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乡土农民悲苦 呼唤自然人性回归
——浅析沈从文湘西小说《丈夫》
2017-07-12黄巨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300
⊙黄巨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0300]
沈从文湘西小说研究(三)
揭示乡土农民悲苦 呼唤自然人性回归——浅析沈从文湘西小说《丈夫》
⊙黄巨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0300]
纵观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历程,不难发现,有一条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主线——人性书写。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丈夫》可以说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 《丈夫》 人性书写 思想内涵 艺术特色
沈从文走上中国现代文坛之后,曾以“人性治疗者”自居,发掘人性的美质,礼赞自然健康的人性,批判扭曲堕落的人性,进而重造人性,重造民族品德,重造国家形象,并向人类远景凝眸,既是沈从文文学理想的一个基本精神向度,也是沈从文的文学选择。纵观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历程,不难发现,有一条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主线——人性书写。在沈从文看来,“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丈夫》可以说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拟从写作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小说《丈夫》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
沈从文的《丈夫》写于上海吴淞,1930年4月10日发表于《小说月报》第21卷第4号。当时沈从文已在上海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1928年元旦过后到达上海),正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沈从文来到上海后,发现上海“不愧是现代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都市,它拥有现代化的大工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现代化的娱乐场所,总之,现代化的程度远远超过北京和其他城市”。但是,上海“物欲横流,尔虞我诈,投机取巧,许多人一夜之间发了大财,许多人一夜之间有输得精光”,金钱和权力主宰一切,尤其是“一切都以金钱为依归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是文学因何商业结缘而失去它的自由性和独立性”,令沈从文格外担忧。他来到上海后,与胡也频、丁玲合作创办了《人间》和《红黑》两个刊物,均因经济原因先后停刊。《人间》出版到第四期,因书店支撑不了而停刊,《红黑》办了半年时间,因纯文学性质,不但赚不了钱,而且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出版到第八期被迫停刊。他来到上海后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使他深深感到“金钱和权力主宰一切”的可怕。而且,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浸透金钱关系的精神堕落的现象,已蔓延到农村,就是地处偏僻,相当闭塞的湘西农村也无法幸免,人的两性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商品买卖关系。此时,在沈从文心里呈现出一个新的文学主题:“封建自然经济下的农村固有的朴素的人性,除了遭受武力和地方特权者摧残,还面临着城市物质文明的蛀蚀。”于是,沈从文把笔触延伸到湘西乡下人的身上,他把眼前的现实与湘西乡土的回忆结合起来,书写湘西乡下人的人生种种。《丈夫》就是在此情此景下写成的。
二
沈从文小说《丈夫》反映的是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当时的中国社会秩序混乱,军阀混战,尤其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黑暗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农村经济破产,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述:“地方实在太穷了,一点点的收成照例要被上面的人拿去一大半,手足贴地的乡下人,任你如何勤省耐劳的干做,一年中四分之一的时间,即或用红薯叶和糠灰拌和充饥,总还是不容易对付下去。”同时,随着资本主义所谓的“现代文明”的输入,原来自供自给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村经济破产导致人性沦落,人们传统美德受到严重冲击。在地处偏僻、相当闭塞的湘西农村也不例外,在金钱和权力主宰一切的背景下,湘西农村保有的正直、纯朴、善良、诚实、勤劳的自然人性被侵蚀,人与人之间关系变成金钱和权力的关系,人的两性关系也变成赤裸裸的商品买卖关系。沈从文对城里人这种堕落扭曲的人性深恶痛绝,对这种所谓的“现代文明”侵蚀到了湘西这块神圣土地深表担忧,对旧中国乡土农民的悲苦深切同情。他在《丈夫》中以“乡下人”的独特视角,通过湘西一隅——黄庄,一个不知名字的“丈夫”,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送新婚不久的妻子“老七”到离岸极近的烟船妓船上去“做生意”(卖淫),揭示旧中国乡土农民的悲惨命运和自然人性被侵蚀的社会现实。他对“现代文明”侵蚀到了湘西这块神圣土地深表担忧是有道理的,色情的买卖是历来为人们所不齿的陋习,但在旧中国却成了都市里堂而皇之的一种正当职业。在湘西农村黄庄也是如此,那些妇女外出做“生意”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似乎这一行业是公开和“合法”的。小说中有几句话可见一斑:“离岸极近的船上人,她们把这件事也像其余地方一样称呼,这叫做‘生意’。她们都是做生意而来的。在名分上,那名称与别的工作同样,既不与道德相冲突,也并不违反健康。”“许多年青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也竟是极其平常的事。”“这样的丈夫在黄庄多着,那里出强健女子同忠厚男子。”“那些船排列在河下,一个陌生人,数来数去是永远无法数清的。”不仅如此,这里做妻子的“老七们”“做了生意,慢慢的变成了城里人,慢慢的与乡村离远,慢慢的学会了一些只有城里人才需要的恶德,于是妇人就毁了”。然而,沈从文对湘西黄庄的“丈夫们”和“老七们”人性的扭曲堕落,并没有像鲁迅先生对“阿Q”们那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并进行辛辣的批判。在沈从文看来,这些“丈夫们”和“老七们”本质不坏,虽然人性扭曲堕落,但还有望人性复苏觉醒,有望人性胜利回归。沈从文怀着对“丈夫们”和“老七们”不可言说的温爱,真情呼唤他们的自然人性回归。笔者认为,这才是沈从文创作《丈夫》的真正目的。沈从文的《丈夫》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之真,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之深,也许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是罕见的,而且沈从文写《丈夫》时年仅二十八岁。
关于《丈夫》的评价,最有说服力的当属是聂绀弩先生。因为聂绀弩先生“从来是个‘左派’,几十年来跟沈从文有着远距离的敌视(按:聂在1940年12月《野草》第一卷第四期发表《从沈从文文笔下看鲁迅》予以批评)。60 年代初,绀弩老人从东北劳改回来”,从黄永玉家借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作品选》,过了几天,绀弩先生在黄永玉家肃穆地对黄永玉说:“我看了《丈夫》,对沈从文认识得太迟了。一个刚刚二十多岁的青年写出中国农民这么创痕渊深的感情,真像普希金说过的:‘伟大的,俄罗斯的悲哀’,那么成熟的头脑和技巧!……”在聂绀弩先生看来,《丈夫》是沈从文以“成熟的头脑和技巧”写成的,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三
沈从文《丈夫》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分析《丈夫》的递进叙事模式和“空白”技法的运用。
(一)递进叙事模式
递进叙事模式是《丈夫》的艺术特色之一。《丈夫》有两个主角,一个是男主人公“丈夫”,另一个是女主人公“老七”,两个主角的关系是夫妻。从总体来看,作者无论是从正面下笔叙述“丈夫”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还是从侧面落墨叙述“老七”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都由“人性扭曲堕落——人性复苏觉醒——人性胜利回归”三个层次构成递进叙事模式。下面就“三个层次”做简要分析。
关于“丈夫”和“老七”人性扭曲堕落情形的叙述。小说中的“丈夫”与黄庄的“丈夫们”一样,将自己新婚不久的妻子送到河船上做“生意”,“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并觉得“是极其平常的事”。当他想起在船上做“生意”的妻子,照规矩是要见见妻的面时,他就“像访远亲一样”来到船上探妻子。然而,他探妻子的初衷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分享妻子“老七”“做生意”的成果,并非带妻子回转。在沈从文看来,“丈夫”的人性已经扭曲堕落。尤其是他在到船上与水保见面、谈话、交结后,水保在“丈夫”的心目中留下很好的印象。“他猜想这人一定是老七的‘熟客’。他猜想老七一定得了这人许多钱。”想罢,他忽然“感到要唱一个歌了”。当他记起那一双闪闪发光的靴子,“记起那黄而发沉的戒子”,“记起那伟人点头同发言”,他由衷地感叹:“这是老七的财神!”于是乎,他“又唱了一首歌”。“丈夫”对城里人的向往和金钱的追求,到达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丈夫”愚昧、麻木、人性扭曲堕落的形象跃然纸上。小说中的“老七”与黄庄的“老七们”一样,“就用一个妇人的好处,服侍男子过夜”。而且,“把这件事也像其余地方一样称呼,这叫做‘生意’”。并认为“在名分上,那名称与别的工作同样,既不与道德相冲,也并不违反健康。”于是,她“离了乡村,离了石磨同小牛,离了那年青而强健的丈夫,跟随到一个熟人,就来到这船上做生意了”。她“做了生意,慢慢的变成为城市里人,慢慢的与乡村离远,慢慢的学会了一些只有城市里才需要的恶德”。不仅她的穿着打扮像城里妇人的派头,让乡下来的“丈夫”刮目相看,感到极大地惊讶,而且说话的口气也像城里做太太的那样大方自由,如:“那次五块钱得了么?”“我们那对猪养儿子了没有?”这样文绉绉的话以及说话的口气,完全是城里妇人的做派,“丈夫”意识到“老七”已经“完全不是在乡下做媳妇的神气了”。尤其是她忽然在“丈夫”手上夺去土烟管,“塞一支哈德门香烟”给“丈夫”的举动,令乡下来的“丈夫”第二次感到惊讶。这个“举动”意味深长,既显现了妻子“老七”对“丈夫”的怜爱,又显现了进了城的妻子之“洋”与仍在农村的“丈夫”之“土”的差距。更有甚者,“老七”为了“生意”把不辞劳苦来看望她的丈夫冷落在一边,而且在“老七”面前接三连四地“接客”,毫无顾忌地做“接客”的习惯动作,如此等等,足以说明“老七”人性不仅扭曲,而且已经堕落到相当严重地步。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沈从文对“丈夫”和“老七”人性扭曲堕落没有像鲁迅那样给予辛辣的批判?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沈从文作品的局限性,这就是沈从文不如鲁迅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这是对沈从文及其作品的误读。的确,这就是沈从文不同如鲁迅的原因,但并不是沈从文不如鲁迅的原因。沈从文曾经说过:“神圣伟人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摊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是用微笑‘来表现的。’”沈从文就是这种“聪明的作家”,也许这才是沈从文不同如鲁迅的真正原因。如果说沈从文的《丈夫》可称为人性悲剧,那么,它也是一出含着微笑的人性悲剧!
关于“丈夫”和“老七”从“人性复苏觉醒”到“人性胜利回归”的递进叙述,在沈从文看来,“丈夫”和“老七”虽然人性已扭曲堕落,但人性尚未泯灭,还是可以治愈的。沈从文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手法,为“丈夫”和“老七”人性复苏觉醒和胜利回归埋下伏笔。当水保与“丈夫”告别时留下一句话:“告她晚上不要接客,我要来。”这句话是“丈夫”人性复苏觉醒的导火线。在“丈夫”看来,水保是没有理由说这个话的,他意识到做丈夫的权利与尊严被剥夺,导致“丈夫”下意识的嫉妒、愤怒,“他不能再唱一首歌了”,“把所有的柴全丢到河里去了”,“他想不必等待人回船就要走路”。进而,当“丈夫”“望到老七睡起的样子,上半晚的气已经没有了,他愿意讲和,愿意同她在床上说点话,商量件事情,就傍着床沿坐着不动。”这说明“丈夫”人性尚未泯灭,对“老七”的遭遇出自内心的同情。而“老七”也正想用自己的“温爱”来抚平“丈夫”的“创伤”。但是,“老七”耳边传来老鸨大娘的“温馨”提示:“巡官就要来的!”这句话不仅剥夺了“丈夫”做丈夫的权利,而且也剥夺了“老七”做妻子的权利。此时,“老七咬着嘴唇不作声,半天发痴”,内心有不可言说的内疚、悲苦和无奈,也为最后“老七”同“丈夫”一起回转乡下做铺垫。而此时的“丈夫”浮想联翩,两天来目击妻子连续接了三四批“客人”,为了几个钱,要给任何男人作践和蹂躏,他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定第三天一早就回去。可见,“巡官就要来的”这句话不仅是“丈夫”人性复苏觉醒的催化剂,也是“老七”人性复苏觉醒的导火线。所以到了第三天一早,当妻子“老七”把昨晚卖身得来四张票子捏成一把塞到“丈夫”左手心里去时,“丈夫”无话说;当妻子“老七”把老鸨大娘的三张票子塞到“丈夫”右手心里去时,“丈夫”摇摇头,紧接着,“丈夫”“把票子撒到地下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捂着脸孔,像小孩子那样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行文至此,将故事推向高潮。“丈夫”的“哭”,从表面看,是“丈夫”这两天来受到一连串的“委屈”的集中爆发。其实不然,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不仅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笔者认为,“丈夫”的“哭”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灵魂深处愚昧、麻木的人们(包括老七),唤醒了人性扭曲堕落的人们(包括老七);“丈夫”的“哭”又如“一声呐喊”,控诉旧中国残害人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和封建陋习,反抗武力和地方特权者的摧残,反抗城市“现代文明”——物质文明的蛀蚀,呼唤自然人性的回归。最后,“丈夫”和“老七”夫妇毅然决然,不辞而别,一早回转乡下去了。“丈夫”和“老七”的“一早回转乡下去”的行为,既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这是人性同非人性的环境冲突中取得的胜利,也是作者创作《丈夫》旨归。至此,作者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由“人性扭曲堕落——人性复苏觉醒——人性胜利回归”三个层次构成的递进叙事模式,值得文学爱好者借鉴。
(二)巧用“空白”技法
“空白”是中国绘画表现技法之一,“追求一种水中看花、镜中取影、有迹无形、超乎象外的境界”。沈从文对中国绘画的“空白”表现技法颇有研究,他在《短篇小说》中谈到自己二十年来的小说创作体会时有一段精辟论述:“再从宋元以来中国人所作小幅绘画上注意。我们也可就那些优美作品设计中,见出短篇小说所不可少的慧心和匠心。这些绘画无论是以人事为题材,以花草鸟兽云树水石为题材,‘似真’‘逼真’不是艺术品最高的成就,重要处全在于‘设计’。什么地方着墨,什么地方敷粉施彩,什么地方竟留下一大片空白,不加过问。有些作品尤其重要处,便是那些空白处不著笔墨处,因比例上具有无言之美,产生无言之教。”在沈从文看来,小说创作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绘画的“空白”表现技法,小说也应当“具有无言之美”,并“产生无言之教”。《丈夫》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巧用空白技法是《丈夫》又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丈夫》中,沈从文娴熟地运用空白技法来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省略号”“无语”方式和突转式结尾,巧妙地留下一片片“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首先看看,作者巧用“省略号”留下“空白”的例子。当“丈夫”的烟管忽然被妻子“老七”夺去,手上接到一支“哈德门香烟”后,“这做丈夫的,一面吸烟一面谈谈……”他们在谈什么呢?作者只字不提,巧用一个“省略号”代替。这个“省略号”用得极妙,妙就妙在给读者留下一大片空白。俗话说:“久别胜新婚。”“丈夫”与妻子“老七”久别重逢,照例他们一定有很多很多的“知心话”要互相倾诉。然而,一个变成“城里人”的媳妇与一个“乡下人”的“丈夫”,他们到底能谈什么呢?让读者去填补,去想象。沈从文在《丈夫》中,不仅用一个“省略号”留下“空白”,而且还用一连串的“省略号”留下“空白”。当做“丈夫”的受了两天两夜难以言说的委屈后,第三天一早就要回去时,“老七”像哄小孩一样,劝说“丈夫”留下来,多住几天,好好说说心里话。“丈夫”与“老七”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老七问他:“你不是昨晚答应过干爹,今天到他家中吃中午饭吗?”
“……”摇摇头不作答。
“人家特意为你办了酒席,好意思不领情?”
“……”
“戏也不看看么?”
“……”
“满天红的荤油包子,到半日才上笼,那是你喜欢的包子。”
“……”
这一连串“省略号”, 留下一片片“空白”, 让读者去填补,去思索,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再看看,作者巧用“无语”方式,留下“空白”的例子。在文学创作中,“无语”方式主要有“不说话”“不语”“不作答”“无话说”“不作声”等词语构成。沈从文深谙“无语”方式留下“空白”的妙处,在《丈夫》中对“丈夫”“无语”的表达有多处书写。如当妻子“有意的在把衣服解换时,露出极风情的红绫胸褡。胸褡上绣了‘鸳鸯戏荷’。男子觑着,不说话”。“听到这些话的年青汉子(丈夫——笔者注),一句话不说,静静的坐在舱里望着那一把新买来的胡琴。”当老鸨大娘请“丈夫”到三元宫看“秋胡三戏结发妻”时,“男子摇头不语。”“丈夫”“一早起来就要走路,沉默的一句话不说……一切归一了,就坐到那矮床边沿像是有话说又说不出来”。“丈夫”“一定要走,老七很为难,回身从荷包里掏出昨晚上那兵士给的票子,点了一下数,一共四张,捏成一把塞到男子左手心里去,男子无话说……”所有这些“无语”的表达,给读者留下一片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去想象。
“丈夫”进城找到妻子,久别重逢,其实,“丈夫”有很多很多“知心话”要对妻子说,有很多很多的“苦闷”要向妻子倾诉。然而,残酷的现实没有给“丈夫”机会,近在咫尺的妻子却不能亲近,就在眼前的妻子却不能好好说说“知心话”。尤其是妻子在“丈夫”面前接三连四地“接客”,此情此景,对作为一位身体强壮的“丈夫”心灵创伤有多深,可想而知。再来看看“老七”的“无语”表达:当“丈夫”“愿意讲和,愿意同她在床上说点话,商量件事情,就傍着床沿坐着不动”,“老七”正想用自己“温爱”来抚平“丈夫”的“创伤”时,耳边却传来老鸨大娘“温馨”提示“巡官就要来的!”此时,“老七咬着嘴唇不作声,半天发痴”。这一大片“空白”,让读者去体味,去想象。“老七”因生活所迫,来船上做“生意”,天天接客,身心遭到摧残;为了“生意”,多赚钱,把来看望她的“丈夫”冷落在一边,内心充满愧疚;久别重逢的“丈夫”,就在自己的眼前,也不能亲近,也不能好好说说“知心话”,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等等。这个中的苦啊,也许只有天知道!此情此景,使读者深深感到旧中国乡土农民,尤其是妇女因生活所迫而沦为妓女的悲惨命运和不可言说的悲苦。在《丈夫》中,采用“无语”方式,巧妙留下一片片空白,让读者去体味,去联想,去沉思,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最后看看结尾处留下的“空白”。小说结尾写道:“水保来船上请远客吃酒,只有大娘同五多在船上。问及时,才明白两夫妇一早皆回转乡下去了。”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丈夫”痛哭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妻子“老七”怎么下得了决心抛开“生意”不做?夫妇俩为什么不辞而别?夫妇俩回转乡下后如何打算?如何生活?等等,作者只字不提。这是作者的妙笔之处,采用“突转式”结尾,给读者留下一大片耐人寻味的审美“空白”,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总之,在《丈夫》中,沈从文在忠实于客观生活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空白”表现技法,给读者留下一片片审美空白,让读者去体味,去想象,去深思,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作者在《丈夫》中,运用诗化语言写景抒情,颇有牧歌情调;运用鲜活的乡土语言来刻画乡下人——“丈夫”的形象,惟妙惟肖;运用城里语言来描写“老七”见到“丈夫”后的言行举止,一个由“乡下人”慢慢变成“城里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丈夫”和“老七”下意识的心理描写,颇具弗洛伊德的意味。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丈夫》是一篇揭示乡土农民悲苦,呼唤自然人性回归的杰作,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①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沈从文全集》(第1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413页。
②③④⑪⑫ 吴立昌:《人性治疗者:沈从文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页,第111页,第111页,第114—115页,第115页。
⑤⑥⑦⑧⑨⑩⑬⑭⑮⑯⑰⑱⑲⑳㉒㉓㉔㉕㉖㉗㉚㉛㉜㉝㉞㉟㊱㊲㊳㊴沈从文:《丈夫》,《沈从文文集》(第 4 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第2页,第3页,第5页,第5页,第3页,第3页,第12页,第12页,第 12页,第 2页,第3页,第3页,第4页,第11页,第 13页,第20页,第21页,第21页,第21页,第4页,第21页,第 14页,第15页,第 18—19页,第 21页,第 21页,第20页,第21页,第22页。
㉑沈从文:《废邮存底·给一个写诗的》,《沈从文全集》(第1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㉘马琳琳:《中国画的空白艺术》,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㉙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 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
[1]吴立昌.人性治疗者:沈从文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4卷)·丈夫[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3]马琳琳.中国画的空白艺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康长福.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 者:黄巨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中文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研究,高职教育研究,文化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