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2017-07-09王有辉
王有辉
[摘 要] 微课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手段,能够让学生在课后充分使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运用微课教学手段来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能够帮助提高课堂效率,帮助中职院校学生更好地提高专业水平。介绍了微课教学的相关概念,并针对当前中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现状,简要提出了几点基于微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关 键 词] 微课教学;艺术设计类;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169-01
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被大量地引入各行各业当中。被精心设计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微课已经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肯定和运用推广。比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改革工程就成效显著。然而调查之后却发现,在针对基于中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方面,相关信息和资源存在很大空缺。为了引起中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对改革的重视,共同努力弥补这方面的空缺,笔者将在下文浅谈对基于微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看法。
一、微课的概述
教师用来更好地讲授某个学科重难点和考点,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和教学演示,搭载微型教学视频进行教学的教学手段就是微课教学。目前,国内对微课教学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利用微课视频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梳理教学内容,做好课后练习和训练拓展;二是希望通过微课视频,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然而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目前许多高校教师侧重于运用微课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学生没有直接受益于微课运用。
二、当前中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现状
中职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期能够让学生今后就业时发挥一技之长增强自身社会竞争力。而目前的中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深陷传统教学方法的泥潭,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没能真正掌握一项技能。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绘画技巧和构图思维,而许多学生都是“半路出家”,由于生源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个班的学生也会出现能力差异。而教师为了尽量平衡差异,需要在课堂上多次进行示范,从而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减少了学生的个人练习和教师个别辅导时间。(2)受学习硬件设备的限制,有些学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是在大教室进行的,教师在多媒体前做示范,学生在下面坐着看,而由于人数较多,画面规格有限,部分学生无法看清教师的具体操作,影响学习效率。(3)一个作品的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在示范时为了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往往不会彻底做出一个完整示范,让有些学生看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三、基于微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灵活发挥微课作用,改变微课学习思路
自微课教学面世后,教师普遍认为它仅仅方便了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然而平面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强、知识体系庞大、操作复杂的学科,因此,对微课的运用不应该只专注于课下,而更应该用它来解决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实现把教学案例录制成微型视频,同时把教学重难点通过编辑器编辑到视频中,这样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和成果,为学生节省更多的实训时间,也更利于教师逐个辅导,缩小学生能力差异。其次,把微课视频群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手机自行观看,具体操作步骤一目了然,清清楚楚,避免了大教室上课人多看不清的问题。如此,学生能够根据能力自由把控教学进度,进一步强化学生个性化教学。此外,通过视频的制作剪辑,删掉重复部分,做到平面設计示范教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减轻了学生以往长时间观看教程时觉得无聊和疲劳的程度。这样的微课运用思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改变微课学习形式
由于平面设计实践性强,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时还应该做到与传统微课教学模式有区别。把包含有动手操作的课程实践内容的微课视频直接投放于课堂上,而不是让学生课下自己练习然后上交作业。一来避免了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问题,教师直接在课堂上跟进学生的操作训练,必要时还可以个别指导学生操作,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指导和纠正,节省了教师课后的批改时间,也能规避以往教师没时间批改作业的问题。如此,每一位学生的努力都能得到回应和肯定,给予学生继续强化学习的动力。
总之,时代的变化发展表明微课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中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应该把握设计专业的实际,灵活使用微课教学,改变微课运用思路和学习形式,形成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静.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6(7).
[2]李晔.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浅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