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分析
2017-07-09彭子细
彭子细
[摘 要] 主要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特点,讨论“互联网+”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力图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有利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关 键 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192-0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这样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机遇与挑战二者兼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进行适当程度的调整优化,以适应变化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因此,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内涵
(一)“互联网+”
“互联网+”指的是以计算机为技术工具,将互联网的作用融入种类繁多的传统行业的社会发展新模式。这种融入一般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全面性、深刻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将正确的思想理念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相关理论学说灌输至学生的意识中,并外化为学生的正确实践的教育活动的统称。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
(一)受教育者接受力得以强化
高校学子可以学习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知识的网络平台有:各类搜索引擎、各类新闻门户网站、各类视频网站、各类论坛以及百度贴吧等。学习途径的多元化刺激了高校学子的求知欲,在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思维因而更加活跃,对新理论、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因而得以强化。
(二)受教育者分析问题肤浅化
知识爆炸是“互联网+”的派生物,知识爆炸虽然有丰富高校学生知识体系的积极作用,但也导致了过于追求感官刺激,使忽视知识学习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普遍性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运用习得理论分析问题时往往无法做到分析深入,最终导致对习得理论认识的肤浅化。
三、“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首先,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迅速获取浩如烟海的高质量教学素材,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搜寻全国各地的名师讲义、优秀理论文章、专家授课视频,时间与空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约束性作用得以显著降低。其次,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在互联网络上,学习者也可以成为观点表达者,只要其观点使众多网络受众产生认同感,就能受到广泛关注与称赞,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显著增强。另外,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实践,利用网络探索更多新颖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实现寓教于乐。最后,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的紧密性。在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由于获取时政新闻受时间的约束,获取的分析材料往往时效性偏低,而利用互联网可以迅速搜索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使获取新闻与新闻实际发生的时间差最小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的紧密性得以显著增强。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互联网+”积极作用
一方面,创新教学模式,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思想政治教育旧形式,以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QQ群等网络新型媒介为知识传播平台,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美观大方并与传播内容存在关联性的图片,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不失规范性的重新表述,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另外,利用互联网搜集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学素材,在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汇总以及加工后,完美地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推动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又一次实现质的飞跃。
(二)规避“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首先,在高校中组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社团,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广泛吸纳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较高、对相关理论心怀强烈的认同感、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社团成员,在网上建立诸如以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等为媒介的理论宣传平台,并组织社团成员在上述平台上撰写宣传思想政治理论以及针对各类歪理邪说的批判文章。其次,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展示互联网上水军发表唯心言论的各类证据,使学生明晰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以及部分内容的虚假性,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降低学生被不良思想洗脑的可能性,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五、結语
任何工作都要紧密结合客观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要迈向新台阶,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影响,最终实现教学成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4-119.
[2]李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6(2):159-162.
[3]卢玥,任念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4):141-14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