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的自然观

2017-07-12陈赛雅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
关键词:维特歌德状态

⊙陈赛雅[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论《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的自然观

⊙陈赛雅[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大量的自然描写,完全地呈现了维特的自然观,在情感方面,维特对自然有一种浪漫崇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维特倡导带入自然,而对自然的推崇,影响了他的艺术观和政治观,他倡导摹写自然的艺术,向往回归宗法制农村社会,这一切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与自然 自然观

自然观属于哲学术语,是指一个个体对自然界认知的总和,主要包括自然的本源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一代文豪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大量的自然描写,比较完好地呈现了维特的自然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但相关研究并不多,本文就将对这个话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审美自然:对自然浪漫式崇拜

就像维特自己所说,对于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他心中有着强烈而炽热的感受。而维特口中这种“强烈而炽热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一种浪漫式的崇拜,主要包括他对自然美的捕捉以及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的维特在自然面前表现出了一个艺术家特有的、对美发现与捕捉的敏感。相较于对自然宏观之景的刻画,他更关注大自然中“扰攘的小小世界”,他喜欢“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受叶茎间”“数不尽也说不清的形形色色的小虫子、小蛾子”(维,5),他以平等的生命观,珍视自然里每一个渺小生命的鲜活与美好。此外,在维特的笔下,“峡谷是‘可爱’的,阳光是‘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般顽皮的”,自然万物都充满了灵气与生命力,哪怕是峡谷、阳光等没有生命的物质在维特眼里都带有了“人”的意志与美感。所以在维特整个的自然构建里,蟋蟀在唱歌,芦苇在絮语,群鸟在晚噪,亿万只小昆虫纵情跳舞,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处于极度自由的狂欢状态,自然也因此实现了自身的生机与辽阔美。

虽然维特描写的对象大多比较小巧可爱,但他仍意识到了自然巨大的力量所在。他认为自然是上帝的产物,所以他自然而然地把自然比作“乐园”,犹如上帝创造了伊甸园,上帝也创造了自然,因此当他享受着春晨的时候,他说:“我感受到按自身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上帝的存在,感受到将我们付托于永恒欢乐海洋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嘘息。”(维,5)与此同时,维特也对这种力量保持着高度的敬畏。在这种秘不可知的力量前,他既为自己能感知到“造物者的精神”(维,47)高兴,又为自然内部自己不可控的、巨大的破坏力感到“忧心如焚”(维,47)。而维特这种欢愉与忧心如焚相交织的矛盾心态就构成了维特对自然浪漫式崇拜的顶峰。

二、投入自然:维特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把人作为独立于自然的个体去审美自然,另一种是把人作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强调人融入自然本身、投入自然。

而维特与自然的关系显然并不局限于审美自然,当他在看“扰攘的小小世界”时,是以独立于这个世界的视角去欣赏,但与此同时,他在自然神秘的力量面前感知到了人的渺小,他嘲笑自以为主宰自然的人道:“可怜的傻瓜,你把一切都看得如此渺小,因为你自己就很渺小。”(维,47)因此,他渴望融入自然本身,而试图实现第二种模式:投入自然。他渴望改变物质存在去融入自然,他说:“人真想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遨游,去尽情地吸露吮蜜。”(维,4)但显然是无法真正在现实中实现的。因此,维特选择通过情感渠道实现与自然的共融交流,他笔下的自然万物被人性化,带上了他自身的情绪与情感色彩。当他心情愉悦时,他眼中的自然便是温柔可爱的,当他陷入痛苦的时候,他眼中的自然就显得狰狞可怕。与此同时,《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自然也给痛苦中的维特带去了精神慰藉,成为维特口中“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维,4)。因此,维特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人”(维,107)自居,在与自然的情感交流里,实现了彻底的投入与融合。

三、自然观的延伸:对自然状态的绝对肯定

自然观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认识世界的基础。个体自然观的背后往往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一系列价值体系。而维特的自然观背后所对应的价值体系,即是他对自然状态的绝对肯定。

(一)自然状态下的人 维特肯定自然状态下的人,鄙夷上层人的矫揉造作。他肯定人一切自然的情感,关注人在自然状态下所产生的内心需求与精神疾病,而反对用道德价值评价的标准去衡量个体的是与非、明智与愚蠢。因此他理解跳水殉情的农村姑娘,同情为爱杀人的长工,对自己的内心也是“有求必应”(维,6),而不加以刻意的理性克制。

价值观决定方法论。维特所持有的对“自然人”的绝对肯定,决定了维特喜欢与一切自然纯真的人相处,尤其是绿蒂。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自然是女性的隐喻,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源同构性。文中的绿蒂聪慧、善良、多才多艺,年轻青春,却又经历苦难,独自照顾弟弟妹妹,兼有了少女与母亲的二重女性身份,而这与大自然是一致的(大自然也兼有浪漫生机的少女气质与温厚苦难的母亲形象)。因此可以说,绿蒂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已经超出了女性身份本身,而成为“维特关于自然的理想在人身上最完美的体现”,而维特对绿蒂的“全部知觉和全部感知”的倾慕,本质上也是维特对自然状态绝对肯定的表现之一。

(二)自然下的艺术 维特眼中的自然是“无穷丰富”的,而这种无穷丰富的自然就构成了他艺术的源头。因此他说:“只有自然,才是无穷丰富;只有大自然,才能造就大艺术家。”(维,11)也正是由于自然自身所带有的丰富性,他强调现实主义的美学立场,他认为艺术家只要“照实写下来,便可成为世间最美的一首田园诗”(维,13)。这种艺术观本质上就是歌德自身艺术观在维特身上的投射。就像歌德自己所说:“我和整个时代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全在主观倾向笼罩之下,而我努力接近的却是客观世界。”面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过度主观的倾向问题时,歌德自身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立场,主张艺术必须忠实地模仿自然。而歌德的艺术观就成功地通过维特一人物表达出来,成为维特对自然状态另一种的肯定表现。

(三)自然下的社会 1760年晚期,德国文学发起了狂飙突进运动。当时的作家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继承了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其核心内容即是肯定原始的、古朴的生活,尊崇人类自然淳朴的感情,把人类原始阶段的社会状态当作最美好的时期加以描绘和赞美。那么,歌德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核心人物,也将该思想融入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创作中。

维特喜欢读荷马、莪相的诗歌,向往《荷马史诗》中描写先民的朴素生活,他与现实生活中矫揉造作的贵族社会格格不入,但却能在“宗法社会的特殊生活习俗”里感到“宁静与踏实”(维,25)。他厌弃一切“破坏我们对自然的真实感受”(维,11)的清规戒律,渴望回归原始的宗法制社会。而这种“返回自然”的思想追求,即是维特自然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延伸与深化。

就像刘娟在其论文中言及,维特心中的自然并“不单纯是山川风光,而是一种哲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概念”。所以当我们在探讨维特自然观的时候,我们能从其中窥见维特以自然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价值体系。无论是人、艺术,还是社会,维特都表现了他对自然状态的绝对肯定。在他的价值体系里,自然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正如自然中开花的植物并不都结果一样,无路可走的维特最终也只能死亡,成为一朵无果而凋的花。

①〔德〕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年版,第46页。(为了行文简洁,后文出自该书的引文将随文标出书名及引文页码,不再另注)

②许婉霞:《少年维特孩子气视角下的世界》,《文学界》2011年第2期。

③⑤刘娟:《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④郑华玲:《试论歌德的艺术理论与中国园林美学中的诗化自然观》,《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许婉霞.少年维特孩子气视角下的世界[J].文学界,2011(2).

[2]郑华玲.试论歌德的艺术理论与中国园林美学中的诗化自然观[J].长沙大学学报,2007(3).

[3]刘娟.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

[4]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M].杨武能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作 者:陈赛雅,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师范专业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维特歌德状态
诗意街头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晚年的歌德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智珠二则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我要歌德的书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话中有话
怎样认识维特这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