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年龄弱势群体的保障房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2017-07-10陈群谢纯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儿童心理景观设计

陈群 谢纯

摘要 分析保障性住房主要居民构成,认为保障性住房居民中的年龄弱势群体主要是由老年人和儿童构成。目前保障房住区景观存在景观空间单调、缺乏观赏性,很少从年龄弱势群体来进行景观设计和建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设计手法,希望在今后保障房住区景观设计和建设中,设计者更多考虑年龄弱势群体的行为和心理等因素进行设计,使保障性住房景观更加人性化。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老年人心理;儿童心理;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7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4-0176-02

Study of the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the Age Vulnerable Groups

CHEN Qun, XIE Chu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1)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residents of affordable housing showed that affordable housing residents in the age vulnerable group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the elderly and children.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of residential landscape, such as the monotonous landscape space, the lack of appreciation, and the lack of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some design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 which hopes that the designer will take into account the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so as to make the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landscape more humane in the future protection of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demnificatory housing;Psychology of the aged;Psychology of the children;Landscape design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房地产市场逐渐发展,仅靠市场调控很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从19世纪80年代英国兴建政府公寓开始,美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建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主要出发点的公共住房。在我国大中城市有大量中低收入人群,他们购买力有限,而房价居高不下,很多中低收入人群难以解决住房需求。为了有效解决这类群体,特别是有特殊困难人群的住房问题,我国从1994年提出住房制度改革,并逐步完善了住房保障体系。

为了能够满足居住者的居住要求和避免入住率低等问题,除了给居住者提供居住空间,还应保障其中的绿化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因此,如何在保障性住房有限建设成本基础上设计出优良的景观环境是亟待探究的问题。笔者从分析保障性住宅居住的群体特征出发,结合目前保障性住宅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手法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保障房住区景观的人性化设计提供参考。

1 保障性住宅居住的群体

1.1 群体分类 保障性住宅居住的群体包括:经济弱势群体、年龄弱势群体、生理弱势群体。经济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劳动中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在贫困线上下浮动,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经济弱势是很多城市保障性住区所规定的供应对象最普遍和最突出的特征[1]。年龄弱势群体是指老年人或者儿童这类丧失或者没有劳动能力,生活基本无法自理的人群,他们对居住的要求就是要营造符合这类人群的特殊心理状态的居住空间,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居住环境。生理弱势群体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而处于弱势的群体,在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中,需要为他们营造无障碍居住环境。

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的行为需求分为5个层级: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依赖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2]。首先需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当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以后,就会向更高层级的需求发展,并对所处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1.2 年龄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年龄弱势群体一般由老年人和儿童构成。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发生了转换, 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生理上的退化性变化。比如身体灵活度下降导致出行范围减小、视听能力衰退、身体反应能力降低和感知能力退化。生理上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子女不在身边等也让老年人更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和舒适感。为了满足心理上的需求,老年人十分需要与同龄人进行交流来减轻孤独感。老年人也十分注重强身健体,许多老年人都有健身的习惯。有规律的锻炼不仅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好的体魄,同时也是老年人间交流的契机。许多老年人喜欢在茶余饭后到户外晒太阳或是散步,好的住区景观会给老年人带来愉悦的视觉效果,缓解老年人的消极情绪。由于老年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因此许多老年人会帮子女看护孩子。将儿童活动的空间与老年人活动空间结合起来设计,会更加人性化,也有利于实现场地利用最大化[3-4]。

2 景观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景观设计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保障性居住区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我国保障性住区发展较晚。由于建设工期、成本控制等原因,现阶段保障性住房的绿化景观多由大面积硬质铺装及草坪搭配一些价格较低的乡土树种形成的植物组团构成,普遍忽视了观赏性、人性化设计等方面。

2.2 现存问题

2.2.1 景观空间单调、观赏性缺乏。现阶段保障性住房成本控制严格,前期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成本而忽略了营造景观空间。为了控制成本,设计师更多地选用价格较低的铺装和构筑物以及树种,导致保障性住房中的景观空间单调、观赏性弱。

2.2.2 人性化设计、实用性缺乏。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周期较短,设计者缺乏对其中居民切实需求的深入调研分析,导致建成后多是功能单一、实用性不高的景观空间。例如,保障性住房中大量的使用者如老人、儿童等,需要更多的社交空间和复合型活动空间。很多保障性住区中有大量的缺乏绿化的硬质铺装广场,虽然其中设置了不少活动设施,但因为缺乏遮阴设施,实际使用率极低。

3 保障性住房小区空间设计

在新的住区中,儿童是居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儿童营造交往空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并形成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在针对儿童设计交往空间时,应关注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交往空间的不同要求,并营造可以促进儿童交往活动的空间[5-6]。

3.1 老年人活动空间设计 由于老年人多不需要工作,因此使用住区户外空间的时间相较于其他年龄层的用户更多。保障性住区中老年人居民养占很大比重,因此在住区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

根据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保障性住区中老年人活动空间景观设计进行了一些思考。

3.1.1 户外活动空间设置。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地块,应该利用整个住区的公共绿地和宅旁绿地设置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充分满足整个住区中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的需要。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的方式,在社区中心绿地设置集中的老年人活动场地,在满足老年人群体性活动需求的同时,也不会打扰住区内其他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休息[7]。在宅间绿地可以设置小型的户外活动场地,满足一些希望安静的老年人的活动要求,也可以满足腿脚不便、活动范围较小的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需求。户外活动空间中的铺装都应选用防滑、易辨识且不容易产生眩光的材料,路面尽可能平坦,减少安全隐患。

3.1.2 绿化空间设计。老年人喜欢生机盎然的绿化景观,在设计老年人活动场地的绿化景观时,除了按照一般的绿化布置原则来进行设计,还需要避免使用带刺、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容易产生呼吸道疾病、容易产生过敏的树种。多选用季节明显,花色艳丽的树种和灌木,让老年人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轨迹,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良好的引导[8]。

3.1.3 休憩空间。在老年人的活动空间中设置足够的休憩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休憩交流、赏景和晒太阳的空间。也有许多老年人喜欢棋牌类的活动,在户外设置座椅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活动空间。

3.1.4 增加住区中的标志和无障碍系统。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会出现衰退,因此在住区设计中应关注无障碍系统的设计,并增加明确的标志导向系统,强化老年人对住区环境的感知能力[9]。

3.2 保障性住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一直以来,儿童活动空间都是“单杠+滑梯”的模式,或者单独划出一块场地放置各类游戏器械。儿童活动空间不能仅仅是一个游乐场,而应该是一个充满趣味、具有场所精神的活动空间。因此,在设计中应当重点考虑如何为儿童营造自然、安全而有趣味的户外活动空间。

儿童活动空间不仅是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看护儿童的家长之间交流及交往的场所。因此,儿童活动空间应该是在保证儿童安全的前提下的开放式空间,便于儿童进入玩耍,也方便家长看护和交流。

国内外专家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后表明,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3个十分关键的年龄阶段,即2~3岁、6~7岁和11~12岁。因此在设计儿童活动空间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和活动要求进行不同的思考。对于幼儿来说,交际能力和组织游戏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更适合小尺度、多选择和富于变化的空间,而对于大孩子而言,在大空间的群体性活动更能满足他们的活动需求。

在儿童活动空间的设置上,应该和整个住区的规划和景观共同考虑。将住区内的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结合起来,为儿童营造不同的活动场地,同时也将看护的家长所需的休憩空间以及老年人活动空间结合形成一个有活力的空间。

儿童活动场地铺装应选择保护性的地面,减少儿童在游憩过程中的损伤,也可以结合一些柔性地面,如草坪等,但是应注意草坪的浇灌应在晚上进行,浇灌喷头应是隐蔽性的,避免影响活动或给儿童造成伤害。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对每个植物可能产生的活动功能进行思考,比如儿童喜欢攀爬一些低分枝的树木,那么就应选择根系牢固的树种。同时应设置一些遮阳效果好的树种,并在树下设置一定的休憩区域。为保证儿童活动的安全,所有树种应以无毒、无刺、无刺激性气味和不易导致过敏或呼吸道疾病为标准来选择[10-11]。

4 小结

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为经济弱势群体、年龄弱势群体和生理弱势群体能够获得较好的生活水平而建造的保障性设施,要在控制建筑造价的同时,针对保障性住房的住户行为特点和居住需求进行有别于普通房地产商开发的商品房的住宅和景观设计。年龄弱势群体即老年人和儿童,老年人希望拥有更好的养老环境,而儿童的成长也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因此在对保障房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多考虑这些特殊使用人群的需求,做出更加人性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俊君.广州保障房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2] 亚伯拉罕·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海.为老年人着想的城市住区环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 刘勰.老年人住区休憩行为与交往行为初探[J].四川建筑,2011,31(4):98-99.

[5] 孔敬.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6] 董娟.营造新住区环境中的儿童交往空间[J].华中建筑,2008,26(7):103-105.

[7] 聂玉梅.城市住区健康景观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8] 张梦玲.公共租赁住房住区景观设计的独特性及设计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4.

[9] 高振国.基于舒适性设计的高层住区景观环境研究:以包头天韵新城高层住区为例[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2.

[10] 李云鹏.适老化康复景观设计研究:以张家港优居壹佰老年社区为例[D].北京:清华大学,2013.

[11] 姜梦菲.高密度住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与健康环境营造[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猜你喜欢

保障性住房儿童心理景观设计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分析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贷款的作用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