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2017-07-09史华雷
史华雷
[摘 要]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指出高校应将创新创业作为教育的目标与方向、举措。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完成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就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当中去,完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
[关 键 词] 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267-01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创业为目的的新型教学理念,它科学地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起来,成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的一种新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模式,它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并符合我国教育的内部规律。从当今教育的国际形势上来看,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较快,各个国家都纷纷调整人才的发展战略,将创新融入人才培养当中去。我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如果想要在国际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顺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将创新创业也融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当中,不断地提高人才质量,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国内的形势来看,经济发展的新常態对我国的创新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迫切需要创新性人才,而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将这种理念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与国家统一思想,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不断提升国家创新发展的水平。从高等院校自身的建设上来看,高等教育在改革发展上也迫切需要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上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从建设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上迈进,而建设教育强国首先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造就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人才。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课程体系与人才标准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的标准,完善课程体系,根据国家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本科类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开来,不能够混为一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首先应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的标准当中,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其次,要充分发掘高校的优势专业,将专业的优势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有机融合,加强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再次,高校应当将创业创业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当中,增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可以开设选修课,必要的专业可以将创新创业的内容纳入必修课当中,充分完善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最后,高校要加强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课程建设,通过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平台向学生推广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利用慕课、微课等方面的在线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资源内容。
(二)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首先,可以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优化校内的校园系统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向全校学生推广创新创业知识。其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建立一支能够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帮助大学生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比赛等。再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广泛与大学生社团进行合作,在高校校园当中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让全校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后,积极落实高校创新创业的政策,帮助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帮助有意愿进行创业的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从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
(三)与企业合作设立创业孵化基地
在完善课程教育体系的同时,还应该更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选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努力提升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水平。高校还可以利用与企业的合作,在学校内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利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员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创业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指导,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在实践当中积累创业知识。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中,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一支能够符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确保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地融入,为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高校还应该根据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敏,张庆庆,赵虎,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7(39):1-2.
[2]胡海山,杜文博,陈平.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9):27-29.
[3]刘炯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人才培养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