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3.0时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策略研究
2017-07-09谷静
谷静
[摘 要] 伴随着全球化3.0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从全球化的旅游产业链来看,高端管理类人才和复合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短缺严重,人才又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和关
键。从人才供给的角度来说,可从标准与特色并重,推进“大专业、多方向、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引进与输出并重,优化国际化师生人才供给等方面出发,在推进我国旅游人才国际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
[关 键 词] 经济全球化3.0时代;旅游人才供给;国际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034-01
当前,世界正在兴起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带动着全世界范围内物质、资源、人才加快流动的同时,旅游业的全球化引发旅游人才的全球化流动,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旅游人才资源,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由特·莱维在1985年提出的,“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全球化从1.0到3.0,中国的崛起,成为全球化3.0模式的回还和终结者。全球化的经济流动带动着资金、资源、人才的開放和流动,也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安定有序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也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向往。
二、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的现状研究
全球化3.0时代加快了推进旅游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步伐,迫切需要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
(一)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
国内的旅游学院数量、教师和学生人数、旅游教育和研究的规模居全世界前列。西方旅游研究和教育经历了从“产业”到“社会科学”的转变,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立足于旅游学科,但不局限于旅游学科。中国旅游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国际游客,中国的旅游教育要选择主动向国际化发展。就目前国内旅游院校国际化水平而言,校际差异较大,国际合作项目形式和规模不大。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存在着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即培养目标不是依据职业岗位用人质量标准设计的,而是套用普通高校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相脱节。高职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类型。与此相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目前还没有建立与职业岗位分析相对应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培养目标体系。
(三)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特色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主体单一,与旅游业的需求错位,在以往的旅游职业教育中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选取等方面相对于国际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缺乏特色与创新。国际化发展的培养元素较少,与本科、硕士学生的教学区别度不大。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国际化供给策略
(一)标准与特色并重,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育的基础,提供国际化旅游人才的供给,必须在“课程体系改革、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方法创新等方面吸收和借鉴先进经验,提高本土化旅游专业课程建设水平,以国际通行的旅游业教育质量标准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大专业”是指设置旅游管理大专业,“多方向”是指根据旅游行业需求,划分数个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国际化”是指在了解国际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向中设置国际化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课程板块。
(二)国际与国内并重,优化“四共”人才培养模式
引进国际化旅游专才,建立国际化人才库,同时引导鼓励大学建立国际化的“朋友圈”,便于区域国际化的推广。旅游教育要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注重新型国际化课程建设和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化教材开发。中外合作办学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四共”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学、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采用“企业制学院”引领构建“四共模式”,成立了企业定单班,以企业为载体,以学校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企业和学院长效合作,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办好专业,培养人才。
(三)引进与输出并重,优化国际化师生人才供给
为保证学校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水平。教师要转换思维方式,要有国际化的服务方式,国际化旅游人才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国际化的旅游知识结构,多文化背景才能达到国际化旅游人才标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行业的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凯,孙赫.旅游人才培养国际化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112-115.
[2]曹毓.关于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2(3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