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职业体能训练的融入
2017-07-10束永平
束永平
摘 要: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使得当前阶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逐渐由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转向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加强学生职业的适应性,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等方向。为此,本文从职业体能专项训练的重要性出发,对当前专项训练推进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训练方法进行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社会适应性 参与积极性 淡化竞技
中国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b)-0043-02
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建立起适应学生职业的发展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职工作,强化高职体育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1 在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渗透职业体能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1.1 提升体育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加强体能训练的社会适应性
高职阶段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生产第一线培养充足的职业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项适应能力,毕业后可以直接进行顶岗工作。为此,通过体育课程的职业体能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从事工作的职业特点,可以在提升学生工作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从学校到社会的心理过渡期。具体来讲,在进行专业体能训练时,可以通过职业体能训练,也就是劳动过程中学生心理承受力、生理负荷程度、职业形式、肢体反应速度、思维意识、对压力的反应、力量的大小、紧张程度以及工作集中力等方面表现出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职业体能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及时克服自身的缺点,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由于体育教学中学生反映出的很多素质可以有效迁移到职业方面,如反应速度、耐受力、肢体协调能力、配合度以及注意力等,都是许多职业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在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将体能方面的优势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体现专业化的职业素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生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时间,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1.2 职业体能的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从业者为保证自身的竞争力逐步将注意力由提升自身专业技能,转变为在保证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提升身体素质与身体素质,从而为更快地适应职业的发展夯实基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各行各业对专业化、适应性强、心理承受能力高的专项人才需求加大。为在广大的求职人员中突出自身优势,高职学校的学生应注重自身思想品德、专业技术、交往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在保持自身积极向上竞争意识、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以及迎难而上的坚韧意志的同时,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模拟相应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快地适应工作的劳动强度。高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处于刚刚进入成年阶段的青年,不仅是身体素质提升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状态也处于特殊时期,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如果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味地安排繁杂的劳动,极有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与此相对应的,教师可以通过专项、系統的职业体能提升训练,利用提升训练中的抗压训练、团队、个人比赛等方式,激发高职学生的竞争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自主观察等综合素质,保证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2 开展职业体能提升训练体育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体育教师对职业体能专项训练的理解不全面
现阶段,高职学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对职业体能专项训练的认识不够全面,仍旧认为体育课程只是一项基础课程,将学生的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种情况导致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开展的活动只针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忽略了职业体能的提升训练对保证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针对性作用。部分教师认为开展专项训练课不仅占用了课程的时间,而且也无法确定相应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对体能专项训练的具体应用模式并不了解,不同的职业培养目标、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社会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体育专项体能训练的教学方案、具体的实行情况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教师的课程安排经验不足。
2.2 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强
由于高职专项体育训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综合性,应融合各职业教学学科的内容,为此,需要体育教师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将体育教学实践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特点、岗位需求等统一于职业体能训练环节。但由于当前阶段高职学校的体育教材、教学方法还是以体育专业技能提升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制定的教学方案缺乏实践性,使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长期以来,学生接受的体育教学课程中专业性不强,学生片面地认为体育课程主要以“玩”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对职业能力锻炼等方面的相关体育教育知识缺乏了解,没有学习兴趣或探索欲淡薄。这种认识上的不对称将进一步导致学生体能训练效果的减弱,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
3 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体能专项训练内容的主要方法
3.1 提升体育教学的职业针对性,采取专业学科教育服务模式
进一步加强高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实践性与专业性,教师应根据专业的职业特点、学生的个人发展水平、社会的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制定体育教学方案。高职体育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社会需求和学生生存发展的需求,选择职业体能训练必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紧密联系,在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加体质,培养兴趣的同时,应根据目前所学专业特点向学生传授与未来第一职业所需相关的体育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
3.2 进行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增加职业体能训练的内容
在充分了解不同的职业岗位对职业体能的不同要求的情况下,针对专业类型、职业特点以及长期从事该职业对人体的影响,设置发展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项目,对不同类型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并针对不同专业传授不同的职业健康知识,如电力、动力、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职业体能要求全身运动性体力运动,可选择篮球、足球、排球等发展全身综合体力的教学内容;营销、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职业体能力量和耐力要求较高,可选择形体训练、排球等教学内容,配以发展腰、腿部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等。
3.3 在体育成绩评定上突出职业体能的要求
据了解,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成绩评价都偏向于项目技能和技术的评定(竞技),如平时占20%(体育参与过程),技能占50%,身体素质只占30%,这样的评价比例显然偏重于竞技,没有体现“健康第一、淡化竞技”的指导思想,也没能体现高职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更不能提起学生参与身体素质训练的积极性。应该加大职业体能素质在体育成绩评定上的比重,把评定的比例改为职业体能素质占40%,体育知识(理论考试形式可多样,如作业、开卷、口试等)和平时成绩(学习态度与出勤)占30%,选项技能占30%。
4 结语
在高职学校的体育学科教学中融入职业体能专项训练内容,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还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增强了学生顶岗的适应能力。为此,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应通过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加强体能训练的针对性;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增加职业体能训练环节的内容;淡化竞争,调整体育课程的成绩评定模式等方式,达到提升职业体能专项训练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文龙.高职公共体育选修课武术散打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方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8):200.
[2] 张兆勇.基于职业体能视角的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17(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