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产学合作模式比较与选择研究

2017-07-10黄莉张哲彰

科技风 2017年2期
关键词:选择比较

黄莉 张哲彰

摘 要:本文首先按照产学合作中参与各方的联结方式梳理出五类中国高校产学合作模式,并简要概述各模式特点,然后对于11种主要产学合作模式从高校、企业、区域环境的7个影响因素角度进行比较,最后对于中国高校的产学合作模式选择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学合作模式;比较;选择

中图分类号:U-9 文献标识码:A

产学合作是区域中最重要的两类创新主体大学和企业间行为,合作方式受到两者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国家创新系统、三重螺旋、区域创新系统等理论提出后,选择产学合作模式增加了更多考虑因素。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省份的经济、产业、政策环境大不相同,不同高校的情况也是悬殊巨大。本文站在高校立场,以区域为主要背景对于中国产学合作方式进行比较研究,进而为其合理选择提出建议。

一、中国高校产学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本文按照产学合作各方的联结方式,将中国高校产学合作主要模式分为五类,并简要介绍各模式特点。

(一)技术交易模式

指高校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这四种形式与企业展开有偿合作,一般签有技术合同。大學与企业的关注点集中于交易对象上,技术成果的质量、适用性等成为决定交易成败的重要因素。技术交易模式权责分明、容易操作,相关技术成果较为成熟,高校风险很低,有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引进技术,提高竞争力。然而,这种模式多为一次性转让行为,产学双方关系松散,注重短期效益,成果的经济效益受企业能力制约,主要适用于应用研究成果转让。

(二)契约型合作模式

产学双方依靠契约联系起来,共同投资,在合同期内共同经营,共担利润与风险。合作内容涉及资金、设备、人才、管理、销售等多个方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一般有技术入股型和联合经营型两种组织形式。在产权制度明确、双方配合良好、沟通顺畅的情况下,本合作方式相对容易成功。但是这种合作方式对合作过程缺乏监控,合作双方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对合作方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要求高,因此存在更大风险。这种模式能够使大学和企业维持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并实现技术创新。

(三)产学一体化模式

产学一体化模式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类:外部一体化指高校进入企业的研发单位共同形成新的法人(比如工程中心、研究院),在解决合作企业内部技术难题的同时向社会第三方承接项目、提供服务;内部一体化指高校在开发成功某项技术后,向市场提供技术服务,并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中国高校的产学内部一体化经历了校办工厂、校办企业、资产运营公司三种形态。这种模式尤其是内部一体化给予高校更多的控制力与合作动力,但是对主导高校的科技实力与经营水平提出了高要求。中国不同高校的产学一体化业绩差异悬殊,北大和清华的校企产业规模约占全国高校资产总规模的三分之一[1]。

(四)以科技计划项目为依托的合作模式

1.政府牵头的科技计划项目

政府对于具有公共意义和显著外部效应的区域发展关键技术,通常采用科技计划方式组织高校和企业进行攻关,以课题为载体,由产学各方派出人员组成临时性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发。这种联合攻关模式能够在短期内解决区域的关键技术需求,但缺乏延续性。

2.产学双方自发的科技计划项目

产学双方自发开展的科技计划项目一般由企业提供资金、承担风险以获得所需技术成果,高校在企业经费资助下展开研究。这种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产学合作的主要模式。早年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近年来开始转向基础研究层面的合作。这种模式权责明确、合作条件清晰、满足产学双方的主要利益需求,但是缺乏持续创新的组织机制,双方难以在合作中实现资源共享和知识流动,溢出效应有限,适用于企业拥有研发资金、技术需求明确,高校研究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的产学合作。

3.协同创新平台

协同创新平台是整合集聚科技资源、具有开放共享特征、支撑和服务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科技机构或组织,通常由企业、高校和政府三大主体共同建设。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的协同创新平台发展起来,具有多种形式,功能定位不尽相同。协同创新平台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系统性等特点,能够大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是要求多方协同治理,对于参与主体尤其是牵头单位的科技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出很高要求。比较适合高校牵头设立的协同创新平台类型为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园。

二、中国高校产学合作模式比较

高校、企业和区域环境是影响产学合作模式选择的三类因素。在不同的因素条件下,选择适合的产学合作模式将更加容易成功。本文从三类影响因素中筛选出7个具体因素,对于中国高校当前主要的产学合作方式进行比较(见表1),以进一步明晰不同产学合作模式适合的影响因素条件。表1中的各项指标含义如下:高校要求指产学合作模式对于高校的研发水平、产学合作与管理经验、投入资源等方面的要求;高校控制力指高校对产学合作模式的控制力,体现高校承担的风险高低;产业化效果指产学合作模式成功后带来的研究成果水平和产值利润回报;企业要求指产学合作模式对于企业的研发水平、产学合作经验丰富、投入资源等方面的要求;合作技术特征指产学合作模式要求技术的隐蔽性、前沿性、跨学科性;政策扶持力度要求指产学合作模式对于政策扶持力度要求;科技中介服务要求指产学合作模式对于科技中介服务水平要求。评价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级,对该指标没有要求的写“--”。

表1 中国高校主要产学合作模式比较表

三、中国高校产学合作模式选择

中国高校对于产学合作基本持积极态度,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产学合作情况并不理想。高校通过制定产学合作战略,选择适合的合作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展开产学合作。

(一)制定产学合作战略

对于产学合作的认识模糊是阻碍许多中国高校产学合作的认识原因。高校应首先明确自身定位,是以教育、科研还是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在有效定位基础上,确定自身的产学合作立场。接着,用SWOT方法对于高校产学合作的优劣势和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产学合作战略,比如是以服务地方的应用技术提供为主,还是辐射全国的前沿技术提供为主。

(二)对产学合作模式进行理性选择

前文对于当前中国主要产学合作模式进行了比较,不同模式的特征和要求的影响因素水平不尽相同。在产学合作战略指导下,高校综合考虑各种产学合作模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情况,对于适合自己的产学合作模式心中有数。现代高校不必坐等企业上门,可以主动出击,通过在工业园设服务点、设立大学科技园等模式主动展开产学合作。研究型大学具备强劲的科研实力和跨学科攻关能力,可以积极尝试控制力更强、技术要求更高的产学合作模式,比如建设大学科技园、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而应用型大学则可以结合区域的产业和经济情况,选择与中小企业开展技术交易等更加适合的产学合作模式。在充分认识各种模式展开条件和优缺点的基础上,高校结合自己的产学合作经验和资源情况,由易到难地展开产学合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 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 謝开勇,赵邦友,等.论高校产学研及其运行机制.科学学研究,2002(4).

[3] 郭斌,谢志宇,吴惠芳.产学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21(S):140-147.

[4] 王娟茹,等.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1):25-26.

[5] 王文岩,等.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37-38.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自贸区背景下福建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FJJKCG15-098);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区域制度创新背景下福建高校产学合作模式选择研究”(JAS150400);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应用技术型大学产学合作影响因素与模式选择研究”(GB-M-15-25)。

作者简介:黄莉(1978-),女,福建省邵武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猜你喜欢

选择比较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