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年(2013~2017)病句最常考类型
2017-07-10徐虹
徐虹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年,这40年来,高考命题方式虽经历了多次改革,从全国一套试题到分省命题,再到现在的各省逐步回归全国卷。到2017年,全国已有25个省使用全国统一命制的语文试题。这使试题在水平质量及难易度的稳定性方面得到了更好的保證,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及发挥。但全国卷并不意味着全国统一使用一套试卷,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全国分别命制了两套试题,2016年、2017年则各命制了三套试题,分别称为全国一卷、二卷、三卷,故从2013年到2017年,共有12套统一命制的全国语文高考卷。
就语文科来看,近五年,全国卷虽然在试卷的结构形式、题量、题型、阅读字数等多方面均在稳定中有所变化,但基础知识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却是一以贯之的,其中,对病句的考查一直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必考点。作为一个长期战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发现,病句虽然在复习中练得多,讲得多,但学生掌握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致使常常不能在考试中做出正确的选择,细细想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对全国卷的分析不够,导致教学的针对性和归纳性不够强。
针对这一情况,在此对2013~2017五年12套全国卷的12个病句题考察的病因做一个梳理归纳,找到最高频的考点。
高考常考的病句类型共六个:①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或赘余;④结构混乱;⑤表意不明;⑥不合逻辑。
根据归纳,在这12套试卷36个病句中,最常考的是结构混乱,共有12个病句考查此病因;其次是成分残缺或赘余,共有9次考查此病因;排在第三位的病因是搭配不当,共考查8次;考查频率第四高的是语序不当,考查了4次;然后是不合逻辑和表意不明,分别考查了2次、1次。据此,下面主要对考查频率最高的病因——结构混乱做一个详细分析。
结构混乱,即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两件不同的事情或两个不同的主体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造成语句结构不清、语义纠缠的语病。
在近五年的结构混乱的考查中,又主要考查句式杂糅、偷换主语、中途易辙及反客为主等四种情况带来的结构混乱,并以句式杂糅和偷换主语为复习考查的重中之重,具体分析如下:
一、句式杂糅
指两个本来结构合理、表意清楚的句子杂乱地糅合在一起,引起结构的混乱,造成表意的不规范,是导致结构混乱极其常见的一种病因。
出现杂糅语病,往往是组织语言时,先选用一种说法,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又换成了另一种说法,结果两种说法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半截是这种结构,半截是另一种结构的病句,也就是常说的举棋不定致病。
句式杂糅无论是哪种情况,在表达格式上都是使用了多个句式,而每一个句式都不完整。在修改此类病句时需要我们把两套结构分开来,只需要选取其中的一套结构,将它保留下来即可。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2014年全国卷2)
分析:“将”表示还没有实施,“得到实施”指已经实施,前后将两种不同的时态杂糅在一起,造成结构混乱。应“将……得到实施”中的“将”改为“使”。
例2: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2015年全国卷1)
分析:最后一句话把“人们思索”和“形象引起思索”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致病。可以把“人们面对这一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修改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或“人们面对这一形象会深深思索”。
例3: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2016年全国卷1)
分析:“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是“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和“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形成的其他特点”杂糅而成。
例4: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2016年全国卷3)
分析:“如果有一天……”和“……的时候”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可任意删去其中的一套结构。
例5: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岁-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2017年全国卷1)
分析:首句杂糅,可分成两套结构,“根据……调查”,或“……调查显示”。
例6: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2017年全国卷3)
分析:两种说法两套结构杂糅在一起,这两种说法分别是,“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看出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以及“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二、偷换主语
偷换主语就是“暗换主语”,是在语言表达中前面的句子是一个主语,而在后面的句子中暗换成另外一个主语的语病。病句中的表现是往往只有一个主语,后句省略的主语不是前面出现的主语,主语混乱不明导致结构混乱。如果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
例7: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2013全国卷1)
分析:“激发”的主语是“清潭、流水、歌声”,但“找到”的主语却是“作者”,原句误把逻辑主语“作者”当成了语法主语,病句实际上的语法主语是“清潭、流水、歌声”,犯了偷换主语的错误。为了保持与前一句话的主语一致,应改为“都能使他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例8: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2014全国卷2)
“被翻得破烂不堪”的主语应是“《子夜》”,但前面的语法主语却是“他”,原句暗换主语,使主语混乱致病。应把“被翻得破烂不堪”改为“把它翻得破烂不堪”。
例9: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五年的《食品安全法》做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2015年全国卷1)
分析:“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的主语应该是“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而前一分句的主语是“國家”,这就暗换了主语,使主语混乱不明。应在“因加大了惩处力度”前加“这部法律”。
例10:“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2015年全国卷2)
分析:“依旧热情不减”的主语应该是“市民”,而前一句话的主语是“地坛书市”,暗换了主语使结构混乱。应在最后一句前加上主语“市民”。
三、中途易辙
中途易辙是“明换主语”,病句里往往出现多个主语,前句没说完,后句主语就出现了。
例11: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2013全国卷2)
分析:第一个主语“生活小事”刚出现,还没来得及说它怎么样,就出现另一个主语“作者”,中途易辙导致语病。另外,“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逻辑主语应该是“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而从结构上来看,省略的语法主语却是“作者”,暗换主语,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可以在“成为”前面加上“使之”。
四、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使结构不清,纠缠混乱。
例12: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进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2016年全国卷1)
分析: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是“新媒体”,实际上却是“实时性”,误把第一个分句主语外的成分用来做了第二个分句的逻辑主语,语法上却使句意变成“实时性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进行传播的”。应在第二个分句前加上主语“新媒体”。
综上可见,在近五年的病句考查中,以结构混乱为最常考,其中,又以句式杂糅和偷换主语为最高频考点。同学们如果能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归纳、多体会,一定能准确掌握结构混乱这种语病。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