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教育的系统约束与多维协同探析
2017-07-09高丽娜宋慧勇姚萍
高丽娜 宋慧勇 姚萍
摘 要:医教协同教育是满足我国当下对医疗服务人员的市场需求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教协同教育系统是受专业领域的独特性、过程的复杂性与学科的融合性约束的复杂系统。深入推进医教协同教育模式,必须实现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耦合、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目标耦合、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协同。
关键词:医教协同;系统约束;多维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149 -03
协同教育系统是复杂系统,涉及不同类型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问题,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医、教、研等子系统的良性运作与相互间的功能协同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教育效果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通過研究医教协同教育系统的独特性,深入认识协同教育的运行规律,把握医学院校医教协同教育的基本特征,为探索解决协同教育重大疑难问题的根本路径奠定基础。
一、推进医教协同教育的必要性
是进一步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我国医疗人才培养的发展迫切需要医教协同教育模式的深入推进。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举措,这是新时期推动我国医学院校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医疗人才发展的需要,更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开展医教协同教育,有效发挥学校、医院等相关组织在医疗人才培养上的功能,实现优势互补。
是满足社会多样性医疗人才需求的现实需要。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背景下,尤其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一方面迫切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医疗服务人员;另一方面,由于病种差异、患者个体状况差异及医疗服务人员自身可能存在的技能异质性等一系列因素,医患关系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对医疗服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过硬的心理素质及面对复杂医患关系时的处理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大量医疗服务需求的状况下,有效的时间管理、情绪控制等能更充分促进医疗人员的专业技能发挥,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降低医患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是进一步推动医学学科发展的有效载体。通过推进医教协同教育,不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通过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的培养内容与方式,从素质、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为主构建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察和能力评价,明确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医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目标。
二、医教协同教育模式形成的系统约束
(一)专业领域的独特性
医教协同教育系统由于涉及专业领域的独特性,使其教育运作过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医学是一门高度重视实践性的科学,同类知识传递过程因人而异,而且尤为强调隐性知识的传递。而现有学校教育、研究、医院等各类主体,虽各有自身比较优势,但也都存在着不同的结构性缺陷。院校教育偏重于理论传承与创新,从专业设置到教学管理、从理论学习到技能训练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在与临床结合、职业素养培育等方面存在不足;医院系统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偏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更加“接地气”、明确现实需求,但在学科前沿性研究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医教协同教育可以实现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无缝对接,不仅符合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也有助于突破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困局。充分认识多样性的主体特征,加强分散于系统内不同学科、不同部门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实现内部教育现有医教研等子系统良性运行,对于医疗资源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重大。
(二)过程的复杂性
医教协同教育过程的特点受到主体多样性的影响而呈现出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从组织差异层面来说,学校教学系统、医院实践系统等不同子系统内部及子系统之间协同模式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显著差异;对于不同类型医学院校来说,各主要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式、渠道、影响效应、反馈机制等均存在差异性,对协同教育过程不同阶段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分析协同教育模式形成、演化的规律性。医教协同教育过程的复杂性,还源于系统外部环境。医学教育的“成品”是关系国计民生、人民健康的医疗服务人员,由于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所以一直处于社会高度关注之下,对其学生培养质量产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期盼。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与发展,已取得诸多重大进展,呈现出多种各具特色模式并存格局,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社会需求与期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在需求的量与质等不同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既是动力,也产生较大压力。
(三)学科的融合性
医教协同教育,是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有机结合,而并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这也是当今社会各种学科加速融合的一种具体体现。在医学领域,各主体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最大限度的完善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心理素质,培养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医疗服务人员,尤其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日益彰显。但是,医疗服务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医疗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不是一次性市场交易,医患之间往往形成多次、甚至较长时期的关系维持,在此过程中由于病种差异、患者个体状况差异及医疗服务人员自身可能存在的技能异质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当下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话题,乃至出现一系列令人难以接受的公众事件,这些事例都传递出医疗服务人员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管理学等相关基础知识,从而可以极大地降低“悲剧”发生的概率,这也是医学院校往往在医、药等主体学科发展的同时,重视心理、管理等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要现实需求。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个性化、甚至是定制式医疗服务的社会需求爆发式增长,为医学院校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应看到,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特征也在发生转变,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而对于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出新挑战。
三、医教协同教育模式的多维协同
在多部委联合提出“医教协同”的背景下,各相关院校进行了积极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医教协同教育系统绩效不仅反映在学生培养、学科发展成果上,还体现为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因此,协同教育模式从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出发,开展了诸多实践探索。不同类型院校教育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尤其是在各子系统间资源量、结构、分布等的差异性, 形成发展程度不同、运作平台迥异、教育效果差别明显的协同模式。不同影响因素在差异化的个体中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分异。
(一)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耦合
医学的学科属性使得实践性特征突出,医学教育具有周期长、分阶段细、连续性强等特点。对国外医学教育实践的观察表明,培养合格的医疗人员,必须充分发挥严谨的学校教育、多样的校外教育的差异化优势,使得医疗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同时也通过充分的临床实践的技能训练优势,培养“合格医生”,实现“医学生”的华丽蜕变。我国现行的医学生培养制度更加强调院校教育,在强化医学理论基础的同时,相对欠缺临床技能的培训,毕业后即到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即使各医疗机构对于新进人员都有相应的岗前培训,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考核体系,使得各类培训规范化不足,进而给医疗人员成长、医院发展、患者利益保障等设置了管理体制障碍。有效发挥院校教育与医院的规范化培训的耦合作用,有效提高医学人才的实践技能,从而能尽快胜任临床工作。这就要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标准,通过严格的体制保障培养质量。具体来说,在实践中,学校的课程教育体系、临床实践基地的培训体系及质量监控体系等不同环节实现无缝对接、功能协同、动态化评估,切实保证培养质量。
(二)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耦合
医学教育的独特性使得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求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日益对其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出要求。我国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特征突出,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等收入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再加上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医疗人员日常接触的患者“千差万别”,同时医疗服务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患者对相关医学知识知之甚少,再加上对自身及家人健康的高度关注,如果相关信息不能实现在医疗人员与患者间的有效流动,极易导致“不信任”的产生,从而不仅不利于医疗过程的顺利展开,也为医疗纠纷的产生埋下了隐患。高效的医患沟通能力,对医疗服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将专业化、艰深的医学知识,传递给患者及其家属,不仅要求医疗人员具有极强的责任心,还要掌握不同的沟通技巧及应变能力。因此,医教协同教育模式下,需要多学科的有机耦合,医学、药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等在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过程中应实现耦合式发展,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协同
目前开展的“校院合作”主要局限于实习阶段,没有融入到教学中去,特别是融入到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中去,甚至部分学校在医学院合并到综合大学的过程中,医学院与教学医院关系出现倒退的趋势。由于学校与医院目标追求、考核体系等都存在差异,直接影响医教协同教育的开展效果,最关键的是当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各类医疗机构等都具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但医学院校追逐就业率、科研成果等与医院追求的效益目标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短期性,在此导向下衍伸出各类短期化行为,同时不可避免的以牺牲长期目标为代价。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疗人才与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具有高度的社会性,是保障“健康中国”目标实现的核心主体,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难以抑制的追逐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冲动,因此,如何实现部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性与公益性等目标的坚固,是当前阶段及以后较长时期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平衡相关利益主体、不同地区、差异化的发展阶段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间存在的矛盾。
综上所述,医教协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的良性运作需要多部门的高效协同,加强各部门工作协调度,形成定期沟通协商机制。教育部、卫计委等部门需形成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另外,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人员绩效考核等工作中,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切实保障协同教育深入展开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唐景莉. 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师—访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4-6.
[2] 唐标,尹抗抗,陈懿. 医教协同教育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教学刊,2016,(21):158-159.
[3] 许冬武,陈迎红. 医教协同理念下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87-91.
[4] 袁贵仁. 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1):7-8.
作者简介:
高丽娜,女,江苏徐州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宋慧勇,通讯作者,女,山西長治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姚萍,女,江苏盐城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