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7-07-09凌娅
凌娅
[摘 要] 医学知识的学习比较烦琐复杂,并且对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除了熟练准确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操作的能力。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医学的学习更是如此。只有熟练地了解了各种实践的操作流程,才能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更快地进行各种实践操作。通过讨论高质量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论述了相关的改革策略。
[关 键 词] 开放性实验;教学策略;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209-01
一般的大学医学实验操作课程都是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的。而且学校和老师不太注重实验课程,大多数院校对于实践课程抱有敷衍的态度。进行实验课程就是遵守教学大纲,完成实验目标。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实验课程也存在消极的态度,进行实验课程时,老师在讲课,部分学生根本不认真听讲,做实验时也马马虎虎。并且老师在强硬地给学生灌输部分知识,学生很难真正地学习到实验课程应该学习到的知识。实验课程的操作实践效率极低,学生从实验教学中学到的真实知识也少之又少。高校目前的这种实验学习令人担忧,只有对实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合理化的建议才能让实验课程发挥真正的作用。
一、开放实验室,促进学习
想要打造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实验室的开放。实验室开放才能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和研究。实验室开放指的是实验室在有需要时可以对学生和老师随时开放。但是实验室开放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实验室在对学生全面进行开放时要考虑到诸多方面。首先实验室要对有需要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开放。学生在自主进行实验时首先要在学校申请,学校方面通过审核之后学生才能进行正式实验。并且每组学生在进行独立实验时需要有一名专业的老师进行实验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实验顺利、安全地进行。
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除了实验室守则必须遵守之外,学校还要对实验室加强管理。比如学生需要进行消耗性的实验时,需要向学校提出申请,只有申请通过之后才能用相应数量的物品。而且学校要关注实验的安全问题,实验室危险物品的放置处应该有专业人员进行负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学生的安全。
二、加强师资力量,根本上改观实验教学
学校实验教学的欠缺,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学校对于实验教学没有极大的重视,相应的师资也会有所欠缺。要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需要学校严格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的老师。每个进行实验指导的老师要经过正规的考核,只有通过考核标准之后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每个老师自身的教学素质要有所保障,只有优秀的老师才能带领出优秀的学生。
三、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学习兴趣
高质量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早已厌烦,不能很好地从以往的实验教学中获得真正的知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与学生交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和学生进行实验交流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并且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进行实验课程之前,老师要让学生自主了解实验流程,自主设计出一套完备的实验方案。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在学生一旁进行指导,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再给学生进行解答。老师要与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出实验时的问题所在,然后一步步指引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强硬地给学生灌输实验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接受,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四、符合学生心理,培养自主能力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也要进行合理的教学方式。对于部分有高要求的学生,老师也要进行专业的交流指导。部分学生要求自主进行想要了解的实验,这时学生就可以向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实验申请,通过审核之后,学生就可以在专业老师的陪同指导之下进行实验的操作。学生在自主进行实验时,老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详细了解,在指导学生完备实验方案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正式操作。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
总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在实验教学时运用更多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医学的学习对学生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学生只有进行足够的实验才能从实验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实践得真知,越多实践越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各种医学知识。在以后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提出更多的更加合理的教学建议,未来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一定能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高揚帆,叶晖.新形势下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改革[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124-126.
[2]常薇,肖媚燕.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5(5):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