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7-07-09张万颖
张万颖
[摘 要] 为了培养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针对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是重要途径之一。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多元整合课程体系重组的设计理念,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对课程进行重组,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实现技术能力与知识的可操作化;同时课程体系不能一成不变,应与工作过程中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的变化相一致。课程体系要以变应变,建立新技术、新工艺流程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和创新精神。
[关 键 词] 应用型;行动导向;多元整合;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156-02
随着经济以及生产制造行业前景的不断优化,技术型人才成为各大企业想要跟上发展进程的保障,大势所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因此,很多高校开始致力于研究如何在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去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提供栋梁之才。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认为,坚持以面向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最能夠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在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企业不仅需要涉猎领域广泛、专业技术高精尖的人才,还需要思想道德品质高尚、具有个人思想觉悟的学生,在众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
本文以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为研究重点,打破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分析为依据,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以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为主体,重构基于应用技能型的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一、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分析
课程体系改革意味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成果的融合,可是这种融合还不够彻底,整个课程体系仍然保留了大部分之前的课程理念。在借鉴发达国家技术以及思想的同时,切实健全我国的相关课程体系是重中之重。专业知识的内容设计要有一个新的动态,从理论、思想观点以及结构体系三大方面进行强化,强调教材的规范合理性。教育要有创新精神,学生要独立自主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应用,但实际的课程却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发展迅猛,一些理论知识需要被实时更新,但现阶段的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整体性,理论与实践不能够准确吻合,教学过程一味地重复,忽略了专业课程的更新;整个专业课程以学科为单位单门授课,尽管课程开设顺序由浅入深,考虑得十分周密,但学生对各门知识的学习与接受仍然没有融会贯通,实践教学深度不够,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的现象。不仅表现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授课地点的不同步,同时二者的时间安排也不同步,把实验作为实训课程单独集中授课的情况是目前各院校的通病,理论与实践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安排。
(二)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
学科本位思想是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影响重大的思想之一,表现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结构设置为单科分段式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对课程做线性安排,层次区分严格,联系实际应用考虑不够,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无法胜任所负责的工作,遇到理论与实践相互冲突的情况无从下手;而在技能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
(三)缺乏适用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终是一大热门专业,针对其学科的教材种类繁多,但其中大部分只是强调理论,而很少整合专业基础实践内容,目前市场上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实操的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教材相对不足。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中,固守旧的课程设计观念,忽略学科本身的性质及其发展现状,导致教材缺失了适用于职业工作需求的内容,学生不能通过教材有效学习专业知识,从而也难以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技能。
(四)传统的考核方式制约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传统考核教育质量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用分数和准确率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显然是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考核应将能力和行动导向进行综合,其中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人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掌握是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核心要素,学生不仅要对专业领域的知识熟练运用,还要具备与人沟通合作的协作精神;其次,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等这些优良的素养要在岗位工作过程中有所体现,对自我有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总之,结合实际企业用人需求,以学科本身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传统的考核方式最终会被取代。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以探索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研究
(一)行动导向下课程体系重构的要求
课程体系要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通过课程体系具备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实现生产实际的高质高量。突破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框架,构建多学科融合式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还应具备以下两点要求:(1)要求教师必须向“全能型”过渡,既要熟练掌握跨学科的全方位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与生产技术的知识或经历;(2)要建设一套科学的、真正融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训练于一体的特色教材。这也正是我国本科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中进行多元整合型教学模式改革的瓶颈。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多元整合课程体系重组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所谓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教师要能够担当起组织与协调的责任,将学生摆在学习过程的中心位置,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实践顺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良性互动。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强化,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价,独立完成一套完整的实践序列,从而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经验。
多元整合的教学模式重在一个“新”字,教师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流程的授课理念和方式,将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的核心力量,打破传统思维,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课程体系不能一成不变,应与工作过程中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的变化相一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动性,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例,实施过程中,以具体电气工程或电子产品制作为对象,学生将专业基础课程进行自主构建,通过对电路、电气控制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自我认识,创设符合条件的情境,编写工作记录单,通过一系列课程重建,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熟悉。对于这样的课程创设,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例如,专业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社会能力,设计的课程过程要有足够的说服力以及知识量。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提高自己专业的综合能力。
(三)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职业标准与要求在设计、施工、安装、调试、检修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结合岗位技能的专业知识,完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需要“阶梯三步曲”(见下图)
(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分析,一些普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首先是实训生产的次数有限,仅仅通过学校实践不能够满足理论与技术的充分结合;其次是“双师型”教师的资源有限,既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训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需求;再者是教学的硬件设备不足,新型课堂没有发挥条件;最后一点是毕业实习与教学实质的混淆,使得教学过程和實践过程互相影响。
理论教学要建立在实践操作基础上,才能够通过有效的对接将专业技术牢固掌握。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靠半年一载的时间是训练不出来的,应从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就开始抓起。
(五)进行检查评价与学习过程对接
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势必带来学生考核评价模式的变革,颠覆了传统考核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评价体系逐渐健全,应用教学设计中的评价项目,已经被列入国家职业标准,不再恪守死板的卷面分数,而是从设计到决策,从实施到各个步骤的检验,从反馈到考核,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充分考查。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中包括搜集信息、安排工作进度与材料工具、实施操作规程、功能实现、故障排除、安全生产等十五项细化内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都应制订详细的项目与量化以加以考核。分析成果评价的同时还将过程进行分析,教师也要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教学总结。
综上所述,以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以工程项目或产品制作为依托,与企业协作,开展聚焦于实践领域的应用型教学,构建多学科融合式课程体系,是学生进入职场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0-23.
[2]李逊,李静.学生与能力本位视野下的课程多元整合[J].全球教育展望,2012(5).
[3]龚放.课程和教学:高等教育研究的潜在热点[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