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圆心,给语文课画一个圆
2017-07-09莫永香
莫永香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说过:上一节语文课,就好比画一个圆。而画好一个圆,就必须找准圆心(课文支点),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就必须找准课文的支点。
找准课文的支点能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下面浅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从课题的中心词找支点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课题中的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这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题的中心词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整体着眼,直奔课文重点内容进行学习,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就从课题找支点的。
我将“绝弦”作为支点,引导学生理解“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使学生深入理解“绝弦”的含义,感知文章大意。通过设置从课文中体会知音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默契和艺术美。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二、抓课文的矛盾处为支点
有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前后有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由此来设计问题,可激发生疑,共同探究,抓住课文内容的矛盾之处作为教学的支点,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我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时,在导入的环节,首先出示课文第一段和末尾段让学生读,第一段,父亲和妹妹认为“我”是音乐白痴,拉琴就像是锯床退。末尾段,“我”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当着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通过读第一段和末尾段前后不一致的鲜明对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啊!他成功了。那么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制造了奇迹呢?从而激发学生想了解故事的过程。也自然地引出了老教授这个人物。为理解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从课文内容找支点
确定课堂教学知识点,可以从课文的内容入手,找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支点。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唯一的听众》这课时,找切入点就跟我不同,他找本课的切入点是:抓住老人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感受老人对“我”的呵护、鼓励。学生汇报时以老人的言行为主,辅之是我的心理和行动变化,抓老人三次与我的交谈,感受老教授的关爱和鼓励。抓老人三次平静的眼神,感受老教授的真诚无私。
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四、引用名人名言作支点
名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名言作为教学支点,可以为课文内容的出现营造一种氛围,使所讲的内容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如盛新凤老师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时,导入课文后,出示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赞美卢沟桥的这句话“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让学生读这句话,领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其他的桥可以和这座桥相比。
就在这座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上面,有许许多多的狮子,卢沟桥的狮子仅仅是多吗?这节课咱们就重点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品读课文、启发想象,体会和平年代里狮子的无忧无虑。这么多可爱的狮子,在和平、祥和的气氛当中,它们为卢沟桥的美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每一尊狮子都是栩栩如生,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怪不得马可波罗要由衷地赞叹,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让学生再读一遍: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无二的桥。
就是这座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却记载着一段难以忘记的历史。1937年7月7日,日寇的铁蹄破坏了这美好的意境,人民的鲜血染红了这潔白的桥栏。一起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学生通过读,了解历史、渲染气氛,想象战争年代里狮子的饱经沧桑。同学们,这些饱经沧桑的卢沟桥的狮子,它们亲眼看到了日寇的凶狠残暴,亲耳听到了这震惊全世界的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它们可是最好的见证啊!让我们再来读读马可波罗说的这句话: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马可.波罗的这句名言,既是这篇课文的切入点,也是整堂课的“支点”。
通过品悟马可波罗的话的内涵,使学生欣赏了卢沟桥狮子的美丽,还审视评价卢沟桥的沧桑历史和变迁,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更加深刻了。
找准课文的“支点”,关键在于“找准”,准确与否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否成功。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透彻地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以达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