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解读”历史人物

2017-07-10谌旭彬

同舟共进 2017年7期
关键词:仁学谭嗣同清廷

谌旭彬

说起谭嗣同,很多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曾参与“戊戌变法”,是维新派的中流砥柱,为了变法不惜以血相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时至今日,在很多学术著作中,谭嗣同也仍被归类为“维新派”。

但实际上,谭氏一生念念不忘推翻清廷,乃是一名“革命党”。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不能仅从一些只言片语就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应综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作全面的分析——他为何要这么做,为何要这么说。

【言论层面,主张推翻清王朝】

谭嗣同《仁学》一书,对清王朝可谓充满了切齿痛恨。

在政治层面,谭嗣同否认清王朝的统治具有合法性:“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国与民已分为二,吾不知除民之外,国果何有?”君主既以天下为其私产,视民众为犬马、粪土、草芥,则民众亦必不会爱君主之国。

在历史层面,谭氏直斥清王朝建国纯粹依赖血腥暴力:“《明季稗史》中之《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不过略举一二事。当时既纵焚掠之军,又严薙发之令,所至屠杀虏掠,莫不如是……其残暴为何如矣!”

在现实层面,谭氏认为,清朝乃是历代王朝之中,残害民众最为暴烈者:“其土则秽壤也,其人则羶种也,其心则禽心也,其俗则毳俗也,一旦逞其凶残淫杀之威,以攫取中原之子女玉帛……马足蹴中原,中原墟矣,锋刃拟华人,华人靡矣……”他在指责当时统治者对内凶杀暴虐的同时,也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愤恨。

至于爱新觉罗皇室,在谭氏眼中,乃是“客帝”甚至“贱类”,中兴清廷的曾国藩、左宗棠等湘籍名臣,亦被同为湘人的谭嗣同责备“负天下之大罪”,觍颜效命异族,“不以为罪,反以为功”。基于上述的切齿痛恨,谭氏在书中呼吁国人,不要将自己和清朝统治者归为同胞:“吾愿华人,勿复梦梦谬引以为同类也。”

谭嗣同成为激烈的“排满”先锋,与甲午之战清廷惨败于日本有极大关系。谭氏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个人仕途也还算顺利。至少在早期写出《治言》一文时,他仍是清廷坚定的拥护者。文章中,谭氏虽忧心清廷敌不过西方列强,但坚信“中国圣人之道”不可变;“西人格致之学”虽然看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也“皆中国所固有”。他给清廷开的药方是“立中国之道,得夷狄之情,而架驭柔服之”,即现存的政治理念、政治体制不可变,要学的只是夷狄的器械工艺。

甲午之战后,谭氏“创巨痛深”,他愤激于清廷之无能,不再讲中国之“道”比西方优越,转而主张“尽变西法”。其政治立场,亦由清廷的拥护者转变为反对者,开始明确呼吁国人效仿秦末之陈涉、隋末之杨玄感,起来造反:“志士仁人求为陈涉、杨玄感,以供圣人之驱除,死无憾焉。”

【行动层面,全在“杀身灭族”四字】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宣扬“保中国不保大清”,谭嗣同对这一口号极为认同,对康执弟子之礼。1897年,康有为与其拥护者利用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关系,集体进入湖南,秘密籌划“湖南腹地自立”,设立了时务学堂及南学会等新政机构。所谓“湖南腹地自立”,按梁启超向湖南巡抚陈宝箴所作解释,乃是“独立自任”,效仿新莽末年窦融经营河西而佐复汉室、清初郑成功守台湾而存明正朔的榜样,使湖南成为腹地自立之省。梁启超以窦融、郑成功二例游说陈宝箴,颇具深意——窦融之河西政权相对于刘秀之东汉,郑成功之台湾政权相对于爱新觉罗之满清,均拥有高度的独立性,二者俱不听命于“中央政权”,但“中央政权”亦未公开宣布其为叛逆之徒。

梁启超游说陈宝箴之语,其实是有所保留的。康有为等人的“湖南腹地自立”计划走得更远。戊戌政变后,在南海的康有为家中抄获了一份梁启超1897年写给康有为的书信。梁在书信中写道:“……谭服(复)生才识明达,魄力绝伦,所见未有其比,惜佞西学太甚,伯里玺之选也。”“谭服生”即谭嗣同;“伯里玺”,“President”(总统)的音译(晚清常译为“伯里玺天德”)。显然,康有为等有在湖南脱离清廷另立新政权的计划。梁启超在其著述《戊戌政变记》里也承认:康党在湖南期间先后成立的包括南学会、新政局在内的若干机构,在维新的公开面目之外,另有深意。梁说“南学会实隐寓众议院之规模,课吏堂实隐寓贵族院之规模,新政局实隐寓中央政府之规模”。

康有为等人在湖南活动期间,以“保中国不保大清”为行动指导。梁启超自认,当日康党主持湖南时务学堂,确实曾在学生当中大力鼓吹革命:“吾侪方醉心民权革命论,(师生)日夕以此相鼓吹”,“启超每日在讲堂四小时,夜则批答诸生札记,每条或至千言,往往彻夜不寐。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政,盛倡革命。”

康门弟子何树龄与康有为通信,内中亦有“注意大同国,勿注意大浊国……大浊国必将大乱,为人瓜分,独夫之家产何足惜!”等语。所谓“大浊国”,即“大清国”的隐笔。御史文悌在戊戌年弹劾康有为,曾特别点出康有为等人将“忠君”与“爱国”割裂为两件事情,置大清国于不顾。戊戌政变后,清廷宣布康有为等罪状,其中一条正是“又闻该党建立保国会,保中国不保大清,殊堪发指”。

以种族革命为时务学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在来湖南之前,梁启超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商量好了的决定。梁的教学批语,对清廷的仇视极为明显。试举两例,其一:夫臣也者,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如开一铺子,君则其铺之总管,臣则其铺之掌柜等也。有何不可以去国之义?”其二:“屠城、屠邑皆后世民贼之所为,读《扬州十日记》尤令人发指眦裂。故知此杀戮世界非急以公法维之,人类几乎息矣。”前者鼓吹君主可以依民意更换,后者痛斥清廷开国无道,执政缺乏合法性。

除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反清的革命思想之外,谭嗣同还曾与梁启超、唐才常等人私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反清书籍,并添加批点按语,广为散播,且利用《湘报》公然为《明夷待访录》等书做广告,可见活动之激进。

此种激进,引起了湖南本地士绅如王先谦、叶德辉等人的警觉与批评。事情闹大后,陈宝箴欲调阅时务学堂札记。唐才常等人遂在最短的时间里费尽心力,重新整理文字,伪造了一批新的温和的札记。但纸终究包不住火,陈宝箴仍下令将坊间已刊布的《时务学堂课艺》“版片、刻本查出,一并销毁,严饬毋得再行刷印售卖”。一时间,康有为一派人心惶惶,多有欲离湘者。但谭嗣同却对此颇不以为然,在给乃师欧阳中鹄的书信中,他写道:“宗旨所在,亦无不可揭以示人者,何至皇遽至此?平日互相劝勉者,全在‘杀身灭族四字,岂临小小利害而变其初心乎?耶稣以一匹夫而撄当世之文网,其弟子十二人皆横被诛戮,至今传教者犹以遭杀为荣,此其魄力所以横绝于五大洲,而其学且历二千年而弥盛也。呜呼!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今日中国能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方有复兴之望。不然,则真亡种矣。”

当然,谭嗣同并不是在主张无谓的牺牲。他深知呼吁维新不会掉脑袋,但呼吁革命会。为自身安全计,谭氏曾想买一个外国功名作为护身符。1896年12月,谭嗣同致信汪康年,打听外国人开捐功名之事,准备买捐以寻求洋人保护。谭氏说:“传闻英、俄领事在上海开捐‘贡‘监,捐者可得保护,藉免华官妄辱冤杀,不识确实否?保护到如何地步?价值若干?有办捐章程否?嗣同甚愿自捐,兼为劝捐,此可救人不少……”

【参与“维新”,革命立场仍不变】

戊戌年北上担任军机章京,是谭嗣同后世被归类为“维新派”的主要原因。但很多人并不相信谭氏会甘愿替清廷卖命。据章士钊披露,谭氏北上的用意,绝非效忠清廷,而是与沈荩、唐才常等革命党人有所分工,进京不过是借维新变法活动,秘密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为推翻清政府作准备。可惜的是,由于维新派软弱无能,急功近利,很快就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根本利益,被迅速疯狂绞杀,谭氏的愿望也因此落空。

谭嗣同师从欧阳中鹄,欧阳中鹄之孙欧阳予倩,也不相信满脑子“革命思想”的谭嗣同,会真心拥戴“维新”。欧阳予倩搜集家中珍藏的谭氏书信,并于1940年代编成《谭嗣同书简》。在该书序言中,欧阳予倩披露:“在他(谭嗣同)的著作中,他对清政府不满的議论颇不明显,他给我祖父的信里却公然说满人视中国为傥来之物,无所爱惜。可见他骨子里的主张跟保皇党的主张有所不同。他对于利用光绪行新政,不过认为是一时的手段。还有一事为证,就是他曾秘密把《大义觉迷录》《铁函心史》一类的禁书介绍给我父亲读。”

唐才常与谭嗣同私交甚笃,排满之志亦同。据唐才质从兄长唐才常处闻知:北上前,谭嗣同曾托唐才常、毕永年往汉口联络哥老会,“且欲于京师结纳有志之士,以为策应,然后凭此二者之力而建功业”;接北上之电,众人皆贺,唯独谭嗣同并不兴奋,且叮嘱唐才常秘密保持与哥老会的联络,不可为仇者侦查得知。唐才常谓谭嗣同:复生七丈虽役其身于清廷,从事维新,而其心实未尝须臾忘革命。”

谭嗣同临行前,与唐才常作别,口占一绝,内有“三户亡秦缘敌忾,勋成犁扫两昆仑”之语,颠覆清廷的用心隐约可见。康有为等人“围园杀后”之谋难产,反清志士毕永年计划远走日本。在给毕永年的诀别信中,谭氏写道:自己决心静待“引颈”而死,但仍希望毕氏能在海外为汉人觅得一块“存种之地”,可见谭嗣同至死仍坚持排满立场。章士钊判断谭氏北上是谋划“覆其首都以号召天下”,欧阳予倩认为谭氏“骨子里的主张跟保皇党的主张有所不同”,并非毫无根据。

戊戌政变,谭嗣同慷慨赴死。其“革命立场”不幸被康有为、梁启超所改动。就义前,谭氏曾将自己所著之《仁学》一书及其它诗文稿交给梁启超,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此句后被改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仁学》一书,本是谭嗣同托付给梁启超,用以“召后起”之工具,但在《清议报》刊载时,其中的“排满之激烈言论”俱被删除。

真正继承谭嗣同《仁学》思想者,乃是革命党人。孙中山和兴中会视谭氏为“革命同志”,赞扬《仁学》一书对“提倡排满及改造中国甚力”。黄兴认为“中国革命湖南最先:戊戌之役有谭嗣同,庚子之役有唐才常”。陈天华、邹容、吴樾等人,俱是深受《仁学》影响而走上革命之路的。

猜你喜欢

仁学谭嗣同清廷
兄弟草原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论谭嗣同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谭嗣同殉难百年祭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谭嗣同男女平等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