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传统纪念性景观差异比较与演变

2017-07-10刘玲许自力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差异性比较研究

刘玲 许自力

摘要 分析总结中西方纪念性景观的起源、传统设计理念、传统设计风格、空间结构等的差异;以纪念性景观中的纪念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优秀纪念性景观实例的搜集和整理,将纪念性景观按时间演变进行统计区分;并结合案例详细分析中西方当代纪念性景观发展特点与趋势,基于分析结果,对中西方当代纪念性景观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发现我国当代纪念性景观与西方的差距,最终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西纪念性景观;差异性;比较研究;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1-0158-04

Comparison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Memorial Landscap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LIU Ling,XU Zil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difference in origin, traditional design concept, traditional design style, and space struc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morial landscape, and took memorial subject of memorial landscap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n distinguished commemorative landscape according to time evolution by collecting and collating commemorative landscape examples. The author research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contemporary commemorative landscape in China and the West combining with case analysis. Based on this, the comparative study summary was taken on contemporary memori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West, which showing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two,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memorial landscape;Difference;Comparative study;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紀念性景观包括用于标志某一事物或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遗迹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1]。它包括标志景观、祭献景观、文化遗址、历史景观等实体景观,以及宗教景观、民俗景观、传说故事等抽象景观。 笔者基于实例,分析总结了中西方纪念性景观的差异,探究我国当代纪念性景观与西方的差距,并提出相关建议。

1 中西方传统纪念性景观的差异性

1.1 起源的不同

中西方纪念性景观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人类造型艺术和宗教艺术的萌芽,包括原始图像、图腾,以及举行原始宗教活动的场所、形式等[2]。西方在远古时代就尝试着用那些雕塑或摹画在岩石、山洞里的原始图像、图腾等来记载和纪念自身的某一次狩猎、劳作等活动,这种直接形象的方式表达了他们期望这些劳作方式等能够永恒存在和被后人记住的一种心理。原始宗教活动的发展下,人们需要安放各种神像画、塑像和举行宗教仪式等活动场所,于是有了祭坛、庙宇等,成了西方纪念性景观的最早源头[2]。我国纪念性景观也要追溯到人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艺术的萌芽,但几千年来我国是一个宗教法制社会,整个社会更盛行宗教崇拜,因此我国纪念性景观以宗教崇拜为核心,产生以敬畏、依赖、纪念祖先为目的的纪念园林,有黄帝陵等以及遍布全国的宗祠、寺庙、牌坊等,使我国纪念性景观的重要源头不同于西方。

1.2 设计理念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

西方园林一直都是比较有规则的几何形式,纪念性园林也不例外。到了16、17世纪,随着唯物主义和唯理性主义的影响,更加强调几何和数学是无所不能的,认为其适用于一切艺术门类,包括建筑和园林。在这些思想影响下的西方纪念性园林注重规则、对称,并且在造景材料的处理上希望运用人工的切割或改造,通过人的意志、理性去重新剪裁自然的设计理念[2]。与西方不同,我国传统园林一直保持着以儒、道为哲学基础,以“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自然观为风格[2]。比如汉代的汉武帝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它们或是仿照大山的形状,或直接以山为陵;近代如南京中山陵也是以紫金山为背景,都体现了我国纪念性景观中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1.3 景观空间结构的不同

西方纪念性景观中的空间概念直接来源于数学、几何学,非常讲究比例、尺度以及数量。比如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一直到19世纪在欧洲盛行的各种以凯旋门、方尖碑、记功柱等为标志的纪念性广场,大多是一种个体突出的形象,矗立在城市中心,表示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我国传统的纪念性园林大多采取依附大地,横向延伸的空间结构方式,强调集合发挥群体效应,并且早就存在如岳飞庙、武侯祠、杜甫草堂等不少公园式的纪念性园林。

2 中西方纪念性景观的发展历程比较

2.1 西方纪念性景观统计样本的建立

在西方范围内选择建成时间较长、被人所广泛熟知的纪念性景观,以及曾荣获专业奖项的纪念性景观43例,组成统计样本(表1)。以统计和数值计算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时间发展为轴线,从5个方面展开统计研究,如是否明确轴线关系和视觉通廊、纪念主体是否超常尺度、纪念主体是否视觉焦点、空间序列组织形式、视觉景观主导空间界面类型。

通过以上整理名录共43例,除去在建造初始不是以纪念为目的而逐渐演变而成的纪念性景观或建筑,共有主动性或混合性纪念性景观36个。由此基本看出19世纪纪念性景观具有超常尺度和明确视觉轴线的基本为100%,20世纪

纪念性景观有超常尺度景观的占57.14%,21世纪有超常尺度的纪念性景观的比例为33.33%,直接彰示着纪念景观主体逐渐不那么强调大体量。除此之外,西方纪念性景观发展中突显出的其他特点如下。

2.1.1 纪念对象更多样化。由表1时间推移看出,早期传统纪念性空间以烘托宗教神秘氛围或封建君主等为主要目的,而当代西方纪念对象逐渐丰富,开始关注普通市民或事件遗迹甚至动物,如艾滋病人纪念碑、战争死难动物纪念碑等。纪念目的的变化促进了纪念对象和主题的多样化,少了以往必须的神秘性和肃目性。

2.1.2 纪念的表达方式和设计手法多样。西方传统纪念性空间设计受现代主义出现后我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逐渐转向结合周边环境的自然营造方式,注重体验和感受。罗斯福总统纪念园设计是标志性的出现,其设计最突出特点是叙事主义手法的运用,强调参观者与纪念性空间的对话与交流。花园总共4个开敞空间,分别代表罗斯福任期的4个时期[3]。第1个开敞空间用罗斯福半身雕塑和第1次就职的喷泉瀑布为主景,标志罗斯福时代开始。第2个开敞空间用一系列雕塑,如“等待面包的队伍”“乡村夫妇”“火炉旁谈话”来集中表达美国当时的经济萧条和政治动荡。通过一段条石铺装的小径进入第3空间,设计师用一组粗糙、杂乱堆放的较大石块,其中一些石块上写着“我憎恨战争”的宣言来渲染美国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石块边的叠水瀑布水声震耳欲聋,再次隐喻战争带来的磨难与伤痛。第4空间包括2部分,一面墙上浮雕“送葬者的队伍”,下方的倒影池象征逝者世界;最后大型叠水和开敞广场象征经历苦难后迎接和平新生活的欢快气氛。整个纪念空间用了叠水、巨石、雕塑、浮雕一系列元素叙事为轴的虚实结合的手法组织,参与者与参观对象对话与交流感受。

2.1.3 空间功能全面性增强。从样本案例中看出,纯粹纪念物或纪念建筑的设计在减少,纪念性空间的功能更加复合化、多元化,世俗性更强。典型案例如戴安娜王妃纪念园,一条项链式的喷泉系统坐落在城市公园的一角,不同水流形态、水速、水声等表现王妃的优雅和多样的性格。白色水渠流淌在绿色草地旁,气氛安静且积极,参观者可以放松休憩、亲密玩水,同时又为人暗合王妃平易近人的风格。

2.2 我国纪念性景观统计样本的建立

选择我国被人广泛熟知的纪念性景观组成统计样本(表2),同样以时间发展为轴线,以统计和数值计算为主要研究方法,从6个方面展开统计研究。

统计上述目录共16例,除去了建造初始不是以紀念为目的的建筑,还有13个,其中约有84.62%的都有明确的轴线和超常尺度,这与我国国情有很大关系。1950年后,我国社会民主平等意识才开始觉醒,逐渐关注纪念民众或和平的景观,而纪念主体与对象直接影响了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受到西方启迪和影响,出现一些新的作品。

例如齐康先生设计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把纪念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集中在了罹难的同胞上。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仅多处运用了巴塞罗那美术馆的风格与手法,而且吸收了西方重视视觉冲击,讲究对称、透视、尺度,追求开放性、大视野的理念;朱育帆先生设计的青海原子城纪念园受罗斯福纪念公园启发,以一种情景式植入的叙事方式,在纪念园场地上原有的596路上设置5道被开启的钢门,寓意着5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让参观者体会我国那段时光,最后纪念碑的出现给人以震撼。但一些地方依然在模仿西方高体量主体,如碑、柱等超大广场式的纪念模式,或片面理解西方装饰、讲究细部等手法,设计上过度夸张繁琐,不得要领。

3 结论与建议

中西方传统纪念景观在起源、设计理念和空间结构方面都存在差异,按时间发展梳理中西方纪念性景观的案例后并列举出具有代表性或创新性的案例,不难看出中西方纪念性景观间的相互学习与融合。18世纪受中国古典园林影响,西方几何式总体风格变化,英国自然风景园出现。到20世纪进一步受中国园林设计理念、风格影响后,创新性纪念景观作品出现,例如罗斯福纪念公园、华裔设计师林璎的越战纪念碑,一改过去西方大体量的几何形体传统模式,始终追求设计与大地合而为一,与人和大自然相互融合[4]。这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园林讲究的“天人合一”。同时,中国纪念性景观也受到了西方的启迪,除了朱育帆先生的青海纪念园外,齐康先生受巴塞罗那美术馆设计手法影响设计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有他设计的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是受意大利设计师福斯埃德设计的影响。相比而言,我国真正称得上优秀的作品较少,在设计上存在差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一时间无法全部解决[5-6]。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2点建议:灵活理解和学习西方纪念性景观的理念和方法,避免照搬或克隆;充分理解后继承和运用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精髓,真正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融合到设计实践中。①灵活理解和学习西方纪念性景观的理念和方法。比较得知,在发展过程中,西方借鉴中国园林收获较多,对比中国,西方有着更为先进和优秀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但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基本国情,应该结合实际灵活学习西方经验,避免照搬或克隆的现象。②充分理解后继承和运用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精髓。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远成熟,应深入理解并继承,但不是照搬。要结合现当代社会实际,真正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精髓融合到自己的设计实践中,同时必要地学习西方先进理念,再依托现代技术实现中国纪念性景观的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姜珊.纪念性景观的视觉特征解析[J].中国园林,2012,28(3):22-30.

[2] 孟萌.中西纪念性园林的差异及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J].中国园林,2007,23(1):61-65.

[3] 张红卫.罗斯福纪念花园[J].中国园林,1999,15(1):53-54.

[4] 孟萌.中西纪念性景观比较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26-31.

[5]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87.

[6] 齐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差异性比较研究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中日敬语的差异性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