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讨
2017-07-09王小康
王小康
[摘 要] 语言的学习始于听说,学习语言的目的主要是用于沟通交流。口语是语言学习的重点,是衡量语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分析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就如何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一些探讨,主要从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四个方面来阐述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口语教学;策略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122-02
为了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高职高专学生通过几年的英语学习,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能够应用这些词汇和基本句式结构交流的学生不多。英语口语没有纳入高考录取计分,因此口语能力薄弱更是高职高专学生的普遍现象。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通过高职院校单招考试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一种对学习自我否定的固化概念,学习方面存在自卑心理。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大学生,改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特性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口语水平,既是适应高教司的要求,又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现状及成因
(一)以讲授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课堂的普遍性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沿用“老师讲、学生埋头记”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习惯于中学的灌输性教学及汉语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养成易于被动接受知识,而羞于用口语表达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上分析词汇、讲语法、讲阅读,学生在下面背单词、做练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口语训练的机会很少。长期固有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形成了以语法讲解为主的模式,习惯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哑剧式教学,真正的口语教学活动较少。长此以往,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能很好地得以培养和提高,背离英语学习的目的。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因学生的习惯不得不继续沿用在高职课堂上,于是口语课被当作语音课、精读课、写作课。
(二)高职院校教学班人数太多,教师开展口语教学力不从心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高职高专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实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以来,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增加,开展口语教学增加了难度,降低了效率。同时高职院校外籍教师比例相当小,加之没有单独的口语课,学生缺少操练英语口语的机会。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教师主要承担多个教学班的听、说、读、写、译课程,没有单独教授口语的教师,口语评价体系又不够完善,这样势必会造成口语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学生自卑心理作祟,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没有信心,认为自己选择高职院校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只想学一门技术,抱着这种心态,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以至于不敢大胆地参与课堂口语活动。还有一些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于课堂之外的英语口语活动更是漠不关心,他们认为参不参与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缺乏良好的自律习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拥有一定的词汇量,会说一些单词但不愿意开口应用,没有学习积极性;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嘲笑别人的语言错误,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学生都把英语课这样的公共课程当做休闲娱乐课,出现上课玩手机、恶补其他科目的作业等现象。
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开展课堂谈话活动,缓解语言学习的紧张感
谈话活动是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谈话,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谈话,培养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让学生自行分成几个成固定小组。课前推选出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就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简单对话、讲小故事、讨论热门话题等,各小组进行合作式训练,提前收集一些相关词汇,每节新课前由各小组轮流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谈话。在学生围绕话题谈话过程中,教师不作任何指导,并告知学生以发言为主,不要在乎语法的准确性,可以借用有名的KISS(keep it simple,stupid!)原则,尽可能地去表达,时间为10~15分钟,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纠错。教师在总结时,以隐形示范为主,多采用正强化,以树立学生的信心与勇气。谈话活动要注重多方面信息交流,由于每个人的英语水平与个人经验不同,因此交流的词汇和语言形式也会多样化,可以进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和个别交流。谈话活动要宽松自由,学生没有结果性评价的压力,有利于他们大胆地参与到活动中。谈话活动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练习自己知道的词汇和语言并相互影响,通过提高自己对口语交流的敏感程度而发展自己的语言。心理学家曾得出结论,人们在刻意记住某些东西的时候大脑反而会自发地记住一些无意识的信息。因此,通过谈话活动,学生在尝试应用语言的时候通常能够记住自己或者对方说过的语言信息。
(二)开展课堂讲述活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讲述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教育活动。这类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命题性质的讲述实践,帮助学生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使用某种语言结构连贯表述的语言经验。在开展讲述活动的时,教师要提前准备或者学生自己准备图片、情景、实物等。讲述活动中学生借助的图片、情景、实物等被称之为凭借物。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讲述活动的凭借物有所不同。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以实物讲述或者简单的图片讲述,只要他们能够运用基本的词汇、固定的句式结构,将凭借物的主要特征描述得清楚完整即可达到要求。对基础稍好的学生,不但要针对实物、图片、情景进行充分地讲述,还要学习如何利用凭借物创造性地讲述,课堂上开展讲述活动可以以学生兴趣分组,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凭借物,通过基础较好学生带动基础薄弱学生开展讲述活动。在讲述活动中,教师起到参与协助的作用,讲述活动的开展目的是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宽松、有话可说、有能力可说的口语环境。这样,学生不仅将已有的语言基础充分地运用起来,还在活动中植入相关的词汇和固定语言结构,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易于其对语言知识无意识的记忆。
(三)调动学生娱乐天性,在听说游戏活动中充分锻炼口语能力
听说游戏是为了培养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专门设计的,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口语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含有游戏特征的活动,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语言的活动中,并且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完成学习语言的任务。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听说游戏把口语教学的任务和游戏的娱乐性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愉快地进行语言学习,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听说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练习正确发音,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比如绕口令,Can you can a can as a canner can can a can?可以让学生练习语音中的连读现象,而A good cook could cook as much cookies as a good cook who could cook cookies.这一个绕口令可以让学生练习英语句子的爆破音。听说游戏除了语音练习以外,也有词汇练习的游戏,这类游戏主要是以丰富学生词汇和正确运用词汇表达为目的的一种游戏活动。用听说游戏的方式练习词汇,重点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词汇的应用和拓展词汇。
(四)开展英语文学活动,促进口语教学,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英语文章,通过聆听、诵读、阅读文章,观看英语电影或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将书面信息转化为口头语言信息,然后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活动,让学生理解文章,听懂对话,看懂影视资料,完全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丰富有趣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根据关键词概括段落或者篇章概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利用文学作品开展口语教学这一活动,可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先鼓励学生从朗读文章、诗歌等着手,模仿课文录音带、视频等教学资料,不断朗读以达到流利的程度。然后引导其将已经能熟读的课文或者段落用自己的话复述,可以利用关键词提示等方法实现从“输入”到“输出”过渡。例如,学生在学习了《21世纪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Unit 5 中The Treasure in the Orchard.
课文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复述故事内容,或者给出图画来重述故事内容,以达到口语练习的目的。此外,在口语练习活动中,教师可将全班学生根据英语水平分组,课前布置口语任务,可以选择所学过的文章、话题以及对话,各小组进行合作式训练,每节新课前由各小组轮流表演上一单元学习的文章或者对话。小组采取个人独白、两人或者多人对话的形式,重述、背诵、模仿等方式进行练习,然后教师进行点评、纠错。
综上所述,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要怎樣才能兼顾到英语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主动性,是每一位高职高专教师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树立自信心,不断地鼓励学生敢于开口。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口语教学中担任重要角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基本功过硬,还要与时俱进,更要在心理上关注他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放下中学阶段受挫的思想负担,乐于愿意参与到与之相适应的口语活动中来,更快更好地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校园英语(上旬),2015(4):101.
[2]杜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3(77):84-85.
[3]王朝容,陈娟.高职实用英语教学现状的学生归因与对策:以重庆市5所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3(10):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