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2017-07-10李鹏程
2017-05-06 李鹏程 音乐周报
新西兰三重奏
相比钢琴独奏曲、钢琴协奏曲等音乐体裁,钢琴三重奏并不那么受当今听众所热衷。它似乎缺少炫技性和爆发力,更追求声部和谐、音色统一。然而,历代作曲家却喜好这一体裁,留下了诸多饱含温情的三重奏篇章,如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德沃夏克的《第四钢琴三重奏“杜姆卡”》、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钢琴三重奏“悲歌”》以及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的作品。20世纪至今,作曲家们对于三重奏的兴趣不减反增,肖斯塔科维奇、拉威尔、帕努夫尼克、罗奇伯格、芬尼豪等人写出了风格各异的三重奏,在这一小型体裁里尝试着新的作曲技法,作为大型作品的实验性准备。
4月6日晚,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9位教师的钢琴三重奏新作集中在标准音乐厅上演,分别是:《脚步》(李珺曲)、《跳弦》(田刚曲)、《淋风夜雨荷上行》(朱慧曲)、《绽放》(张泽艺曲)、《黑白子》(张莹曲)、《朦塬》(沈纳蔺曲)、《风恋波》(张昕曲)、《火焰》(庞莉曲)、《西湖的春天》(郭鸣曲)。即便在偏爱室内乐的20世纪,也很难见到单场音乐会里全部上演钢琴三重奏新作的情况,这对演奏者也提出了挑战。新西兰钢琴三重奏组(NZTrio)专程为这场新作品音乐会而来,三位顶级演奏家提前多天抵達杭州,和作曲家反复沟通,完美地演绎了这一系列中国室内乐新作。
九部三重奏都是作于近两年的单乐章作品,演奏时长基本在十分钟左右。尽管整场作品是受“吴越新韵”当代音乐创作与推广项目委约,但每部新作都展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并未拘泥于任何规则之中,可以听出作曲家们“随心所欲”般的自由创作状态。如果一定要找出除体裁之外的另一共性的话,那就是这些新作都有一股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要知道,九位作曲家中大部分是80后,且多是拿到作曲博士学位后入职浙音,他们和这所年轻的学院一样蓄势待发。
音乐会始于李珺的《脚步》,这是最为合适的开场曲——钢琴反复一个G音踏出稳健的步伐,提琴发出强有力的呐喊,仿若行者自在洒脱的歌唱,闻者无不被这股强大的气场所感染。田刚的《跳弦》充满灵动的趣味,乐曲汲取彝族民歌的小二度、纯四度、纯五度和增四度音程作为核心素材,与周湘林的同名作品《跳弦》(为十二把二胡而作)的路数截然相反,后者是以一种实验姿态尝试让胡琴发出微复调的模糊音流,田刚却尝试赋予三件西洋乐器以浓郁的乡土风味。
朱慧的《淋风夜雨荷上行》极为精彩,一曲奏毕,我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走到她的座位旁要来乐谱研读。钢琴奏出的第一个和弦是C、bE、F、#F、#G和B六个音构成,实则是相隔半音的两个“025”集合,前三音为降号调域,后三音为升号调域,由此稀释了原本鲜明的五声调式色彩。乐曲的首尾两段以水墨丹青般的笔触泼洒出雨中赏荷的画面,中段对比以暗潮涌动的织体切换为莫奈笔下的妖娆“睡莲”,至尾声综合两段材料,东方和西方的两幅音画就这样自然重叠在一起……
张昕的《风恋波》从昆曲曲牌《皂罗袍》中提炼出A#-B#-D#-E#四个音,在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高组织下,提琴以近乎吟腔的方式拉奏出韵味十足的旋律。为了塑造暴风雨的形象,钢琴低声部融入不协和和弦平行进行,并大量运用现代演奏法,如在琴码上拉奏、滑奏、拍击钢琴琴弦、砸击音块等,由多重音色带来极为震撼的效果,从狂风掀起波浪直至风平浪静后的层层涟漪,大概只有音乐才能够如此逼真地表现这般瞬息万变的景象吧。
此外,精致凝练的《绽放》、奇思异想的《黑白子》、动感十足的《朦塬》、圣洁肃穆的《火焰》也展现出各自的风格,每位作曲家都在探寻崭新的音乐语言,这是学院派最为可贵的坚持。同时,这些作品也不乏“可听性”,音乐厅内满满当当的听众以热烈的喝彩表达对新作品的喜爱,音乐会以《西湖的春天》收尾,也是希望最后带给听众们美好的感动——郭鸣的这部新作充满雅俗共赏的柔美旋律,技法简约而不简单——这也是9部新作的共同特征。整晚的三重奏意境悠远、和而不同、相映成趣,不免让人想起李太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