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筋豆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

2017-07-10张海英鲁伟强彭文君宋维扬

蔬菜 2017年7期
关键词:结荚株数行距

张海英,鲁伟强,彭文君,宋维扬

(1.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0;

2.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西双版纳 666300)

近几年来西双版纳州发展以辣椒、茄子和无筋豆等为主的冬季外销蔬菜,种植面积随着香蕉面积的退耕而逐渐扩大,其中以种植管理相对粗放、成本较低、外销量较大的无筋豆种植面积最大,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该产业逐渐成为冬季主要经济来源。但是在西双版纳州低洼地和海拔700~900 m地区,冬春季节存在昼夜温差和早、晚空气湿度较大,日照短,光照不足的特点,每年12月—次年2月正是无筋豆开花结荚或采收的重要时期,常常会遇到连续多天阴雨等不良气候的影响,灰霉病、炭疽病和细菌性疫病等多种病害发生严重,导致无筋豆单产降低30%~70%。该试验设计6个不同密度处理,其中以当地大面积生产无筋豆常规种植密度作对照进行试验,通过综合分析试验结果,筛选出合理种植密度,为大面积生产无筋豆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无筋架豆王(内蒙古赤峰市农乐种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密度处理,其中以当地大面积生产种植密度作为对照(CK)。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11 m2,各小区种植株数依设计密度而定。各处理密度分别是:(1)667 m2种植3 700穴,3株/穴,即667 m2种植11 000株,株行距30 cm×60 cm;(2)667 m2种植3 200穴,3株/穴,即667 m2种植9 600株,株行距35 cm×60 cm;(3)667 m2种植2 800穴,3株/穴,即667 m2种植8 400株,株行距40 cm×60 cm;(4)667 m2种植2 500穴,4株/穴,即667 m2种植10 000株,株行距45 cm×60 cm;(5)667 m2种植2 200穴,4株/穴,即667 m2种植8 800株,株行距50 cm×60 cm;(6)对照(CK),667 m2种植3 200穴,4株/穴,即667 m2种植12 800株,株行距35 cm×60 cm。

1.2.2 试验基本情况及田间管理

试验地设在勐腊县象明乡曼庄村岩香甩农户的水稻田,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为红砂壤土,肥力中等,灌溉便利,播种前犁翻晒垡7 d,每667 m2底肥施用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40 kg、钙镁磷肥50 kg。

播种前豆种用种子包衣剂拌种处理,2016年11月21日直播,2017年2月3日始收上市,2月17日结束采收,共计采收4次,统计总产量。采收期较短,原因一是进入2月中下旬后,气温升高,使豆荚商品率降低;二是售价降低,影响种植户积极采收和种植管理。无筋豆整个生长期共计追肥3次,即提苗肥1次,折合每667 m2用复合肥10 kg,加适量水溶解,将溶液按1∶100比例对水浇施。结荚初期和结荚盛期各追肥1次,每667 m2用复合肥15 kg,加适量水溶解,将溶液按1.3%比例对水浇施。整个生长期因为雨水较多,共计灌水1次(第2次采收后),其他时期均靠雨水浇灌。在开花前和结荚初期,结合用药使用磷酸二氢钾和“嫩枝长”叶面肥各喷施1次。在出苗期进行间苗补缺,其他管理措施同常规。

1.2.3 调查指标及方法

在生长和采收期间分别进行各处理无筋豆生育特性观察,调查统计经济性状及产量,采收盛期(2月12日)调查灰霉病、炭疽病和细菌性疫病病株率。病害调查选点及方法,采取每处理小区选择5穴,共计选择15穴,统计调查发病株数,调查株数=调查穴数×株数/穴。发病株数统计,以单株有发病叶片1叶(包括1叶)以上,即统计为发病株。根据公式计算发病率,即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比较

由表1可见,各处理从播种至采收的各生育期表现均一致,播种后75 d采收上市。

2.2 经济性状比较

由表2可见,处理1~5无筋豆生长势表现比对照(CK)强健。处理1平均单株结荚数(17.6荚)最多,与处理5和处理6(CK)相比较差异极显著,与处理4比较差异显著,与处理2~3比较差异不显著,比CK增加38.6%。处理2平均单株结荚数(17.0荚)居第二,与处理4、5、6(CK)相比较差异显著,比CK增加33.9%。处理3、4、5的平均单株结荚数与CK相比较差异不显著,但是分别比CK增加28.3%、10.2%、7.9%。经方差分析,无筋豆平均单荚质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是各处理平均单荚质量均比CK增加,平均单荚质量由大到小排列为:处理5>处理3>处理2>处理1>处理4>CK,分别比对照增加26.5%、23.5%、22.5%、20.6%、13.7%。各处理平均单株产量均比CK极显著增加,平均单株产量由大到小排列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5>处理4>C K,分别比C K增加70.9%、67.7%、63.0%、36.2%、26.0%。

2.3 产量结果比较

由表3可见,处理1折合667 m2产量1 418.3 kg,居首位,较对照(CK)增产28.7%,二者差异极显著。处理3居第2位,折合667 m2产量1 383.9 kg,比CK增产25.6%,二者差异显著。处理2居第3位,折合667 m2产量1 375.8 kg,比CK增产24.9%,二者差异显著。处理4居第4位,折合667 m2产量1 325.5 kg,比CK增产20.3%,二者差异显著。处理5折合667 m2产量1 248.5 kg,比CK增产13.3%,差异不显著。处理6(CK)667 m2产量最低,折合每667 m2产量1 101.6 kg。

表1 无筋豆不同种植密度生育期比较

表2 无筋豆不同种植密度经济性状比较

表3 无筋豆不同种植密度产量比较

2.4 抗病性比较

由表4可见,在无筋豆灰霉病、炭疽病和细菌性疫病发生情况中,各处理灰霉病发病率由高至低排列为:处理6(CK,75.0%)>处理1(31.3%)>处理2(23.2%)>处理3(16.7%)>处理4(6.8%)>处理5(5.0%);各处理炭疽病发病率由高至低排列为:处理6(CK,25.0%)>处理1(20.3%)>处理2(14.3%)>处理3(10.4%)>处理4(4.6%)>处理5(2.5%);各处理细菌性疫病发病率由高至低排列为:处理6(CK,65.0%)>处理1(10.9%)>处理2(7.1%),处理3、4、5均未发生细菌性疫病危害。

表4 无筋豆不同种植密度抗病性比较

3 结论

综合以上各密度处理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和抗病性比较结果,分析得出结论:无筋豆栽培中产量和发病率高低不但与种植密度有关,而且还与每穴种植株数有关。当每穴种植3株时,每667 m2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加,但是增幅小,差异不显著。当种植密度过大,每穴种植4株时,每667 m2产量反而降低。无筋豆叶部病害发病率不论每穴种植3株或4株,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发病率加重,与通风透光性有关。所以在低洼地块和海拔700~900 m地区栽培无筋豆,选择处理3栽培密度较合理,即667 m2栽2 800穴,3株/穴,667 m2种植8 400株(株行距40 cm×60 cm)。该处理折合每667 m2产量为1 383.9 kg,居第2位,与处理1比较,产量差异不显著,发病率较低。

合理的种植密度对调节光合作用,提高植株群体通风透光性,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植株抗逆性,抵抗不良环境影响,减少发病率,提高单产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可提高单株结荚数、增加单荚质量及单株产量,使每667 m2产量得到提高。二是增强植株抗逆性,减少发病率,可提高产值和利润。三是抵抗不良气候环境影响,降低种植风险。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GB/T 23392.1—2009,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第1部分 霜霉病[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29-30.

[2] 金伟林.矮早18四季豆不同密度种植试验总结[J].上海蔬菜,2013(1):46.

猜你喜欢

结荚株数行距
子午岭细裂槭天然分布及其重要性研究
不同品种苎麻新麻分株力差异比较及其与农艺性状指标的相关性
大豆:花期结荚期巧管理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豆角开花多结荚少管理有绝招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青钱柳不同株行距对幼林生长和叶片生物量的影响
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巧解“植树问题”
中熟优质长豇豆——鄂豇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