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疗解读(上)

2017-07-12江苏王珂

名作欣赏 2017年10期
关键词:面朝海子讲座

江苏 王珂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疗解读(上)

江苏 王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代表作,也是“诗疗诗”的名篇佳作,具有“以毒攻毒”的奇特治疗效果。海子的期望与实际的落差增加,来自现实生活的荒谬感加剧了挫折感,产生了焦虑和绝望感,导致精神分裂和自杀。这首诗正是他缓解“焦虑”的“求生之作”,也是检讨自己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反思之作”。这首诗呈现的不是浪漫性情感,而是焦虑性情感,诗中所说的想做的那些事情正是诗人想逃避焦虑的具体方法。世俗生活与诗意生活结合才是真正的生活,面对日益恶化的精神卫生现状,应该响亮地喊出:“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海子 诗疗诗 孤独 焦虑 大学生

如果说食指的《相信未来》是“王珂诗疗讲座第一诗”,那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堪称“王珂诗疗讲座第二诗”,它们都是诗疗“特效药”,都可以称为现代(现代汉诗)所说的“励志诗”或传统(古代汉诗)所称的“劝世诗”,我把它们统称为“诗疗诗”,是因为它们都有明显的治疗功能。我把现代汉诗的功能分为启蒙功能、审美功能和治疗功能,对于普通人,最重要的是治疗功能,其次是审美功能,再次是启蒙功能,后两种功能也可以发挥辅助的治疗功能。从过去几年的“临床运用”看,两首诗的诗疗效果“难分伯仲”。诗疗讲座的过程就是“合成”多首诗对听众进行“整体治疗”的“疗程”,选好最后一首诗十分重要,必须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常常采用集体朗诵其中一首诗的方式,来结束我的诗疗讲座。在大学为青年学子做讲座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疗效果通常要比《相信未来》好。不仅因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海子的知名度更高,它曾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近年的在校大学生几乎人人皆知,还因为采用这首诗作为诗疗讲座的最后一剂“猛药”,具有“以毒攻毒”的奇特治疗效果。“对症下药”才能“立竿见影”,近年大学生不太科学的生存理念及不太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如极端重视远离尘嚣的艺术生活,轻视世俗生活,使这首既有“医学性”又有“操作性”的诗,能够“有的放矢”地产生诗疗奇效。它可以改变大学生的生存方式,教会他们生活的艺术——既要仰望天空,关心“远方和诗”,又要俯视脚下,“关心粮食和蔬菜”。它给患者最大的启示是:把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尤其要重视现实,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诗疗的最大目的是为了让病人消除焦虑,增加自信,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虽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没有像《相信未来》那样直入主题:“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但是这首诗的名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强调每个人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如果把这句诗改为“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它的意义就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有惊人的相似。所以我在诗疗讲座结束阶段让听众起立集体朗诵这首诗以后,总会问大家一个“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海子为什么会自杀?”无论多么高明的听众的回答都与我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我的答案是:“海子会自杀,是因为他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们不会自杀,是因为我们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有时候,我还会给听众介绍明代诗人钱福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我向听众强调说事情可以推迟到明天去做,但是幸福必须在今天抓住,一个人要善于享受当下的幸福,海子的最大悲剧就是没有下决心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是悲观主义者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生活方式,但是完美主义者在心理学上往往被认为是“病态的”。“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是乐观主义者的生活态度,不能把它等同于“知足者常乐”那样的“不思进取”,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高低更多取决于是否重视生活的过程,如同恋爱,一定要在过程中去享用爱情的甜蜜,享受细节的快乐,细节也决定成败。人世间真实的生活如同美食中的“味道”这个词语所示,先有“味”才有“道”,能够感受并享受世俗生活中天伦之乐的人,才能更好地完成哲理的追寻,探究出生活的意义,让生命更有质量。不能重“道”轻“味”,一生都在“仰望星空”,一心只想当“理想主义者”。尽管那些“胸怀大志”的“殉道士”般的“殉道精神”也令人佩服,志当存高远,生活应该有品位,燕雀应该欣赏“鸿鹄之志”,凡人也应该养“浩然之气”;但是“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人,甚至可以说是“健康人”应该推崇的生活方式。品味生活式的“玩物”并非总会让人“丧志”,正是因为感受到了日常生活的快乐,才会更有信心和实力去为明天的幸福打拼,为宏大的理想奋斗。因此我常常会用这段话作为诗疗讲座的结束语:“为什么海子会自杀,因为他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们为什么很快乐,很阳光,不焦虑,有自信?因为我们要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是诗疗的目的,也是王珂先生讲座的目的,希望大家记下这样一句话: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最早说出这段话是2010年11月7日在安徽农业大学的诗疗讲座结束时,讲完后迎来了热烈的掌声。我认为这是从诗疗角度解释“海子为什么会自杀”的机智答案,这个答案也会让听众积极思考如何幸福快乐地生活,明白“王珂诗疗”大力倡导的生存理念。

但是选择海子,尤其是选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作为诗疗的“灵丹妙药”是有风险的。如同中医采用某些毒性较强的中药治病,行话叫“凡药三分毒”“用药三分险”。如采用“白果”(银杏核)来镇咳化痰,使用不当也会让人中毒,出现高热、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甚至昏迷。正是因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一定的“毒性”,采用它有一定的“风险”,它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特殊的“经历”——高调入选,低调拿下。江苏省高邮中学语文教师郭斌在《隐在的背景——关于必修教材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文中说出了部分原因:“2001年,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使得这首诗为全国的中学生所熟知。但是,这首诗却给实际教学带来了困惑和难题,教师一方面要解释海子诗中在两种‘幸福’之间的两难选择:选择尘世的幸福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而追求作为诗歌‘王者’的幸福又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一方面却要提醒学生,‘不能学习海子的做法’。这难免招致学生的疑问:既然这么消极,为什么还要让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正是由于中学教学中遇到的这种接受上的困境甚至窘境,在2004年人教社新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必修教材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被撤了下来。”高邮中学是江苏省的一所地方中学,这段话说明在地方中学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害怕给中学生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北京十一学校是全国著名的重点中学,多位语文老师是文学博士,有人也觉得很难讲好这首诗。有位获得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新诗研究博士学位的老师多年前告诉我说她的学生不喜欢这首诗,原因是学生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口语化,诗的艺术性不高。2011年我在福建师范大学当新诗教授时,曾在“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上过中学语文的新诗教学课,发现他们最怕讲解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部分,尤其怕讲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强调“教书育人”,甚至“德育大于智育”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只要学生一问到“海子为什么自杀”这个“致命问题”,语文老师就无言以对,或者顾左右而言他。即使学生不问这个问题,老师讲解这首诗时也会忐忑不安,心里也会老想到这颗“定时炸弹”。如果不讲海子自杀,不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常规: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来帮助分析出作品的“中心思想”,更不能完成中学语文教学极度推崇的“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任务。如果讲解,又不能自圆其说,甚至害怕说出海子自杀一事,误导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会成为中学生自杀的诱因。近年全国大中小学的教育都过分强调“稳定”,为了保证学生不出事,一些学校以“安全第一”为借口,把“春游”都取消了,“自杀”更是所有学校管理者最害怕的事情。正是因为全国上(中学语文教材的编选者)、下(中学语文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这首诗在“心理教育”上的优点,夸大了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政治教育”上的弱点;又在教学方法上过分重视古代汉诗的“诗教”功能,轻视现代汉诗的“诗疗”功能;过分重视古代汉诗的“诗酿而为酒”的间接表达方式,轻视现代汉诗的“我手写我口”的直接表达方式,才导致这首具有诗疗特效的好诗无法再与中学生见面,无法在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危机中“大显身手”。把它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撤出不只是因为“因噎废食”,更是因为国人的处事方式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缺乏冒险精神,更缺乏敢于直面现实困境,马上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精神。

在2010年10月25日东南大学的讲座中,我第一次发现采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为诗疗特效药有风险。我差点被“海子为什么自杀”这个问题难住了,尽管那场讲座名为“漫谈诗歌心理精神疗法”,当场被“超星学术视频”录像,现在还放在网上,已有近两万人点击,让“王珂的诗疗”“广为流传”。那次我没有采用集体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结束诗疗讲座,只是在介绍王利群教授的诗疗实践时提及这首诗。我告诉听众:“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装甲军工程学院心理学教授王利群临危受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心理援助队副队长,去受灾最严重的北川中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让学生集体诵读了六首诗:臧克家的《烙印》、北岛的《一切》、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舒婷的《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食指的《相信未来》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只让受众听了丁建华朗诵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我最后一张PPT的文字是:“让我们相信未来!/热爱生活、珍惜生命!/防止焦虑、增加自信!/健全人格、健康心理!诗疗目的和王珂先生讲座目的: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在这段文字后面,我还附上了我写的诗《从今天起》:“从今天起/我就是我/人就是人//从今天起/有欲则刚/无欲则僵。”这首诗是我2010年5月在一位研究生博客上的随手“留言”,“胸怀大志”的她成天在博客上写文章抱怨现实生活的俗气无聊。那天来听讲座的上百人主要是东南大学的研究生,我长期在福建师范大学负责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知道研究生是大学生中最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人群,他们的学业压力、生理压力、心理压力和人际压力在人生最重要的奋斗阶段撞在了一起,一些人不堪重压得了忧郁症甚至躁狂症。所以我制作PPT时把这首诗作为讲座的结束语送给大家。

这首诗的主旨也是“王珂诗疗”倡导的生存理念:只有将生理情感与心理情感合理结合,将低级情感与高级情感有机结合,将人生快乐与人生追求科学结合,人才能成为健康的人,只有健康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既能忍受劳动与奋斗的辛苦,也会享受劳动与奋斗乐趣的人,才是人世间的“正常人”。所以培养像研究生这样的追求学术理想的社会精英,不能过分强调“无欲则刚”“清心寡欲”“潜心修道”“立意高远”。研究生教育既要强调研究生在人生特殊阶段要“耐住寂寞潜心学问”,但是也不能让他们过太“苦行僧”的生活。我曾经调侃说研究生导师的最大悲哀是把一个花季少女或阳光少年变成了“灭绝师太”那样的老太婆或“康德”那样的哲学家,让歌德诗句“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位少女不怀春?”的结论在中国研究生的学校生活中失效。

甚至到了今天,作为东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我仍然高度重视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我亲自担任中文系一年级全体硕士生的班主任,为他们开诗歌疗法课程。如果外校请我给研究生做学术讲座,针对研究生精神卫生的诗歌疗法也是首选。如2016年我的最后一场学术讲座不是讲我的正宗专业——新诗研究或者文学理论研究,而是直接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卫生。我化用北岛《一切》中的诗句说“一切都可以改变”,不仅因为这句话是最重要的诗疗“口号”,还因为我在讲座中把研究生们都熟悉的海子的名诗名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大胆地改为了“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个改名诗名句的行为就证明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一定要让患者坚信“一切都可以改变”,主要从观念、体验和行为三方面去改变,如针对失恋者,将他的爱情观念由“从一棵树上吊死”改为“天涯何处无芳草”,将他的体验由静思默想回味爱情的情感体验改为走进自然旅游观光的身体体验,将他的行为由独处一室自我反思的个体行为改为参加集体活动用友情取代爱情的集体行为。

我在东南大学那场讲座的最后一张PPT上写的那句话和那首诗明显出自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以在讲座的提问阶段,听众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以我的“矛”攻击我的“盾”:“王教授您认为写诗可以治疗心理疾病,海子为什么还会自杀呢?”

作为一个专业的新诗研究者,我当然早就从新诗学术的角度探讨过海子自杀的原因。这个课题从海子自杀之日起就受到新诗研究界的关注,甚至在某个阶段是十分敏感的话题,不仅涉及政治,还涉及人际。在20世纪后期,很多学者把它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直到近年才有学者,尤其是台湾学者认为海子自杀的最大原因是心理原因。2011年9月26日,我参加台北“第四届当代诗学论坛”,读到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李癸云副教授的论文《精神分裂·自杀·烈火诗语:再探海子诗作的死亡书写》。这篇论文非常深入地探讨了海子之死。在研讨会期间我从诗歌疗法的角度与她交流过,颇赞同她关于海子死于精神分裂症的基本观点。

李癸云论文中的这些材料和结论非常有利于回答“海子为何自杀”,理解海子为何在离世的两个多月前写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有利于从诗疗角度解读这首诗,特别是确定这首诗的诗疗价值:

海子,本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高河查湾,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介于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一段铁路卧轨自杀,年仅25岁,死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他留下的临死遗言是:“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海子死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其实传记资料显示他生前便已发病,在后人将他视为宗教狂热般的诗人英雄,典范化他的诗作之前,我们应先了解诗人内在所承受的混乱与痛苦,死亡也许对诗人而言是一种完成,自杀所透露的痛苦解脱也不该被忽略,“诗人之死”一旦被“符号化”,“死亡”便成为象征,主体或真实便被取代。诚如西川所言:“海子去世以后,理论界大多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来对海子加以判断。我不否认海子自杀有其形而上的原因,更不否认海子之死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意义,但若我们仅把海子框定在一种形而上的光环之内,则我们便也不能洞见海子其人其诗,长此以往,海子便也真会成为一个幻象。”所以,西川归纳了几点海子自杀的具体原因:(一)自杀情节:“我想海子是在死亡意象、死亡幻象、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二)性格因素:“有时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三)生活方式:“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四)荣誉问题:“事实上1989年以前大部分青年诗人对海子的诗歌持保留态度。”(五)气功问题:“他可能是在开大周天的时候出了问题,他开始出现幻听,总觉得有人在他耳边说话,搞得他无法写作。……海子自杀后医生对海子的死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六)自杀导火线:初恋女朋友的出现。(七)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写作就像一个黑洞,海子完全赞同这种看法……荷尔德林最终发了疯,而海子则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一种命运的暗合?”性格、精神生活与外在因素皆可能是自杀的成因,如果对照海子在死前两天(1989年3月24、25日)的精神状态,恐怕混乱失序的心灵实况更可能是自杀导火线。

我在此之前一向认为海子之死的原因是文化原因,不是政治原因,也不是心理原因。我认为海子出生在相对落后的安徽乡村,与他上大学及工作的城市北京,在文化上有巨大的落差,他如同今日所说的“凤凰男”,虽然通过高考“逆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乡村到了都市,却无力再次“逆袭”,改变自己在爱情婚姻上的地位。因为世俗的爱情强调政治、文化、经济上的“门当户对”,还强调身高颜值,“白富美”要配“高富帅”,海子在这些方面并不占优势,甚至也无力改变自己在职场中或诗坛上的地位,因为现实的职场或诗坛都强调“先到为君后到为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强龙斗不过地头蛇”。所以出现了这些反映“社会阶层”甚至“阶级”的“称谓”:“官二代”“富二代”“学二代”“文二代”“诗二代”“学霸”“诗霸”“官霸”“商霸”“坛主”“舵主”“地头蛇”等,这些都会让“凤凰男”的“逆袭”无法“大获全胜”,甚至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的结局是“满盘皆输”“醉卧沙场”“遍体鳞伤”“落荒而逃”。中国特定时代的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巨大冲突,让海子认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让他时而自卑,时而自傲;时而想进取,时而想逃避。这些矛盾非常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形成“这个时代的病态人格”——特定时代的“愤青”心态。这种冲突也成全了他的诗名,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这种冲突。

那天我回答听众的提问时也采用了这个观点,还从诗歌疗法的角度说诗人海子的自杀是因为他太入迷太疯狂地写诗,他的自杀行为可以作为诗疗的“过度治疗”之典型。因为我在讲座中讲了“诗疗的三大注意事项”一节内容,特地在讲座的PPT写上这样一段话:“不能过分夸大诗疗的作用,要处理好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治疗的关系;防止诗人的偏执、偏激,诗人易自杀,诗人易得精神病;不要过度治疗,特别是采用‘书写表达’(写诗)手段时,要警惕‘消极情绪’‘自恋’和‘妄想症(白日梦幻者)’。”所以我回答说海子正是因为写诗而变得过分“自恋”导致了“妄想症”,告诉大家有研究者甚至认为他是因为练“气功”走火入魔出现了“幻听”和“妄想”,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情绪无法自控,最后绝望而死。当然过分写诗也会出现“妄想”,如20世纪90年代西北某位诗人因为通过写诗探讨“宇宙问题”患上了“妄想症”,当时我读到他的诗集时就为他奇特甚至怪异的想象力感到不安,断定他如果像这样天马行空地写下去,有可能出现精神问题,结果证明我的预言是正确的。诗歌疗法中的“书写表达”有利于抚慰“创伤”,过度书写却会增加消极情绪,所以失恋者不能太写失恋诗,丧偶者不能太写悼亡诗。

正当我自己都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有点力不从心,显得不那么“专业”时,我感觉自己是在以“诗评家”身份而不是以“诗疗师”身份回答这个问题。那场讲座的主持人、东南大学医学人文系主任何伦教授从医学专业角度为我“解围”,他坦率地告诉大家:海子本身可能就有精神疾病,正是写诗这种行为缓解了病痛,如果他不写诗,可能会更早告别这个世界。

从医学意义上说,尤其是从我国精神卫生现状看,何伦教授的结论是对的。“我国目前有抑郁症患者约两千五百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研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冠心病后的世界第二大疾病。”“精神卫生现状不容乐观。当前,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基数庞大……在社会转型期,诱发精神疾病的因素增多,例如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社会普遍的心理紧张,价值观念混乱甚至解体造成普遍的无所适从感,社会严重分化造成的心理失衡,以及人的期望与实际的落差增加等,种种因素造成当前我国精神疾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一亿人以上……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一千六百万……专家指出,从一般心理障碍到严重精神疾患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他们中的许多人,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毫无二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健康。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其无助和挫折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如果中国的精神疾病患者有一亿人,总人数是十四亿,比例为1/14。诗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远没有达到这个比例,把海子归于诗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是比较科学的。

海子的自杀,如同专家指出的那样,正是“生存压力”使平常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并不是“完全健康”的海子产生了强烈的无助感和挫折感。这些生存压力包括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失意,理想生活中诗歌之王这一理想的破灭,还有身体的虚弱,思维的混乱……这些都如同“引信”,点燃了“炸药包”,让他可能出现“一念之差”,轻率地走上了不归路。哲学家加缪说:“荒谬产生于人的需要与世界无理的沉默之间的冲突。”海子需要爱情,需要在诗坛成名,甚至想当“诗歌之王”,但现实中却得不到他期待的认可程度。“人的期望与实际的落差增加”,荒谬自然产生,这种来自现实生活的强烈荒谬感加剧了挫折感,产生了焦虑,最后出现绝望感。这是当代很多自杀者,尤其是诗人自杀者的“通病”。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如果细读海子1989年1月13日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难发现他自杀的原因,他的死主要源于诗歌疗法强调的“焦虑”。这首诗正是他缓解自己“焦虑”的“求生之作”(劝世诗),而不是有的论者所言的“向死之作”(绝命诗),也是他检讨自己过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不正确的生活理念的“反思之作”。可惜的是他的反思不彻底,只意识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如果他意识到“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按照他诗中所言的那些健康方式去生活,尤其是写完这首诗后就马上做诗中所说的那些事情:“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他一定会从做这些事情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和生存的勇气,一定不会自杀。因为这些事情有的涉及凡夫俗子,如“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每一个亲人通信”,是世俗性事务,如诗歌疗法所讲的“低级情感”;有的是文人墨客的“专利”,如“周游世界”(读万卷书后行万里路),“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写诗),是高雅性事务。这两件事情可以用近年“文艺青年”的流行语“诗与远方”来描述,前者是“有远方”,后者是“有诗”。世俗生活与诗意生活结合才是真正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会人们如何生活,当然能够成为诗歌疗法的特效药,何况它虽然有些“毒性”,如“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样的诗句就有毒,海子的自杀行为更有毒,这些都可能会误导读者,但是如果使用得当,就能产生“以毒攻毒”的治疗特效。

①王珂:《新时期三十年新诗得失论》,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96页。

②郭斌:《隐在的背景——关于必修教材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名作欣赏》2016年第11期,第86页。

③李癸云:《精神分裂·自杀·烈火诗语:再探海子诗作的死亡书写》,http://blog.sina.com.cn/s/ blog_5f9cf24a0102e805.html.

④文摘报编辑部:《数字新闻》,《文摘报》2010年5月20日,第2版。

⑤环球时报-环球网:《研究显示中国精神病患超1亿 重症人数逾1600万》,http://news.163. com/10/0529/03/67QQG3420001124J.html.

⑥〔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汪淳波、张宝莹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0页。

⑦〔奥〕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全集8·哲学研究》,涂纪亮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作 者:

王珂,东南大学现代汉诗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编 辑:

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

猜你喜欢

面朝海子讲座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真正的挚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打个盹,记事牢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书法基础讲座(七)
春天,十个海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