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分析

2017-07-10于跃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技术分析

于跃

摘 要:背越式跳高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跳高技术,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对背越式跳高技术进行分析,对比跨越式、剪式、俯卧式等传统跳高技术,深入剖析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起跳、过竿等三个重要技术环节,找出背越式跳高优于传统跳高技术的环节,为跳高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背越式 跳高 技术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5(a)-0045-02

背越式跳高是美国人福斯贝里首先使用的一种跳高技术,由于它是背对横竿越过,因此被称为背越式。背越式跳高是目前最先进的跳高技术,从2.36~2.43 m之间7次世界纪录的刷新都是采取的背越式跳高技术,当前世界大的田径赛事以及洲际赛事,包括我们的全国比赛,优秀运动员使用的都是背越式。全国大、中、小学也在田径课程中教授背越式跳高技术,参加各级各类基层田径赛会的运动员也在普遍使用背越式跳高技术。背越式技术的特点是:技术先进、合理,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运动潜力。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点,使它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后得到了迅速普及和推广。通过对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进行力学分析,对它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为田径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1 技术分析

1.1 助跑

无论何种跳跃项目首先都必须要有助跑,通过助跑获得一定的水平速度,为起跳和后面的技术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背越式跳高与跨跃式、剪式、俯卧式等传统跳高技术的助跑有很大差别,背越式跳高采用的是直线结合弧线的助跑形式,而其他三种传统跳高技术则采用直线助跑形式,不同的助跑形式对过竿技术和跳跃成绩有着较大影响。

使用背越式技术的运动员一般采用10~16步的助跑距离,助跑分为直线助跑段和弧线助跑段。直线助跑的技术基本上与短距离跑中的加速跑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运动员的前几步直线助跑一般采用跨步跳的形式,步幅较大;弧线助跑则采用的是弯道跑技术,助跑最后三步运动员的重心向弧线的圆心倾斜,前脚掌着地,速度明显加快,身体重心下降,目的是为起跳提供更高的水平速度。由于背越式跳高的最后三步采用了弧线助跑的形式,使运动员的重心相对直线助跑时的位置要低一些。这主要是由于弧线助跑时运动员为了克服离心力必须使身体重心向弧线的圆心倾斜而造成的,弧线助跑时运动员身体重心在地面上的投影点与重心连线与人体中线之间存在一个夹角。资料显示,运动员的身体内倾角达到28°时,可以使助跑过程中的身体重心下降10 cm左右[1]。实验数据表明,最后三步采用弧线助跑可使背越式跳高技术增加一定的肌肉起跳蹬伸工作距离,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讲,起跳时增加腿部肌肉的工作距离,能够提高运动员腾空的初速度。腾空的初速度则与蹬伸的高度成正比,与起跳时间成反比,因此,在起跳前适当降低重心高度、尽可能缩短起跳时间,能够最大限度提高腾空的初速度。提高腾空的初速度,就意味着提高了运动员跳跃的高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弧线助跑增加了腿部肌肉的工作距离,提高了运动员的腾空初速度,为运动员提高成绩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其他三种传统跳高技术采用了直线助跑的方式,这种方式无法达到弧线助跑同样的效果,运动员要想增加腿部肌肉的工作距离,只能靠控制膝关节的屈伸来达到目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表明,膝关节的关切屈伸度在135°~140°时肌肉的工作力量最大;因此在直线助跑过程中,运动员降低重心会受到膝关节屈度的限制,如果运动员强行加大膝关节的屈伸度,那么肌肉力量将会减小,显然不利于快速而有力的蹬伸。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的最后一步起跳脚着地需要制动,此时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撑反作用力与运动员身体重心运动方向之间形成一个夹角,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制动时起跳腿的压力,有利于减少助跑速度的损失[2];而其他三种跳高技术在助跑的最后一步起跳脚落地制动时,地面反作用力的方向与运动员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无形中增大了制动时起跳腿和起跳脚的压力,从而导致运动员膝关节的屈伸度加大,因此,为了保持合适的膝关节蹬伸角度,保证肌肉力量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运动员不得不适当降低助跑速度。据统计:采用常规跳高技术的优秀运动员最快助跑速度能够达到7~8 m/s之间,而优秀的背越式跳高选手的助跑速度能够达到9 m/s,甚至更高,由此可以看到背越式跳高技术在助跑速度上的优势[3]。

1.2 起跳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与其他三种传统跳高技术的起跳也有较大区别,因为背越式跳高最后三步采用弧线助跑,运动员为了克服离心力的作用,上体需要向内侧倾斜,因此,缩短了身体重心投影点到支点的距离,缩小了起跳缓冲时的扇面角,这时地面对运动员反作用力的方向与其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形成一个夹角,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地面反作用力对运动员的作用,也减少了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而其他三种传统跳高技术采用直线助跑的方式,起跳制动时运动员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与地面反作用力的方向恰好相反,这时运动员一定处于较大的后仰姿势,因此,加大了缓冲的扇面角,同时在地面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运动员的水平助跑速度损失较大。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表明,增大缓冲扇面角的同时降低移动速度,就会延长缓冲时间,由于缩短缓冲时间对起跳过程中运动员身体弹性势能的利用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缩短起跳脚的退让时间就能充分利用腿部肌肉的力量,如果延长缓冲时间就变向增加了支撑时间,不利于肌肉力量的充分发挥。因此,可以说背越式跳高在起跳这一技术环节上也具有较大优势。

1.3 过竿

跳高的过竿是运动员身体腾空抛射阶段,这一技术环节要求充分利用身体重心的腾空高度,采取最合理的过竿姿势和身体各部位过竿顺序,把整个身体顺利越过横竿。起跳环节结束后运动员的身体进入腾空阶段,运动生物力学理论表明,运动员在腾空后身体重心的运行轨迹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是不会发生改变的[4]。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身体重心的腾空高度,合理利用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补充效應,使身体重心越过最高高度,就成为过竿技术环节的重中之重了,虽然身体重心运行轨迹在腾空后无法改变,但运动员可以利用身体各部肌肉力量来改变身体器官之间的位置,从而使过竿过程中正在过竿和已经过竿的部位都处于最合理的位置,合理利用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补偿关系。

背越式跳高的过竿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过竿。运动员在竿上时充分利用身体重心的腾空高度,先过竿的躯干部分和后过竿的下肢部分尽量降低,在横竿上形成一个反弓形,增大了身体的补偿效应,臀部过竿后及时收腿使大小腿依次通过最高点,形成了一种被动的臀部与腿部的补偿性过竿技术[5]。

2 结论

(1)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环节采用最后三步弧线助跑方式,促成助跑起跳的最后一步自然降低运动员身体重心高度,在能够合理利用最佳膝关节起跳角度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增加了起跳腿肌肉工作距离,因为运动员身体重心运动轨迹与地面支撑反作用力之间形成了一个夹角,有利于减小起跳腿和起跳脚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助跑水平速度。

(2)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环节,因为在助跑过程中运动员为了克服离心力而使身体向内倾斜,由此缩小了缓冲过程中的扇面角,缩小了运动员身体重心在地面投影点与支点间的距离,充分缩短了起跳过程中的缓冲时间,最大限度利用了肌肉的工作距离和工作能量,增加了起跳的冲量。

(3)背越式跳高过竿技术环节采取反弓形身体姿态,这种过竿姿势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身体重心的腾空高度,并合理分配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补偿效应,使过竿技术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 卢刚,秦永祥.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力学分析[J].体育与科学,1998(19):4.

[2] 赵小董,刘鑫.用运动学指标分析背越式跳高技术[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2):56-57.

[3] 刘利民.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要素及教法[J].赤子,2014(7):107.

[4] 薛思军,杨建勇.简易背越式跳高教学法[J].田径,2013(5):55.

[5] 黄坚毅,章碧玉,周振平.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J].中国学校体育,1999(1).

猜你喜欢

技术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