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规划教育为主导全程推动法科学生就业的实践思考
2017-07-09郭晓妮
郭晓妮
[摘 要] 从法科学生的就业现状出发,提出全程就业的理念和目标,总结、提炼分阶段指导、生涯启蒙教育、职业体验、校友资源利用等实践做法并进行对策性思考。
[关 键 词] 职业规划教育;法科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150-02
一、法科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法律专业连续高居最难就业学科前三名。从实际就业率统计看,以毕业前就业率为统计指标,法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排序一般处于靠后的水平,加入当年年底就业率之后,排序才能有所提升。究其原因,与目前法治环境欠缺、传统行业饱和、专业口径单一、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之间的冲突等因素都有较大关系[1]。
大部分法科学生在毕业当年选择全国“巡考”,不管是公务员考试、职员考试,还是国考、省考、市考,以加入公务员队伍为导向的就业理念裹挟着法科毕业生。但是很多学生并不以进入司法系统、学有所用、实现人生价值为目的,而仅仅是为了安逸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选择公务员这条道路[2],还有一部分法科学生为了暂时缓解来自社会的压力,选择升学考研或出国留学,而且这种趋势在明显增强。最终在毕业后进入社会的法科学生,以本科生为主,大都选择了非法律行业,只有为数不多的法科学生选择了工资待遇较低的律师助理工作。所以,从社会需求、就业环境和短期目标来看,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学生自主就业的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法科学生就业推动的应有的理念和目标
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落实全员就业的理念,要求社会、家庭、全体师生参与就业,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并推荐就业岗位。经多年就业指导的实践,我们认为,在谈全员就业理念的同时,应当明确提出全程就业这个与全员理念相呼应、可互补的理念。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整合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在就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各有侧重,并将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达到协助学生理性择业、科学择业的目的。从内容来讲,全程化就业指导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学业规划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3]。
指导法科学生就业应有“四年磨一剑”“功在平时、赢在职场”的理念追求,将优质就业、满意就业作为工作目标,立足于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内核动力,提供多方位外部支持,采取长期的生涯规划辅导和短期的就业促进行动相结合的工作策略,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实现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良性互动。学生工作者应更多介入自立和规划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规划人生,规划学业和职业,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大学生活,养成相对成熟的职业素养,努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层次。
在实践指导过程中,应以系统性和发展性作为工作的基本内涵。在工作主体上,专业教师、全体辅导员、校外就业导师都是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者;工作内容上,推动实现学业生涯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指导的循序渐进和有机统一;工作方式上,应将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职业生涯指导和日常学习生活指导相结合,制订规划和实践规划相结合,使学生在计划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真正获益。另外,应当充分考虑个体、专业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学院工作特点,利用辅导员和专业老师的专业背景,分专业指定专门的老师与年级辅导员配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和咨询,以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法科学生就业推动的做法与实践
在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托,结合法科学生专业特点,积极推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有效衔接,关注工作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一)分阶段指导
分阶段指导可以作为全程推动就业的基本做法,即根据不同年级的成长需求侧重不同的指导内容。在大一阶段唤醒规划意识,引导学生以学业生涯为起点规划自我;大二阶段扩展职业视野,形成职业认知,提高职业素养,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并在实践中做出自觉调整;大三阶段缩小职业范围,确立恰当的职业目标并付诸努力;大四阶段指导学生实施求职行动,以扩大就业为目标开展工作并在学生中推动经验传承。
(二)“大学启蒙”和“规划意识唤醒与学业规划”专题教育
我国高中阶段普遍缺失职业规划教育和引导,大学新生入学新鲜感过后,很容易出现目标缺失、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及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大学启蒙”和“规划意识唤醒与学业规划”专题,对新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新生唤醒成人和规划意识,树立规划观念,主动了解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基本方法,思考其内涵及重要性并理清学业生涯历程,引导新生以学业生涯为起点规划自我。可以要求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末全部完成自己的学业规划书,营造浓厚的以规划促成长的氛围。
(三)职业规划大赛
职业规划大赛是职业规划教育指导的重要平台,可以积极推荐学生参加。一般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通过让学生参加比赛,以此督促学生以客观的自我和环境评估为前提形成职业目标,制订详细、可行的行动计划,在实践中指导大学生并不断反馈、调整。比赛结束后可将评委老师的意见建议和学生的参赛感言作为重要资料收集整理,对参赛选手的各部分得分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教育指导的经验和不足,并反馈到日常的教育指导实践中。职业规划大赛不仅是一项竞赛,更是要通过比赛营造一种氛围,形成一种导向,打造一个主导性平台,让学生在讲规划、重实践的氛围中受到文化熏陶和成长激励。实践证明,参赛学生后期的精神面貌、学习状态、就业选择和其他学生相比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参赛所产生的辐射带动作用值得肯定。
(四)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是指在职业中体验,通过亲身经历认识职业。这其实是对职业进行认知的一种方法,具有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双重意义,它不只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探索事物、追寻存在意义的方式。体验不仅仅是经历和获取成果,更重要的是理解人生的意义,通过体验完善自我的过程。职业体验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认知职业环境准确度最高的方式,在工作中应有意识地以认知职业环境、助力职业规划为导向,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专业实习,寻求资源带领学生深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部门等进行体验式学习,尽量引导学生克服活动中功利性强、参与被动、形式单一、与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学生参与其中,最好能做到多领域、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在此过程中积累职业体验,达成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统一,完成职业目标精确化选择,并在实践中历练自我,提升就業能力。
(五)校友资源的利用
校友资源是学生工作的宝贵财富,所有高校都会主动跟踪毕业生后期就业情况,继续关注毕业生的成长发展,通过人性化的方式继续将其聚拢在学校,作为一种资源反哺在校学生。法科专业可以通过邀请校友返校交流、主动外出走访校、联系校友进行生涯人物访谈、通过新媒体平台寻求校友帮助。在与校友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法科学生收获了信息和经验,强化了职业认知,积累了人脉,为就业积蓄了力量。
(六)推动就业季学生团队的结成与合作
大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更愿意找朋辈、同伴帮助,可以在就业推动工作中根据学生特点借鉴朋辈辅导的优势,鼓励拥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的学生自发形成群体,立足朋辈辅导的主体性、渗透性、互动性等特点,共同应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效果。因此,进入大四阶段后可以坚持激发法科学生的自主力量,着力推动就业季学生团队的结成与合作,在院系层面成立毕业生自我管理服务组织,在各班成立就业推进小组,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服务平台,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关注并支持考研群体、司法考试群体、公务员考试群体和外出求职群体,指导组建学生团队,开辟专项沟通平台,共享信息、互通有无。
四、其他问题思考
法科学生就业推动工作在总结理念的同时应不断反思工作,进行典型问题的对策性思考。不仅要继续传承以往工作中积累的成熟经验,还应直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
(一)提升考研率,以升学带动就业
法科学生研究生的报考率和参与率与理工科专业相比明显较低,学生工作者在管理服务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取舍研究生考试和司法考试、合理安排时间。同时,院系教学方面也应积极应对,在主观方面加强教师对学生专业发展的导向,客观方面通过争取考研教室等途径营造环境氛围,为考研学生提供支持。
(二)提升求职技能技巧,以竞争力拉动就业
在宏观的规划指导的同时,微观的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方面指导也应同样重视,可以积极寻求校内外优势资源,为学生职业和就业提供多维度的帮助。
(三)提升就业信息质量,以实用信息服务就业
法学专业就业信息在总量供给和信息的匹配度上存在较大缺口,学生工作者可以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挖掘实用信息,并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收集就业信息的途径,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多方面获取资源,真正拉动就业。
(四)提升对就业节奏的把握,以合理导向推进就业
由于专业特点,法科学生每年大致有五个就业高峰期,就业周期与其他专业差异性较大,同时法科毕业生的就业节奏较慢,存在高峰期和休整期的間隔,学生工作者应及时总结并把握规律,关注学生由于多周期导致的懈怠和疲惫情绪,顺应时间节点做好重点目标人群就业促进工作[4]。
参考文献:
[1]蒋莉.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指导难点破解[J].才智,2012(24).
[2]曲宗琴,许琳婕.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3]翟波.高校全程化指导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33).
[4]余艳清.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