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应用分析
2017-07-09卫江王胜
卫江 王胜
[摘 要] 最近几年,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保有量急剧增加,汽车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上涨。作为培养专业汽车人才的主要渠道,高职院校应该及时更新认识,走工学结合道路,推动汽车类专业的更好发展。结合工学结合的内涵,对其在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024-01
职业院校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出专业技术人才,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高职院校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提升其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高职汽车专业中,引入工学结合,可以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和意义
简单来讲,工学结合就是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强调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平台,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意见中,教育部门提出高职院校需要确保在校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用人单位进行定岗实习,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而言,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强学校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以及对社会的适应力,同时也可以使学校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降低办学成本,也可以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整体实力;对合作企业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获取人才,充实人才队伍,提升创新能力;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升实践能力,更早地熟悉工作岗位,提升就业竞争力;对政府部门而言,则可以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区域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1]。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中的应用
(一)明确目标定位
立足实际,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研究,确保其不仅与中职教育有所区别,而且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超过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应该明确目标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为目标,在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加强对汽车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和研究,了解不同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将满足汽车类企业一线人才需求作为基本的前提,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汽车类职业岗位的需求。同时,应该将汽车类企业的岗位职责能力作为落脚点,切实提升高职毕业生的综合操作能力,确保其能力超过中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过程的知识则超过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从这个方面考虑,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方法能力的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持续更新。
(二)优化课程体系
从满足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角度,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做好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课程的精简。必须对现有的汽车类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整合,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具体来讲,一方面,应根据汽车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对专业主干课进行明确,将汽车构造、发动机技术、故障维修等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围绕专业主干课,对其他的专业性课程进行选择。例如,可以将必修课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两部分,将选修课分为任选课和限选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兼顾必须和够用的原则,使高职院校就业导向及能力本位的观念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2]。
(三)改进教学方法
应该从汽车专业岗位分析着手,在课堂上引入具体的工作任务,模拟作业车间,创设教学情境,配合合理的训练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角色转变的方式,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应该对汽车专业现有的考核模式进行创新,强化过程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应该确保其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强化师资力量
应该落实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确保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教学能力,还必须掌握与本岗位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创新教師队伍的职业素质标准。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汽车类专业教师应该以三年为间隔,进行至少一次为期半年左右的企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方案。高职院校也可以从企业中聘请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实现知识讲解与技能传授的有机结合[3]。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中,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其强化就业竞争力,确保学生更好的就业,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教师乃至政府部门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宋艳慧,丁官元.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11):275.
[2]李宽宽.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院校汽车类人才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5(8):355.
[3]申晓红,白其安,黄涛.浅谈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几点看法[J].科技风,2015(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