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内效贴布对于缓解网球运动员肌肉紧张的探讨

2017-07-10李玉香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35期

李玉香

摘 要:检验肌内效贴布其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缓解网球运动员肌肉紧张,消除僵硬,有效降低运动员受伤的简易理疗手段。对受测试者的心脏舒张指数和重搏脉指数、V最大值、V平均值指标进行测试,根据运动员的等级称号,将他们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分析两种研究对象数据的统计意义,数据显示实验组采用肌肉效贴布(预切式)在完成2min回合对抽后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关键词:肌内效贴布 网球运动员 肌肉紧张 心血管系统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b)-0018-02

肌内效贴布是1973年由日本加濑建造博士发明的,其厚度及透气性与人体的皮肤类似,主要用以放松软组织、改善循环、减轻水肿、减少炎性反应以及降低疼痛等[1]。肌内效贴布贴扎辅助常规理疗方法在网球运动员运动时可有效缓解肿胀和疼痛,可明显缓解网球运动员肌肉紧张,有效防止急性运动损伤以及改善运动员局部血液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事实上,肌内效贴布作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运用的场合,不同的接收贴扎者其实际情况有所不同[2]。该文通过对测试受试者血液流动指标及肌肉物理特性、肌肉疲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得出肌肉效贴布可明显缓解网球运动员肌肉紧张,有效防止急性运动损伤以及改善运动员局部血液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共对23名年龄为17~25岁的男子网球运动员进行了调研,所有研究对象均存在肌肉紧张与酸痛不适情况。

1.2 研究方法

对受测试者进行疼痛量表VAS的评定,根据运动员的等级称号,将他们分为两个实验组(一组为7人,均为一级运动员,另一组为10人,均为二级运动员)和两个对照组(一组为8人,均为一级运动员,另一组为12人,均为二级运动员)。要求运动员在2min回合对抽内,以最大力量正手直线抽球,每次击球回合之间的间歇休息时间为30s。在实验组,为缓解肌肉紧张,采用肌肉效贴布(预切式)。

2 研究结果

2.1 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实验证明实验组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负荷的反应更为适宜,表现在实验组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反应,依靠的是脉搏压指标的提高,而不是像对照组运动员那样,依靠的是心收缩频率指标的提高。在一個回合的时间内完成连续击打练习之后,实验组二级运动员心脏舒张指数和重搏脉指数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一级运动员的数据相比,实验组一级运动员的重搏脉指数和心脏舒张指数,也显著下降(P<0.05),收缩期动脉压指标也有所提高(P<0.05)。对照组一级运动员的频率幅度指标最低,血液流动描记指数也最低(P<0.05)。在对照组运动员中,在承受测试负荷的情况下,一级运动员组的V最大值指标较低(P<0.05)。在实验组运动员中,与二级运动员的指标相比,一级运动员的频率幅度指标和V最大值指标都比较低(P<0.05)。在对照组,一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的脉搏压指标、心收缩频率指标和1min血量指标均显著提高(P<0.05),如表1所示。

2.2 肌肉效贴布对于肌肉收缩能力的影响

结果证明,使用肌肉效贴布能增强受损肌肉的收缩能力,有助于运动员消除局部疼痛,减少肌肉过度伸展,降低肌肉疲劳及痉挛的发生,保护本已很脆弱的肌肉,促进机体血液循环系统对急剧冲击型负荷的反应达到最佳化,在运动员紧张的肌肉部位贴上肌内效贴布后,皮肤受到肌内效贴布的牵拉,使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的间隙增加,从而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肌肉工作效率的补丁,以增加皮肤和肌肉紧张之间的差距可以支持疲劳,虚弱和紧张的肌肉,减轻肌肉压力,促进淋巴及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刺激。与此相伴随的,是心血管系统的张力减退型反应,这是肌肉活动的植物性保障能力下降所带来的后果[3]。采用能够缓解网球运动员肌肉紧张的肌内效贴,能帮助运动员以最佳的动作协调性参数完成抽球动作。

3 研究结论

身体运动时,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生相应变化以适应代谢的需要。不同类型的运动负荷引起的心脏反应有差别,相同的运动负荷也会因性别、年龄及训练水平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心脏反应[4]。运动持续时间、运动过程中血压、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对预测以后发生心血管时间有着重要的意义[5]。网球实战中由于重复不断收缩以及用力的不平衡会让我们的肌肉纤维里面产生紧张和挛缩,不断堆积形成扳机点,这样的肌肉会降低收缩力和速度,所以在比赛和训练中使用能产生拉伸和收缩作用的肌内效贴布是一种缓解肌肉紧张很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汤新安,王人卫.肌内效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6):45-49.

[2] 储丽丽.肌内效贴布对缓解肩颈部肌肉紧张度的时效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12(53):10524-10525.

[3] 侯曼.肌肉的弹性与测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 (2):41-45.

[4] 曾庆欣,佘菁,王志丽.论运动对心脏的影响[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5-56.

[5] 陈乐琴,李红娟,范超群,等.递增负荷运动对不同BMI与锻炼习惯的普通成年人心血管机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7):70-73.

[6] 包大鹏,黄亚茹.心血管系统的运动性适应与基因多态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1669-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