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情境课堂中阅读鉴赏模块教学模式初探

2017-07-09熊睿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10期
关键词:意象模块高职

熊睿

[摘 要] 在情境课堂教学中,模式的理想模型只是一個规范,在此理想模型之下,针对不同的课型,需要有不同的子模式。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针对高职语文情境课堂中的阅读鉴赏模块,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特点以及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特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子模式,即阅读探究模块与文学鉴赏模块两部分。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028-02

一直以来,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直观反映,阅读教学作为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刚刚步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其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的特点非常突出,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势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课程标准》要求,针对高职语文情境课堂中阅读鉴赏模块,本课题组根据教学实质上、目的上、方法上的不同特点以及教师与学生两者主体地位的差异,特建立了一个与之契合的模块,即阅读探究与文学鉴赏两部分。

一、阅读探究模块

阅读是一个心理随文章变化的过程,是阅读个体接收信息、转化知识、自我认识、发现并且体验美的重要途径。“阅读是阅读主体对文章的认识、体悟、转化和运用的不断动态变化的体验过程,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是其“从事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阅读探究模块,要具备启发学生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作用,它兼顾工具性、人文性、趣味性与可操作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读、自悟。

(一)模式流程图

(二)模式说明

1.知人论世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把与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向学生做一个大致的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缘由和写作意图,解除阅读障碍,品味语言精妙,获得阅读的乐趣。同时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2.口头模仿

教师从不同的教学手法上组织学生围绕所学知识点进行语言上的“模仿表达”,让学生意识到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特点及语言应用,进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

3.结构深挖

口头模仿的课堂活动后,学生意识到语言运用的特点及表达上的难点,而教师能够给在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答疑,在互动教学环境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师生合作,使学生逐步形成对语言的认识。

4.知识建构

在口头模仿和结构深挖体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由学生自己总结提炼,形成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的语言学习体验,完成知识建构。

5.知识迁移

通过课堂练习,实现学生获得理性认识,达到迁移、运用新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职语文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二课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为例。

1.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烛光里的妈妈》,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氛围,说说自己的母亲。

2.了解胡适及其主要作品,包括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系统地介绍作者在历史、文学,哲学方面的建树。

3.欣赏央视纪录片《子午书简》中关于《我的母亲》的相关视频片段,聆听任志宏老师的朗诵,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请各组代表谈谈对作品中哪些语言印象深刻,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请学生分角色模仿文中的母亲和“我”的语言并进行表演,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4.品味散文的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艺术。品味文中的语言描写,引导提问作者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有何不同,明确作者是怎样写母亲这一典型人物及其作用的,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品味作品中充满真情的细节描写。“为什么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呢?”“为什么母亲打我后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呢?”这些问题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请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5.分小组准备资料,找出古今中外,其他艺术家是怎样叙写自己的母亲的,仿照他们的写法,随堂完成一段描写母亲的片段作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推荐相关的文章,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余秋雨的《我的父亲母亲》、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冰心的《荷叶母亲》。

通过有效的情境设置,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作品内涵和语言表达的兴趣,以读促写,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文章中的局部写作特色如语言细节、段落层次、修辞手法、语法逻辑等穿插在授课过程中,实践证明是必要且行之有效的。

二、文学鉴赏模块

文学鉴赏以语言文字赏析活动为研究对象。其过程是读者在阅读情境中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对作品的鉴赏,能提升语言的审美能力,情景交融,体会思想内涵,展现文字魅力,提高想象空间,感受独特体验,关注人文情怀。”学生从作品的语言中,感受并体验到了塑造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学会享受美,从而理解了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

(一)模式流程图

(二)模式说明

1.品读课文

结合课前阅读预习,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策略指导,要求学生带着品味语言的目的,再次阅读文章并作好摘录。

2.感受意象

安排小组讨论,組内学生列举自己在品读课文中发现的意象,与组内其他学生交流,简述自己对该意象的初步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感兴趣的意象进一步挖掘。

3.自主探究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进行整理、归纳,获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过程一般按照先自主归纳,再进行小组汇总。

4.品味意境

在归纳意象特征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所营造的情感氛围,逐步形成文章的意义构建。

5.拓展迁移

教师对以上分析进行整体归纳,发现各意象对全文主旨的作用,并借助意象领略全文的主旨,最终达到知识拓展迁移的

目的。

(三)教学设计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职语文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课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为例。

1.简单的导入新课后,请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哪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了哪几种爱情观?

2.学生经过交流后,试答问题。在充分感受这些意象之后,朗诵全诗。此时教师再次提问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3.教师作为参与者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去,在讨论中引领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诗歌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到诗人所提倡的爱情观。

4.在品读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一步感悟诗歌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5.全班讨论后,请学生联系自己,谈谈学习本文后对爱情有什么新认识,总结出关于早恋的正确认识。

总之,在高职语文情境课堂的阅读文学鉴赏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自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我提升的平台。在交流中了解彼此,转化思维,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在文学作品中身临其境的体会,注意心理变化,体验不同的人生,在融洽、有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静.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陈晔.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詹碧芬.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构建和谐语文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4(1).

[4]倪正芳,成远镜,朱晶.文学鉴赏[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5]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意象模块高职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来自林间的风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