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亨利·詹姆斯中期作品《阿斯彭文稿》:对“值得神游的过去”的探寻

2017-07-12林皓琛王跃洪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93

名作欣赏 2017年3期
关键词:神游蒂娜评论家

⊙林皓琛 王跃洪[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亨利·詹姆斯中期作品《阿斯彭文稿》:对“值得神游的过去”的探寻

⊙林皓琛 王跃洪[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阿斯彭文稿》是根据亨利·詹姆斯在威尼斯的见闻所写的。本文首先展示詹姆斯对“值得神游的过去”的热爱,旨在探索小说的主题对“值得神游的过去”的探寻,并通过小说的写作背景和情节设置分析亨利·詹姆斯对过去的探寻,展现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过去的思考和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亨利·詹姆斯 《阿斯彭文稿》“值得神游的过去”

《阿斯彭文稿》是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了一位美国评论家在威尼斯为了得到已故大诗人杰弗里·阿斯彭的遗稿,设法住进了阿斯彭生前情人朱莉安娜·博尔德罗小姐和她侄女蒂娜·博尔德罗居住的宅邸,但盗取阿斯彭的遗稿未遂,朱莉安娜死后,她侄女蒂娜以结婚为条件赠送文稿给评论家,但由于评论家的退缩,蒂娜最终烧毁了珍贵遗稿的故事,表达了詹姆斯对探寻“值得神游的过去”的热爱,因为他说:“我喜欢可以感知的、引人遐想的且值得神游的过去,它就在不远的地方,充满神秘色彩,它的种种迹象让人们觉得它就像是放在桌子另一头的东西,触手可及”(Seymour,ed.,James’s preface to The Aspern Papers,2000:XIX)。詹姆斯把自己在意大利的见闻巧妙地融入《阿斯彭文稿》当中,再现了一段充满戏剧性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对“值得神游的过去”的探寻与思考。

一、詹姆斯对自身经历的探寻

“1887年1月12日,詹姆斯在他的《写作笔记》中记下了《阿斯彭文稿》这篇故事的来源”(主万,译后记,1982:192)。詹姆斯在佛罗伦萨期间得知拜伦以前的情妇、雪莱夫人玛丽·葛德汶同母异父的姐妹克拉尔·克莱蒙曾经住在佛罗伦萨,在她去世之前,有位名叫西尔斯比的船长为了得到拜伦的文稿住进了她的宅子。当克莱蒙去世时,她的侄女跟这位船长说,假如船长和她结婚,就可以得到这些文稿。而令詹姆斯惊奇的是,克莱蒙竟然活到了他的年代,当时还和他同住一个城市,而且他曾屡次从克莱蒙的府邸经过。“关于雪莱和拜伦的过去似乎就是放在桌子上的物件,能让人在近几年重新捕捉到。”(Hoeveler,2008:27)詹姆斯觉得这一切使他充满写作的灵感,他在《写作笔记》中写道:“无论如何,这件事的总的情况本身就是一个主题和一幅画面,我被它深深打动了”(主万,译后记,1982:193),《阿斯彭文稿》由此创作而成。

在故事情节设置时,作者把故事的叙述者美国评论家设计成西尔斯比船长似的人物,并担当故事的叙述人;拜伦变成了诗人杰弗里·阿斯彭;故事发生的地点从佛罗伦萨变成了威尼斯。此外,詹姆斯还把自己曾经为了认识美国大作家詹姆斯·菲尼莫·库柏,与其甥孙女康斯坦斯·菲尼莫·伍尔逊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游玩的一段经历融入故事当中,最后呈现在故事中的是美国评论家与蒂娜·博尔德罗暧昧不清的关系。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小说中,用文字鲜活地再现“过去”,在字里行间中回顾往日的点滴,感受那“存在时间过长的、失去了的、早该消失”的事物的诗意,追忆那段曾经触动他心灵的经历,使他能重新捕捉那曾出现在过往的、稍纵即逝的想法和感觉。

二、詹姆斯对已故诗人杰弗里·阿斯彭文稿的追寻

詹姆斯喜欢追寻的过去并不是遥远的、难以感知的,而是可以触知的、不远不近的。在小说中,已故诗人杰弗里·阿斯彭的文稿代表的就是那个可以触知的过去,这些文稿记录了阿斯彭的思想,承载了他的毕生心血,它们见证了阿斯彭所处的时代,也理应属于他的时代。因此,小说中的美国评论家对阿斯彭文稿的追寻就是对过去的一种探寻,是一种希望得到见证过去之物的期盼。朱莉安娜·博尔德罗居住在一座有两三百年历史的大宅,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人们要乘坐威尼斯特有的凤尾船才能到达她的住所。朱莉安娜和阿斯彭是同时代的人,已经一百多岁了,在美国评论家眼中“她属于早已逝去的一代人”(詹姆斯著,主万译,2011:5)。阿斯彭早已故去,而她却活生生地出现在了美国评论家面前,使评论家不禁觉得她“简直太像复活过来的人了”(詹姆斯著,主万译,2011:30)。美国评论家和朱莉安娜的会面仿佛使他们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他们相互之间只有几步之遥,却仿佛身处两个时空。朱莉安娜手握大诗人阿斯彭的文稿,就像是文稿的守护神,与想要得到文稿的美国评论家进行钩心斗角的较量,先是要他支付高额的租金,之后还假装要卖掉阿斯彭的画像以试探评论家的反应,在临终前又企图把文稿烧毁。詹姆斯给这个文稿守护神命名为“Bordereau”,其中的“Border”在英语中的意思是“边界”,朱莉安娜就像是横亘在美国评论家和阿斯彭之间的一道鸿沟,是阻隔美国评论家得到见证阿斯彭时代之物的一个阻碍。朱莉安娜直到临终前都一直用一个绿罩子遮住她的双眼,美国评论家难以看到这曾被阿斯彭写进诗中的美丽双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是在美国评论家到朱莉安娜房间想要盗取阿斯彭文稿的那个夜晚,那个他无限接近象征着过去的阿斯彭文稿的夜晚,他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那双眼睛,“好似煤气灯对一名被逮住的窃贼突然放射出一大道亮光”(詹姆斯著,主万译,2011:152)。这个夜晚过去不久,朱莉安娜就去世了,她美丽的双眼永远地闭上,表面上横亘在美国评论家和阿斯彭文稿之间的那个障碍终于消失了,评论家又再次看似无限接近他渴望得到已久的阿斯彭文稿,通向那神圣的过去的大门似乎要向他打开。可是朱莉安娜的侄女蒂娜·博尔德罗却向美国评论家提出,只有他们俩结婚,评论家才能得到文稿。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要求,美国评论家退缩了,他不愿意与这个性格沉闷古怪的老处女结婚。于是,蒂娜就把阿斯彭的文稿全部烧毁,那曾经无限接近美国评论家的、见证阿斯彭所在的过去之物就变成了灰烬。

《阿斯彭文稿》中的美国评论家对大诗人阿斯彭的文稿的追寻显示出了读者大众对作家生活的好奇。毛亮曾说道:“《阿斯彭文稿》的故事情节折射出一种文学阅读模式背后的欲望,一种具有浪漫色彩的好奇心;它试图阅读的不仅仅是作家的作品,而是作家私密的个人生活”(毛亮,2007:7)。《阿斯彭文稿》情节的展开利用的就是读者对作家私密生活的好奇心。作者把他对诗人拜伦的传闻的好奇融入小说当中,小说中那些受人尊敬膜拜的诗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被人接触到的,他们的生活也能被普通人了解到,这使小说更能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他并没有把小说的重点放在再现拜伦的传闻上,而是放在了对诗人文稿的追寻上,因为詹姆斯写这本小说并不是想单纯地谈论关于诗人的奇闻逸事,而是为了更好地回顾这充满诗意的过去,并带领读者在这奇妙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浪漫色彩。

三、詹姆斯对“值得神游的过去”的探寻

美国评论家拒绝与蒂娜结婚后,来到了圣约翰与圣保罗教堂面前,看到了威风凛凛的巴尔托洛梅奥·科莱奥尼的塑像。科莱奥尼生前是一位佣兵队长,他去世后就把他的所有财富送给了威尼斯政府,但要求政府帮他建一座骑马像。落日的余晖总是会照耀在这尊塑像上,最终又会消失在那片环礁湖里,几百年来都是如此,日复一日,百世不易。但当年巴尔托洛梅奥·科莱奥尼所使用的韬略现在已经不再适用了,科莱奥尼可以用金钱来换取自己的一尊塑像,获得后人几百年来的瞻仰,可是美国评论家却不能用金钱换来阿斯彭的文稿。时移世易,每当人们回忆过去的美好,总会发现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有些东西依然存在,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就像詹姆斯所说的:“这就是芬芳四溢的往日,这便是存在时间过长的、失去了的、早该消失的东西的诗意,它会让你感到十分难得与它如此接近,如此紧密联系,而同时又感到它异于以往”(Seymour,ed., James’s preface to The Aspern Papers,2000:XIX)。生命中的每个感悟的瞬间都是稍瞬即逝的,不同时间对同一事物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但一个不留神这些感悟就会从我们的指尖溜走。回顾过去,让自己仿佛置身于过去中,跨越时间的鸿沟,用现有的思维探寻和思考过去,往往能有新的发现。

“亨利·詹姆斯在1900年曾尝试创作《对过去的感知》一书”(Despotopoulou,2000:23),这本书讲述的是来自纽约的拉尔夫·彭德雷尔意外地回到了18世纪伦敦的奇妙故事,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时空旅行这个复杂的概念,詹姆斯并没有完成这本小说的创作,但可以看出詹姆斯对探寻过去的热爱之情。“詹姆斯对旧大陆的偏爱以及对感知过去的欣赏在他1876年定居英国时就可以确定了”(Despotopoulou,2000:24)。“旧大陆是东半球的同义字,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及澳洲等大陆”(光复书局大美百科全书编辑部,1990:524)。亚、非、欧三大洲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承载了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置身于这些古老的大洲上,战争的血腥、王朝的更替历历在目,唤起人们对过去无限的沉思。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但人们还是不能完全忘却过去、忘记历史,而是应该时常拾起昔日的回忆,反复思考琢磨,细细体会,用现代的眼光看过去,融汇新旧,贯通古今,方能温故而知新。詹姆斯创作《阿斯彭文稿》的时候身处意大利,在这座文明古国的所见所闻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他把这些经历写进小说当中,让自己再次回味那段充满戏剧性的经历,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翻开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与作者共同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回忆那如诗般浪漫的、“值得神游的过去”。

结语

小说《阿斯彭文稿》是亨利·詹姆斯对“值得神游的过去”的探寻一次成功的尝试,是他对存在于过去的诗意的一次捕捉,也是他对过去的一次生动的再现和深刻的思考的体现。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并不代表人们就可以把过去抛诸脑后。相反,人们应该时常回顾过去,细细品味我们所经历过的,知往鉴今,以启未来。

[1]Despotopoulou,Anna.James's The Sense of the Past. Explicator 59.1.2000:23,24.

[2]Hoeveler,Long Diane.The Literal and Literary Circulation of Amelia Curran's Portrait of Percy Shelly.Wordsworth Circle 39.1/2.2008:27-30.

[3]Seymour,Clair.Introduction.In The Turn of the Screw& The Aspern Papers by Henry James.Ware,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3:XIX.

[4]光复书局大美百科全书编辑部.大美百科全书[M].台北: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524.

[5]毛亮.文学阅读模式的伦理想象——亨利·詹姆斯的《阿斯彭文稿》与《地毯中的图案》刍议[M].外国文学评论,2007(1):7.

[6][美]亨利·詹姆斯.阿斯彭文稿·后记[M].主万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192,193.

[7]亨利·詹姆斯.阿斯彭文稿[M].主万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作 者:

林皓琛,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王跃洪,硕士生导师,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翻译学。

编 辑: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WW 03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4ZS1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神游蒂娜评论家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中外画家笔下的人与乐器
挂在秋天的窗户
梁晓声“报恩”
评论家杨占平
黄鹤楼
荣誉光影·图说大赛
神游物外
总是配不上
睡觉也是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