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导趣、引思与立志”
2017-07-09丘薇
丘薇
[摘 要]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将“导趣、引思、立志”贯穿教学的始终,把英语学习与兴趣、思考和志向的培养有机结合。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207-01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宋)
兴趣可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或主要因素。但若光凭兴趣来治学而胸无大志,总有难以为继之忧。因此,治学的态度,应是在有“趣”之余,亦应有“志”。
一、导趣
對大学英语课程感兴趣的高职学生不在少数,但也必须承认因为初高中阶段未能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对学习持消极态度的同学也为数不少。缺乏兴趣成为阻碍这部分学生学习取得进步的原因。为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以趣导学”是必要的手段。
通过课堂观察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将大学英语课堂当作跨文化交际的演示平台,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和教辅材料中的丰富资料,并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后对教学过程进行更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进步。
以笔者使用的《职场英语综合教程》为例,在课文The Walt Disney Studios的学习中,除了立足于语言的工具性,让学生切实掌握英语的应用,学会有逻辑地对企业进行介绍,熟练招聘广告的应用写作,同时也仔细挑选Disney影视剧片段作为教辅材料,让学生通过欣赏、翻译、分析等一系列课堂活动,了解美国影视文化与中国影视文化不同的审美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高职学生语言的教学是实用性的、工具性的,但也可以是人文的、审美的。在语言的教授过程中,适当融入审美元素,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进行学习并最终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学习主动性的激发都十分有益。
二、引思
学习难度和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都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教学难以进一步开展。在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应注意在课堂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化。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积极运用引导教学法,用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感兴趣到自主进行思考,令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主动配合教学并融入学习任务。
面对同在一个班级中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引导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具体水平,尽量细化学习任务,划分难度等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宜一刀切地给出单一的学习要求。无视学生差异,提供难度不相宜的学习任务,或在设计和分配学习任务时处理得不够细致,容易导致学生厌学,拒绝进一步的学习思考,影响学习效果。
以笔者使用的《职场英语综合教程》Unit 1 Introducing a Company为例: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该单元任务中多安排课堂任务,如使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设想该企业竞争对手的应对之策等,给予基础较好的同学课上积极表现的机会,再带动全班共同思考和学习;而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则安排先在课后对与该单元主题相关的话题进行资料收集、思考讨论,再允许他们将与主题相关且自己又感兴趣的话题带入课堂发表。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通常在给予充分的课后思考与准备时间之后,能够在课堂应答和作业检查中表现得较为自信和积极。要注意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均等的机会,也需警惕不适当的引导则无益于学习的“助兴”,反而“扫兴”。
三、立志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明言立志是成学的前提。
学海无涯,即便怀着兴趣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可能要经历头悬梁、锥刺股的艰辛。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除了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之外,还应尽可能将英语学科知识的教授与学生的职业兴趣充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语言为工具,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观察,拥有端正职业价值观的同学,因其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志向,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充足,意志也更加坚定,不易因困难挫折而退缩,也不易受“学习无用论”的蛊惑和影响。
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职业兴趣,在课堂上适量增加职业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让学生既能掌握未来工作岗位可能要求的语言技能,又能对养成端正的职业态度,则英语课程的教育意义将更为深刻、完整。
学习始于兴趣,成于立志。为人师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既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又能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明确职业目标、树立人生志向,令学有所成。将“导趣、引思、立志”贯穿教学的始终,浸润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笔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国韬.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再析[J].心理科学,1994(5).
[2]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