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2017-07-12杨帆
杨帆
摘 要: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会计造假和财务舞弊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中的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失败的原因之一。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以《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基础,结合我国内部控制相关规定,提出企业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策略展开研究,力争提出切实有效的构建措施或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2(a)-168-02
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控制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1992年,美国的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提到,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保障法律法规得到充分落实的关键。内部控制失效将会造成财务舞弊事件,甚至会导致金融危机。其严重的破坏性促使企业越来越关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进一步要求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标准。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更加注重风险和以风险为基础的方法,提出内部控制的主要工作是寻找影响企业运营的潜在风险,提前做好风险控制工作,為企业系列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主要分为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战略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和特别风险等。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就是主动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控制,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将风险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避免企业的损失。
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组织结构愈发复杂,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生产运营、合法合规、财务报告等方面的内部控制,企业各项经营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工作也愈发重要,内部控制已经逐步进入了整体框架阶段。同时仅仅具有识别、规避作用的风险管理也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更加主动的、积极的应对和利用风险,以帮助企业设计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适应日益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内部外部环境,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从而持续优化企业绩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在新框架中风险评估已成为内部控制的五个组成要素之一,这也表明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控制的导向,也就是说今后的内部控制工作将会以风险管理为主导。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当全面分析企业的经营、财务、规划以及信息建设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充分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进而动态的风险评估与应对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保障。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风险管理是识别和评价企业的各种内外部风险,通过内部控制来消除、转移、分散和减轻风险,从而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管理又依赖于对内部控制的管理和评价,二者相互补充。同时企业应从内部控制做起,提高员工特别是中、高层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只有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二者在相互促进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最后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3 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08年5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在2009年7月率先在上市公司中使用该规定,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落实该规定。尽管实行范围非常广,但执行、反馈情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企业不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
要想实施内部控制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管理层的风险意识不足,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导致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薄弱;另外,企业缺乏合理的组织、监事会受到董事会的监控、内部审计独立性欠缺以及企业文化缺失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环境薄弱。
3.2 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不够合理
首先,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层次较低,缺乏整体规划,风险管理比较片面,防范意识低下,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设计。其次,现行的内部控制设计主要以业务事项、业务流程为基础,侧重企业日常的经营过程,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和规范,其形式表现为监督机制,因此未能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3.3 内部控制的运行实施过程存在缺陷
3.3.1 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中处于重要的导向地位,但多数企业目前只能被动地接受内部或外部变化带来的风险,管理层对风险事项识别认识不充分,考虑不够周全,导致企业内部缺乏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控制依旧处于事后被动弥补状态,风险评估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3.3.2 实施的控制活动不到位
控制活动包括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有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无法发挥。作为实现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各项措施得不到落实,内部控制只能是纸上谈兵。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上下各个层面共同参与、密切配合,部分企业仅仅关注几个关键点,没有详细的政策、程序和方案组织控制活动来构成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3.3.3 对内部控制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
尽管《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明确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内容及要求,但仍有部分企业没有按照规定建立内部控制的考核体系,还存在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但大多缺乏广度和深度,各职能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不能形成有效地制衡制度,使互相监督功能弱化,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少自身应有的权威性。另外,外部监督功能混乱,缺乏统一标准,信息流通不畅也是导致监管不力的重要因素。
4 全面风险管理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议
内部控制體系主要包含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构建、实施三个方面,只有这三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而内部控制评价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及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与分析,指导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从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把握风险,保障和促进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4.1 积极改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环境
企业的机构设置、治理结构、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和企业文化等都是内部治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必将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加强公司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防止出现舞弊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构建和谐企业内部环境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
4.2 建设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
完善的组织结构整体框架要求企业各部门及机构间相互独立,明确各部门各机构的职责及权限,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制度,避免过度的分权和集权。企业必须要完善现有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明确各个企业职工以及管理者的责任。只有形成了完善的组织结构,企业才能够积极有效的应对各种风险;只有从全面风险管理出发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确保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4.3 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是董事会监控、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部门,它独立于会计控制之外,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内部审计通过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方面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建议。
4.4 增强员工的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
企业员工的工作水平和职业修养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有很大影响。录用知识水平高的员工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避免因专业知识不足而导致的错误决策,消除许多潜在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效统一,并通过培训等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才能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4.5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必须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其中完整性要求制定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且应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全面进行控制;合理性要求从适用和经济两个角度考虑,是对内部控制更深层次的要求;有效性要求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防止错误与弊端的发生,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在上述标准的要求下,企业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是规范经营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并且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业绩的评价和激励相关联。
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的本质特征是要求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经营者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相适应,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具有前瞻性、发展性、与风险偏好的一致性,同时还必须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企业职工身上,明确他们的责任。要想做好风险评估就不能再被动地通过各个环节设计好的控制活动来预防风险的出现或发生,而是企业通过主动地开展风险评估、识别和分析,抓住“风险”才能把握“机遇”。
利用科学合理评价制度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评价,判断该制度的可行性以及使用效果,预测该制度是否有助于企业节约和有效使用资源,是否能保证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是否能预防和发现错误和舞弊,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指导,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将风险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金彧防,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J].会计研究,2009(2).
[2] 段会宵.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9.
[3] 王丽.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
[4]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