陈实的第十九世孙,少好学多才,以贤良方正被举于朝延,官拜中丞,为官清廉。据谱载,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陈雍率次子陈野南下入闽,卜居固发冲(今贡川),启创家声,延至八世陈文余,人文鹊起,九子一婿,皆大儒名宦,故祠堂内有朱熹题赠“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科名”的楹联。“一门双理学 九子十科名”此联为南宋状元王十朋所作。“双理学”指陈文余的曾孙瓘陈瓘和侄儿陈渊(默堂),是当时著名理学家。

陈门历代科甲蝉联,贤能辈出,有陈文龙状元,还有探花、进士、文官、武将等数百名,文韬武略,历代文人辈出,声名远扬,名噪八闽。大理学家杨时的“半壁官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归”,指的就是当时陈氏家族在宋朝历史的辉煌。传说北宋时期,贡川陈姓子弟奋发读书,许多人金榜题名后,在京城入朝为官。一日,皇帝微服造访一陈姓官员,见牙笏满床,堆放凌乱,诸色官袍随意抛在一处,不觉龙颜大怒:“人分贵贱,位有尊卑,汝等身为朝廷命官,为何将官袍牙笏,视若无物,堆放如此凌乱,成何体统?” 见天子震怒,众官员纷纷跪地,不胜惶恐道“臣等罪该万死。臣等固知官袍牙笏,皆为圣物,随意堆放绝非有意为之,今日与臣吟诗颂句者,皆为族亲,官爵辈分,参差不齐,故索性一概堆之,望皇上恕罪。”

理学大儒朱熹早年受教于李侗,李侗是罗从彦的学生,罗从彦则长期就学于杨时门下。所以朱熹也是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理学的形成曾经受到杨时的重大影响。南宋由朱熹集大成者的“闽学”体系,由杨时南传后,经过长期量的积累与深化,并不断汲取前人思想精华而形成的。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学的兴起,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哲学思想承上启下,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又对后来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程氏正宗”。杨时逝世后,南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礼部尚书、将乐人冯梦得以“龟山先生载道而南,为师儒宗”的名义奏请朝廷建立龟山书院。

清朝乾隆《将乐县志》载:冯梦得,字初心。笃志嗜学,博洽经史。登嘉熙二年进士第。历给事中,累官礼部尚书。居官不私荐拔,时号名臣。尝奏立龟山书院,请赐田养士,复其后以主祀事。时谓:“扶植道南一脉,公之力居多”。他在给朝廷的《将乐县奏立龟山书院疏》中说“……臣后出龟山之乡七十余年,虽不获亲灸先生之教,高山仰止,乔木具存,……乞创书院落于龟山旧宅之右,继风露夜檠之读,存‘江汉秋阳’之思,相与讲磨如聆謦欬于龟山,……。”

“疏奏,上深嘉纳,特奉御笔赐‘龟山书院’额,乃诏郡县拨田养士,优其后,而春秋祭焉。”龟山书院中同时还设立了“道南祠”即是主祭杨时的祠堂,供杨氏后人与官民祭祠杨时。

蛟湖的龟山公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纪念和祭祀子江公、龟山公及蛟湖先祖而建。祠堂建筑结构及大门楼均仿宋元明清历代朝庭所修建的将乐城北郊龟山公祠(已毁)原式样建造,原名“永思堂”。祠堂曾于嘉庆二年迁至钱陇边,再于道光十六年迁回原址,改名为杨氏宗祠。

江南龟山公祠众多,汀州的龟山公祠就坐落在长汀县城中央,是明穆宗为褒扬闽学鼻祖杨时(号龟山)而敕建的祠堂。汀州龟山公祠始建于明隆庆年间,奉祀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爱国主义者、闽学鼻祖杨时。祠内配祀杨时门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及杨方。

家礼——规制祠堂功用传播理学

朱子将《祠堂》一章专门抽出以为《家礼》开篇,起到了总摄整个家庭伦理的精神作用,他通过标举“尊祖敬宗”从而使得世俗性的家庭伦理获得了一种质的飞跃。由于祖宗在后人的精神感知上完全是一个意像,因此,朱子所树立的这一家礼规范,家族后人植入了对祖宗的感恩情怀。人们在家庭的伦理生活中唤醒与培植起感恩情怀,那么推之于整个社会生活则是一个应然而必然的过程。因此对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是有积极的作用。

祠堂最原始的功能是祭祀功能,就是弘扬祖德宗功,使先祖精神文化的积淀得到弘扬与发展。祠堂和祠堂附属的书院、学校都供奉先祖、先圣、先师、先贤的神像进行祀典,履行重要的祭祀职能。规定了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明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封建伦理关系法则。例如,附属的二十四孝对儿童教育从小抓起,学习儒家伦理思想,维护礼教。

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自先秦以来,“庶人祭于寝,士大夫祭于庙”已成通例,且有祭祀几代祖先的规定。神龛都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由族长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

宋代,理学家朱熹倡导加强宗族制度,朱子非常重视“祠堂”作为祭礼空间的意义,以及祭礼仪式的重要。朱熹认为虽然庙制不见于经,但是“士庶人之贱,亦有所不得为者”。故此,把士庶祭祖的场所,不称为“庙”,改称“祠堂”。朱子主张:“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一般的士庶可在正寝之东建祠,其规制为:“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叙立。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其东,缭以周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若家贫地狭,则止为一间,不立厨库,而东西壁下,置立两柜,西藏遗书衣物,东藏祭器亦可。正寝谓前堂也,地狭,则于厅事之东亦可。凡祠堂所在之宅,宗子世守之,不得分析。”。南宋以来祭祀已经以朱子家礼为礼仪的规范,遵照《朱子家礼》的规定把祖先的象征从塑像改成神主牌位。根据《朱子家礼》,祭祀要在祠堂中设置的祖先牌位前进行。这正是:祠堂之设,古未有也。古者……庶人无庙,祭先于寝,其制秩然而不可紊。迨宋紫阳朱子以义起家礼,始有祠堂之制,后人放而作之者甚众。宗族制的形式以及正统礼仪的逐渐在民间普及化,由高端的上流社会进入到平民化。

祠堂最重要的功能还是供奉祖先。祭祀祖先就是祭祀祖先的神灵.朱子家礼规定:祠堂的建筑格局,一般有革殿、两殿及三殿三种,其中以两殿式建筑较为常见。前殿多为门厅,其立面形式多为三开间,开三门或一门;正堂及正殿,即祠堂最中央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又称祖先厅或正厅,为安放主把牌位之处,有的牌位前或正殿两侧还会张挂祖宗像。宗庙内祖先的神主排列顺序是“左昭右穆”始祖居中,牌位的顺序由自西向东一字排开改为左昭右穆。始祖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为昭穆两列:即始祖以下一、三、五等奇数代为昭辈;二、四、六等偶数代为穆辈。昭居于始祖之左,穆位于始祖右边。

朱熹在《家礼》里规定,祠堂内设四龛,供奉高祖以下先世神主。祭祀对象上,首先是在远祖中寻找对本族有特殊功绩的祖先人物作为固定的、永久的对象。其次只祭近几代死去的祖先,一般指高、曾、祖、祢四代。祠堂神龛里面摆放祖宗牌位。牌位规格一般是一尺二寸长,三寸宽,上面写祖先的官位、姓名字号,背面书写其生卒年月。

贡川陈氏大宗祠就是比较规制的理学宗祠,三进式建筑,分为门厅、大坪、池塘、正厅、后厅及左厢房。后几经修缮,变为现代的门楼、华表、大坪、池塘、门厅、正厅、天井、回廊及左右厢房。正厅设有神龛,奉祀“唐中丞陈雍历代祖神主”以及历代先祖神主碑位,“状元及第”、“探花及弟””,与历代科举进士金匾高悬于大厅上方,还有 “雍穆宗风””、“敦宗爱国”、“理学之门”、“忠贞之家”等匾额,这些都记载着先祖的光辉的历史。宗祠内珍藏着一部(共48分册)清光绪十六年撰修的大宗谱,还有民间收藏的清嘉庆、道光年间撰修的宗谱。大宗祠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举行春秋两祭的盛大庆典活动。堪称“理学之门”福建的名门望族的陈雍世系,其陈氏大宗祠座落于永安贡川城南,是陈氏入闽始祖唐中丞陈雍的暨历代先祖的大宗祠。大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造型古朴典雅,清重建重修。陈氏大宗祠不仅完整地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也蕴含着闽学文化的积淀。

祠堂附属的学堂、书院一般都要奉祀文昌帝君、武帝君、朱子和孔子等像,供求学学子祭拜,有的还举行祭奠。

祭祀——传承礼制拓展理学文化

宗祠祭祀是家礼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年中许多的节日,族人都要到祠堂行告祖礼。大型宗祠祭祖活动一般由年迈辈份高、德高望重的族中长者主持,长幼咸集,亲疏秩然,祭品丰厚,祭礼隆重庄严,程序极为繁琐。祠祭后多举行宴会或演戏,经费由族产开支。这时的祠堂已经不是单纯的祭祀场所,而担负起了社会、法律、道德、传统等职能。

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

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有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向族人灌输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教,使族众族亲了解家谱的内容,知道自己同其他族人的血缘关系。加强家族团结,按照家法族规要求去规范族众的思想和行为。祠堂文化主导地位还是以我国“忠孝仁义”为本的儒家文化为主体。

祠堂的各种祭祖仪式中,祠祭是其中非常最重要的一项。祠祭时间上普遍奉行的是春秋祭。祠堂祭祀仪式隆重而严密,三明尤溪的朱文公祠的祭祀就是按照朱子家礼进行祭祀的典范。史料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在尤溪朱文公祠举行的春秋祭,其仪式过程为:迎神,奏《咸平》乐章、诵祝文;初献,由公推德高望重的人唱读祭文、进香、进帛,乐舞共起;终献,行三叩九拜礼,酹酒、进爵,乐舞共起;撤馔,奏乐舞止、读祝;送神,奏乐、诵祝祠;最后仪式在爆竹声中结束。整个仪式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唱读祭文,祭文由皇帝钦颁,祭文内容中的:惟公德盛仁熟,理明义精。布诸方策,启我后人。兹属仲春(秋),谨以牲帛礼仪,用申常祭。祭文高度颂扬了朱熹的功德,表现出后世子孙对祖先的怀念。

又如宁化城区小溪边的罗氏家庙(又称“豫章书院”)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庄重大气。祠内,见正厅中央设一神龛,下部砌筑台阶式须弥座,座上分别置放开县始祖罗令纪及其历代祖宗之神位。罗氏家庙,始建于后唐同光年间(923—925),后因战乱倾圯。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建此祠,其间曾进行过7次维修,始得保存。罗氏家庙是罗氏后裔为怀念先祖罗令纪垦荒拓地、升镇开县之丰功伟绩。

“罗氏家庙”又称“豫章书院”,因为这里,罗氏祖先的另一位名人,“闽学四贤”之一的罗从彦。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出生于沙县。因他祖籍南昌,而南昌旧称豫章,世人就称他为豫章先生。他是北宋时一位著名理学家,是朱熹的老师的老师。他自幼刻苦好学,是一个极有学问的人,是大学问家杨时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清雍正十三年(1735),邑人罗登标中举,历任福建周宁、政和及江西崇仁等处训导、教谕,于乾隆三十年(1765)致仕返乡,他学识渊博。著有《易学阐微》已收入《四库全书》。返乡后,在罗氏宗祠开馆讲学。曾在祖祠内,招收弟子开馆讲学,挂牌“豫章书院”。 为继承和发扬先祖罗从彦豫章先生开馆讲学之遗志,故以“豫章书院”之名开坛办学。又有祠石碑文载:宁化教谕蔡材先生也在祠内开设讲坛讲学。“豫章书院”由此而得名也。此后,罗氏祠又称“豫章书院”。

2015年9月13日(农历八月初一)上午,在欢快的锣鼓声和轰鸣的鞭炮声中,罗氏宗亲们按照传统习俗,在宁化豫章书院(罗氏家庙)对宁化的开县始祖罗令纪公进行了祭祀。罗氏宗亲们按照家礼的传统方式在按照上烛上香礼、三叩九拜、三献礼、行酒礼,恭颂祭文等程序,罗氏宗亲们先后拜祭祖先。

三明地处闽西北,为闽江、赣江、汀江三江源头。自从西晋末年开始,历史上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大迁徙,以及大批中原人迁入三明境内的宁化、清流、明溪、将乐、建宁、沙县、永安等县(市)。迁入三明境内各县。三明在客家迁徙史上的重要地位,被称为“客家祖域”,客家中转站。祠堂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族谱、祠碑、楹联、祖训、选址、布局等等反映出闽学文化。三明的客家祠堂,也是我们了解与研究朱子理学的重要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朱子家礼的践行和闽学文化的彰显。

朱子理学是承载了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根植于各姓氏族人的的生活之中,并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祠堂更是朱子传播理学思想的阵地。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的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如今,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朱子的理学思想同样有着极高的社会价值观,朱子理学中的《家礼》有利于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探讨朱熹理学,对建设完善宗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宗祠朱子理学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小金鱼
关于加强汉寿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礼学与理学
多肉
朱子涵 叶子衿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