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子》“礼”之思想
2017-07-09陈淑萍
陈淑萍
[摘 要] 从重民、爱民与利民、安民与惠民以及富民四个方面来阐述《管子》“礼”之内涵,提出了《管子》礼之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使民心归顺,进而教化百姓,达到统治权稳固的目的,促使社会稳定和谐,从而使国家兴盛强大。
[关 键 词] 《管子》;礼;以民为本;权力运用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178-02
国家的建立,除了要有国土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民,而人民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其与国家发展有关、与国家存亡有关,有了人民对内可促使国家经济与国家建设发展,对外可行军打仗,这些都是以民作为国家的基础。《管子》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本,使民心归顺,进而教化百姓,达到统治权稳固的目的,从而使国家兴盛强大。
一、重民
凡是人民所向往、冀求的,都设法为人民获得;凡是人民所厌恶、鄙弃的,都设法为人民去除,这就是君主得到民心的方法。君主必须先给予人民各种恩惠,然后人民据此而有所回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以偿君恩;反之,君主不实施对人民有利的政策,人民就會因此而抛弃君主,进而改朝换代。君主重视人民,那么民心就会归顺于君主,国家就会兴盛与繁荣。《管子》书中一再强调人民的重要,重视人民则国家才会开始兴盛,是因为人民在古代国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农业社会不可或缺的是劳动力,劳动力由百姓而来;治理国家需要人才,人才也是由百姓而来;征战四方需要士兵,士兵由百姓而来。有人民才会有国家,一国之君若不重民,那么人民又怎会依附此国?因此,《管子》不仅仅只是重视人民,而是重视百姓对国家的作用。
二、爱民与利民
治理一个国家,就必须重视人民与爱护人民,而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对的,君主爱民,则民也会爱戴君主。君主实施惠政于民,百姓因为恩惠而爱君。《小匡》里直接明白表示,爱民之道,不仅是指君主要爱护百姓,君主更要为了百姓有所作为,做对百姓好的事情,才可称之为爱民。百姓所重视的人生大事,不外乎宗族、血脉延续与身腹之暖饱,国君若爱护百姓则不会使其颠沛流离、无宗无族与无后,国君爱民,并且教化民众,而一国文化与道德都是建立在百姓富余之上,人民富有才会开始思考除了生存以外之事。因此《管子》里表达了光爱民是不够的,还需利民,因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君主靠利民召百姓而来、利与爱并济之下,百姓才会对国家更有向心力。
三、安民与惠民
君主除了重民、爱民与利民以外,还需使人民可以安心居住在此,要达到安民的目的,君主施政需做到为民兴利除害,《形势解》曰:这就是在阐述兴利除害之政令,是对人民有利的政令,《管子》认为人民自然而然会遵守对己身有利的政策,更加爱戴君主,国家处于危难之间,百姓也不离不弃;若是人民无法负荷之恶令,那么非但达不到安民,反而会导致人民迁徙他乡,由此可见安民的重要。所谓“老老”是指尊老,君主在政府设置掌管养老之官,针对岁数不同且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制定不同福利之事;“慈幼”是指爱幼,政府设置掌管幼童之官,针对一家数量不同之幼童制定不同福利之事;“恤孤”是指政府设立掌管孤童之官,鼓励百姓收养孤儿并针对不同数量收养之家制定不同福利之事;“养疾”是指朝廷设立掌管身体障碍者之官,国家必须照顾不能独立谋生之人,照育他们直到死亡;“合独”是指政府设立作媒之官,选取鳏寡之人相互嫁娶;“问病”是指政府设立掌管问疾之官,代表国君去慰问有生病之百姓;“通穷”是指政府设立掌管贫穷人之官,救济贫穷之百姓;“振困”是指政府设立救灾之官,发散物资给予受天灾之百姓;“接绝”是指设立接续绝嗣之官,为国捐躯而无后嗣者,国家需找其亲友予之祭祀,使其有香火供奉。这九者是国君为百姓制定的福利政策,也是为保证百姓生活水平与抚恤百姓之策。
四、富民
富民也是《管子》以民为本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治国》开篇就提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把民富看成是治理国家的基础,人民富裕则国家就容易治理,春秋战国时期多以农业社会为主,仓廪足所以民富,衣食足所以守法。而百姓衣食无忧之后,政府便容易教化百姓,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不轻易迁徙,而能在落地生根,所以民富则易治;民贫则深受饥寒之苦,百姓为了求生便容易迁徙他地,导致政府管理不易、百姓大量流失,更因为是难民所以更加敢于犯上作乱,只为求一线生机,故而民贫则难治。因此,治国之道在于富民,民富则国强。
五、以民为本之下的权力运用
《管子》尽管强调要重视人民、以民为本,这固然为百姓创造出很多福利,以人民富有为第一要务,但仍旧是为了维护巩固其统治权,因为百姓可以为国兴利。君主施惠于百姓,而百姓愿意反哺之,那么当人民能以国家为重,自然就会以国家发展为目的,而不会特别在意自己的私利了,而在君主的统治之下,对国家有利的政策,也是对百姓有利的,两者相辅相成,君权得以巩固。君王之道始于爱民,因爱民而使民富,而使民富之道在于农,农业是使百姓不受饥寒冻恶之始,当百姓不受饥寒冻恶之后,君主尚可开始“育民”,育民是君主化百姓为己用的手段之一,在育民之前则须使民富;若百姓苦,那么道德伦理就只会是一种空谈,而不能真正落实。君主若要百姓把道德刻划在心中,必须先使民吃饱穿暖。《牧民》曰: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要使百姓知其四维,首先就必须要先做到仓廪实、衣食足、上服度,接着育化百姓,告诉人民伦理道德,这样就能使四维发扬,并用这四维来建立社会伦理秩序,那么百姓在这四维影响之下,自然而然就会井然有序。《权修》曰:君主治理国家,一味地靠“法”来约束百姓是不够的,还需教育百姓礼、义、廉、耻,一旦教训成俗,那么动用到刑罚的机会就减少了,也就是说“俗”会变成一种社会价值观,百姓在行动之前就会自我审视、自我约束,这种社会价值观是国家所需要的,这也就成为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君臣上》曰:礼义道德诚然是君主的手段,不过前提是为上者也必须修自身,一举一动无不守礼;在下者才会心悦诚服,以成为君主那样守礼知义的人为目标,君主隐隐是为一国百姓心中的道德标准。《形势》曰:在《管子》里,人是有上下之分、贵贱之别、长幼有等、贫富有度——这些所谓“人是有区别的”,礼八经主要的目的就是在维护区别。这些区别也就是在建立社会伦理秩序,《管子》在这里认为,这些区别正是礼的基本,是君主御下的手段,《管子》的礼是针对整个国家与社会来规范,只是不单纯要求个人行为,而是透过礼掌控人民的行为准则,建立统治制度,使从百姓个人行为开始到社会的集体行为规范、再到整个国家的“俗”,都遵循同一种道德规范,进而成为伦理秩序。
荀子认为人性恶,则个人在团体生活中,必定会有困难:(1)个人之权利没有明确指出的时候,就会追求享受;(2)个人义务没有明确指出的时候,就会消极怠惰。因此荀子认为制礼并且明分,使百姓皆有明确规范,这样社会就能安定。再看《管子》的礼,《管子》也明分百姓的义务与权利,但并不像荀子那般以人性本恶为基础,而是说百姓是有道德伦理意识的,《管子》在于加重百姓对于“礼”的束缚,而能达到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毓璜.先秦诸子初探[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2]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Abstract:Morality,in this paper,a heavier people and polity,daughter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and enriching the four aspects to illustrate“the ritual”the content of the pipe,puts forward the core idea of “pipe”the ritual in people,make the hearts and minds,and educate the people,achieve the purpose of sovereignty solid,prompting social stability,harmonious,so as to achieve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powerful.
Key words:Gaunzi;the ritual;by the people;power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