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丙申)年公祭伏羲大典祭文
2017-07-11
唯公元2016年6月22日,时逢丙申夏至。
中华儿女,汇聚天水,谨以太牢、鲜花、雅乐之仪,虔敬之心,
致祭于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曰:
陇山苍苍,渭水汤汤。太昊伏羲,成纪发祥。
孕育文明,肇启炎黄。龙图始成,祖脉永昌。
仰观俯察,辨析阴阳。始画八卦,奥理蕴藏。
成一画之开天,启天地之曙光。
初结网罟 ,渔猎有倚。畜养牺牲,庖厨充济。
建屋制陶,刻划书契。推定历度,建分节气。
首制嫁娶,伦理是依。造瑟作曲,以乐和礼。
命五龙以纪官,立九部而治理。
羲皇子孙,开来继往。中国之梦,励志兴邦。
仁爱诚信,美德益彰。依法治国,惟廉惟刚。
九二共识,人心所向。海峡两岸,同胞情长。
四个全面布局,五大理念领航。
改革开放,民族富强。一带一路,再创辉煌。
互利共赢,协和万邦。精准扶贫,共建小康。
保护生态,秀美城乡。文明和谐,创新腾翔。
中华伟大复兴,陇原再谱华章。
吾祖羲皇,万代敬仰。民族兴旺,福祉无疆。
华夏裔脉,仁厚吉昌。崇功报德,俎豆馨香。
今日公祭,告慰羲皇,太牢敬陈,来格来尝。
伏惟!尚飨!
霍松林
/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陕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水号称“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古史系统开天明道的三皇五帝,天水独占其三。新中国成立前,北平宣武门外的关中会馆(为陕西省和甘肃省所共有)门口的木刻对联就是:“羲皇故里,河岳根源。”如果说“故里”云者尚属传说,那么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则以其彩陶、炭化黍、刻画符号、地画、宫殿式建筑、料礓石地面等遗物,则证明了天水一带的古老文明。大地湾文化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定论推翻,并向前延伸了三千年,使天水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地位更为牢靠、显亮、重要。
天水是佛教艺术的荟萃之区。天水是丝绸之路重镇,佛教由西域沿河西走廊东传,天水首当其冲。而佛教文化在天水的扎根、发展又催生了璀璨夺目的佛教艺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甘谷的大像山石窟、华盖寺石窟,武山的水帘洞石窟、木梯寺石窟。这些石窟造像生动,壁画精美,共同构成了天水“石窟艺术走廊”,不但丰富了天水地域文化的内涵,而且对促进东西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李学勤
/ 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至今未曾断绝,实为世所罕见。这一伟大的文明如何孕育、形成,经过了怎样的演进发展,长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通过很多年的讨论探索,现在多数人已经体认到,中华文明的奠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学术界常提到的作为文明标志的若干文化因素,如城市、文字、礼仪性建筑和冶金术等,在各个区域出现的时代以及发展的程度并不平衡,而其萌芽形态大都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甚至更早时期。天水地区的大地湾文化,与陕西一带的老官台文化类似,是仰韶文化的先驱之一,对于上述文明标志因素的考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文字被认为是这种标志中最要紧的一项,而仰韶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与文字的产生密切相关。现在看到大地湾文化已经有许多陶器刻划符号,且同仰韶文化符号相像,只是早了上千年。由此可见,天水地区是寻觅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地点。
天水是伏羲氏传说的中心。伏羲或作伏犧、包犧、疱犧等,传为风姓。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他“在位一百一十年。包犧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氏,皆习(袭)包犧氏之号”。可知伏羲代表着相当长的一段上古时期。
汪受宽
/ 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其实,根据文献或传说,在包括古成纪在内的天水周围地区,还分布着许多与伏羲相关的传说和文化遗址、遗迹……有五个与伏羲的出生地有关,有两个与伏羲画卦有关,有一个与伏羲之妻女娲的出生地有关,有一个与伏羲陵寝有关,有两个与伏羲后裔黄帝、炎帝有关。显然,甘肃天水及周边是伏羲传说集中的地区,是伏羲出生、画八卦等早期活动和后裔活动的重要地区,也就是汉人所谓的“伏羲之宇”……作为伏羲的诞生地和早期活动的中心,1988年天水市在秦州区恢复了公祭伏羲典礼,后来又升格为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有国家级领导人和香港、台湾同胞参加的,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典,以怀念伏羲这位始祖神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开创之功,这确实是实至名归的。
乔秋颖
/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伏羲文化不仅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而且以其特有的生命力,为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成为华夏文明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伏羲文化被代代传承,使伏羲氏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化符号的意义更加鲜明。伏羲文化被不断发展创新,说明这个文化符号被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所接受、认同。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伏羲龙文化、八卦文化等丰富内涵,能赢得全体炎黄子孙的热爱,甚至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珍重的文化遗产,其中必然蕴含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密码。就此意义而言,研究伏羲文化,不但对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必不可少,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所必需,还可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刘基
/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 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追溯中华文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谈到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认同感。在历朝历代的祭奠中,伏羲不是被称为“人祖”,就是被称为“人宗”。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对于伏羲的记载同样很多。伏羲又称虑羲、伏戏、宓戏等,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周易》,其中较为完整地记载了伏羲的生平事迹。《周易·系辞》云:“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做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之后,各代典籍零星记载了伏羲的生平事迹。如《管子·封禅》中:“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史记·帝王本纪》中:“太皋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妊。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后,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百王为先。”
安志宏
/ 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
/ 甘肃省政协委员、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由伏羲—女娲族共同创造的伏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即华夏文化同东夷和苗蛮诸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影响和传承关系。从考古发现来看,华夏集团的仰韶文化、东夷集团的大汶口文化和苗蛮集团的大溪文化,在年代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均晚于伏羲—女娲族以大地湾二期为代表的老官台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华文化是由伏羲文明直接孕育发展而来,东夷文化和苗蛮文化则是伏羲文明在东进南渐過程中经过互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中国远古三大文化系统无不带着伏羲文明的印痕。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伏羲文明占有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它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核心源头,是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根”“脉”和“魂”,一直伴随着我们民族发展的伟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