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高中地理课堂杂谈
2017-07-10谭建文
谭建文
教育心理学有这样一段话:“人的情绪愉悦时,反应敏锐,记忆力强,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的情绪沮丧时,这一切就显得呆滞迟缓。”它告诉我们:宽松民主的高中地理教学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才会牢固。因此,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应在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上多下功夫,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保持愉悦的心情,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才会令人满意。那么,如何营造宽松民主的地理课堂氛围呢?
一、学会微笑
这个小标题看起来挺好笑的,难道老师不会微笑?实际上和普通高中生打交道而能保持面带微笑的教师并不是很多,不少教师一走进课堂,就不会微笑了,尤其是像地理之类的副科教师,必须保持严肃。这显然是违背教学规律,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决不能没有表情,没有表情的人是不能做教师的。”不少教师的严肃是担心一旦面带微笑,就驾驭不了课堂,当然也有教师受“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和颜悦色有失教师尊严,教师的威严就是面无表情。课堂上老师脸罩寒霜,不仅趣味荡然,就是师生互动也不会有好效果。我们地理教师的教学班级多,我们更应该学会面带微笑,否则不仅不利于我们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误了学生的前程,古人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那是经验之谈,我们给了学生微笑,学生才会给我们微笑。有学生说:“我本来想认真地学好地理的,可一看到地理老师那张冷若冰霜的脸,哪还有什么兴趣啊?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老师一走进课堂就没有了笑脸,我们好像并没有做错什么。”据调查,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些学科,就因为老师的那一张苦大仇深的脸。所以,同行们,学会微笑吧,这是你赢得学生尊敬的第一步,也是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更是你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
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在积极思考,要大力表扬,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对错,都应给予积极评价。比如教学《山岳的形成》,教材中对我国山岳的形成解释得比较到位,但是对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就没做涉及,有位学生提出了这一问题,课前,我没想到学生会这样探究的,我没准备,尽管措手不及,但我还是鼓励他的探究,然后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這一问题,这一下,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我认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哪怕异常浅显,我们都应予以鼓励,并尽可能给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地理课堂才有生机活力。
三、以任务驱动型模式引导学生巩固所学
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上的主角,是高中地理新课改理念的具体反映。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最有效的手段,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主动完成知识迁移。所以,我们地理教师要积极创设任务情境。
当然,创设任务情境,我们必须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设计成层层深入的留白,驱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教学重难点。还可以利用教材每一章节后面的“想一想”“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享受自主获取知识的乐趣,这样就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
任务驱动型教学能将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堂变得深受学生欢迎。如教学《大自然的灾害》,在学生了解了地震、海啸等基本概念之后,要求学生探究:造成地震的原因有哪些?海啸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四人一组进行探究。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的汶川和榆树大地震、智利地震等发生的原因,继续探究:地震与地壳运动有何关系;智利大地震是什么类型的地震。这样层层分解重难点,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四、利用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必要的实践活动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地里的积极性。因为地理实践活动是在相关背景知识的引导下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以致用,完成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所以深得学生喜爱。学生在实践中更能体验地理学习的乐趣,形成地理思维。
要注意的是,活动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如教学《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了解本地的人口状况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并咨询本乡镇计生服务部门,了解本地的人口自然生长率等,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要求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进行游戏活动;开展搜集资料比赛活动,比一比谁搜集的地理资料最系统、最有实用价值。地理实践活动是优化地理教学、帮助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由单纯的识记转化为理解运用的重要途径,是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之一,只要我们科学地组织,比能极大地提升我们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总之,只有让高中地课堂活起来,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并内化为能力。当然,这也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完成由教教材向教学生的转型。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