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
2017-07-09张爱娜
张爱娜
[摘 要]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学校、用人企业和学生个体三个方面分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翔实的调查数据,剖析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出“建立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政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基于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师资队伍、开发基于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与教材、构建多层次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为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046-03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基于用人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自2013年起,笔者所在专业与当地文化传播企业合作,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建学生社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2016年带领课题组在山东省内20所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了解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情况,总结经验和典型做法,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内在精神没有得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能得到很好地传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引导高职大学生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學生追求和获得幸福的能力。因此,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要求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选修课覆盖面。
教育部连续两个重要文件的颁布,不仅说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为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起到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师生的内在要求
通过面向高职大学生和高职院校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3.8%以上的高职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为有必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90.2%的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人格修养;7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大学一年级。97.3%的高职院校教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占92%)得到最大认同;94.6%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有55.8%的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处于一般了解状态,有15%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近年来对企业的调研发现,很多企业看重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人品第一,有责任心,踏实肯干,期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并重。同时,有不少企业已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于企业管理,如威海祥同彩印公司将《弟子规》引入企业管理,指导和规范员工做人做事,打造“家和万事兴”的企业文化;青岛新大洲体育用品公司推行“以德育人,以孝治企”;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运用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人文关怀、人文教育、绿色环保等八大模块建设幸福典范企业。可见,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职业素养,满足了企业用人标准和规格的要求,实现了学校育人与企业育人的衔接,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比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对山东省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发现,传统文化教育面临三个主要问题亟须解决。
(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缺乏是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与调查的高职大学生(62.8%)和教师(77.3%)认为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缺乏是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近30%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调查发现,在学校和各院系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64.4%的学生认为到敬老院、福利院参加社会关爱活动对自己有帮助;53.5%以上的学生认为开展国学知识竞赛和经典诵读、“日行一善”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对自己有帮助;44.3%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及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对自己有帮助,高职大学生一方面希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希望参加具有主题性、开放性、体验性的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探索并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二)缺乏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参与调查的高职大学生(61.1%)和教师(68%)认为缺乏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第二个问题。一方面高职大学生本身的专业课程任务较多,认为额外学习传统文化会占用自己的课时,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传统文化教育与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在关联度,所以寻找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探索采用何种途径和方式,既能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很好地传承专业文化、行业文化的精髓,建设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与教材,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三)大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是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第三个问题
参与调查的高职大学生(54.4%)和教师(61.3%)认为大学生自身对学习传统文化不重视,表面看起来,这与高职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为有必要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结果相矛盾,实质上,大学生是否重视学习传统文化,与教师资源是否优质、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满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是否易被学生接受等因素有关,可见,探索并建立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一)建立基于传统文化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机制
1.在“政”的层面
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通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开展的多种弘揚传统文化的活动,组织学生报名参加活动或完成志愿者任务,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关爱意识。以威海市为例,威海市精神文明办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活动、威海市台办组织海峡两岸大学生传统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威海“长城爱心大本营”组织系列活动,通过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志愿活动,不仅为学生打开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窗口,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心底的良善,仁爱共济,立己达人,是一种有效的家国情怀教育和社会关爱教育方式。
2.在“企”的层面
引入优质的企业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要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重要途径,结合专业特点,基于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贯穿职业素养教育。以威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整合威海儒莲文化传播公司的师资资源,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依托威海东方福爱心联盟(社会公益组织)的企业资源,组织专业学生与威海企业家一道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效果。
3.在“校”的层面
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长期浸润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地域文化、产业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打造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创建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融合经典儒家文化,融通现代企业文化,融入地方“非遗”文化,培育“仁和敬信”校园,建立孔子国学院、邹鲁国学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建成儒家文化、企业文化、“非遗”文化主题校园。我院建成“非遗”学院,选取威海区域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以锡镶、剪纸、鲁绣、花饽饽等传统技艺为载体,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
(二)建立基于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证。60%的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缺乏优质的师资资源是制约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与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管理的企业合作、与开展传统文化传播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合作等形式,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
兼职教师师资库的来源有两种,一是目前有不少企业将传统文化引入企业管理,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实践运用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从企业中挑选兼职教师,邀请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调研,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了解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要求,而且能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增进对所学专业和自我职业定位的认知。二是目前有不少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威海儒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英经典诵读学堂、威高公益国学讲堂等,认真考查和筛选后,可吸纳优质师资加入兼职教师队伍。
2.建立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
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和专业特点,采用建立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等方式,将民间工艺大师请进校园、请进课堂,将专业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将课程教学与传统技艺相结合,传承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以我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传承人合作,以胶东花饽饽技艺传承与弘扬为平台,实现校企双方在文化传承、产品开发、技能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3.培育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组织学校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专业教师以及具有书法、篆刻、音乐等一技之长的教师,建立校内专职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开发、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企业参观等活动,定期参加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主题培训,定期与企业兼职教师交流,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
(三)开发基于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与教材
课程与教材建设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明确界定: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教育部提出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听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课程设置,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职业素养为重点,研讨和开发基于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校本教材。
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可分为经典研读、技艺传承和实践力行三类。经典研读方面,学习传统文化典籍,进行经典诵读,可从通俗易懂的《弟子规》入手,然后学习《论语》等典籍。技艺传承方面,一是可以结合专业教学和区域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开设技艺类课程,开展技艺竞赛,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技艺和区域文化传统技艺。比如,财会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软硬笔书法、珠算等技艺;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可培养学生剪纸、绘画、丝绸制作等技艺。二是开设传统音乐、茶道等技艺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修,通过技艺学习和传承,涵养心性。实践力行方面,通过组织“日行一善”等实践活动,将课堂延展到社会,开展社会志愿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相结合,注重在生活中的实践力行,将传统文化修养外化为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以“明德”为主要文化理念,以“德雅学馆”为载体,通过孔子学堂、雅茗轩、翰墨轩等场馆进行经典诵读、茶艺、书法、音乐、礼仪等课程教学,对學生进行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达到“文质合一、内外兼修、知行统一、因德而雅”的教育目标,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建立多层次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外在呈现。
1.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是高职大学生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组织,我院现有各类社团200多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有30多个,如文化志愿者协会、梅花桩武术协会、书法协会、汉服社等,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汉服社学生社团在春天举行“花朝节”活动,与山大威海校区、哈工大威海校区的学生一起身着汉服祭拜花神,以此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文化志愿者协会联合威海天宇启智学校开展爱心义卖,帮助自闭症孩子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开展多种主题竞赛活动。举办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诚信感恩情景剧大赛、“日行一善”活动、“孝亲尊师”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关爱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从自我做起,提升人文素养。
2.打造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和社会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刘公岛甲午海战博物馆、定远舰、威高民俗文化村等合作,建立稳固的教学参观基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与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自闭症儿童学校、残疾人协会等机构合作,举办各类志愿公益活动,开展社会关爱教育。二是加强与行业企业、民间工艺大师合作,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传统文化进心灵,形成人才培养的“大文化”教育观。
参考文献:
黄学勇,刘永.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内容体系的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4(34):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