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2017-07-09石然宋贵平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7年11期
关键词:通气输液肺部

石然 宋贵平

[摘 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一项危重疾病,其在发病过程中,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阐述了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定义,说明了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同时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发现其主要研究方向分为输液治疗与肺部通气治疗,进而提出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未来展望,旨在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与康复几率。

[关 键 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288-01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由各种外因致病因素与内因致病因素组成形成的非心源性呼吸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其具有起病急、进行性的发病特点。在发病过程中,由于其致病原因的不同,导致其具体发病机制与发病表现不尽相同。其一,由炎症反应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炎症反应是引起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身体在受到损伤后会出现相应的应激反应,而当这种损伤出现在肺部或是展现出全身性的炎症反应时,便有极大的可能形成呼吸窘迫综合征,其具体发病因素是由脓毒症、休克、重症胰腺炎等疾病引起的。其中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多为白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这些细胞的改变,极大地提高了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几率。而炎症反应是引起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间接因素。其二,肺部损伤、肺栓塞、肺部吸入有毒性气体等,对肺部可以直接形成一定损害的因素,都可以引起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主要发病机制为细胞死亡和凝血、纤溶系统失衡。上述原因对肺部造成了损伤,致使肺部细胞与系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与损害,而机体无法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让呼吸窘迫征的表现愈发严重。这也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形成了一定的特点。通过对这些发病机制的总结形成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特点。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特征包括起病急、没有临床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也没有左心房压力增高的表现,但其肺部毛细血管血压小于等于18毫米汞柱。同时其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通气情况的观察,掌握患者血液检测结果的变化,掌握其发病特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一)输液护理

随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治疗中的多发,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这些研究不仅探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对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以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效率为主要研究目标。当前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输液护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过程中,若患者的肺部通透性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为其采取输液保守治疗。以降低肺血管的静脉压,从而减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肺水肿表现。这一护理方法,通过临床试验证明,其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确实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通过临床护理观察,发现采用输液治疗的患者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症状缓解时间要比采用机械通气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快速,大约为三个小时。但这一差异对肺动脉插管的患者没有影响。输液护理所采取的治疗原理是力学原理。通过对患者肺血管通透性情况的掌握,可以在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强的情况下,利用输液治疗降低血管内压,减少血管液体向外部渗透,进而缓解患者的肺水肿情况。与此同时,在输液护理过程中,还能够通过应用相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药物,缓解肺部水肿情况。而且在护理过程中,发现凝血机制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存在着一定的缓解作用,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利用凝血因子,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输液治疗。

(二)肺部通气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发病急的特点,这也意味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发病过程中,如若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或护理方式的不恰当,患者死亡几率也将增高。面对这种情况,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从而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死亡几率。临床试验分析表明,应用机械通气中的小潮气量方法,可以极大地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死亡几率。在护理过程中发现,当小潮气量从12 ml/kg减少到6 ml/kg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肺水肿吸收率提高了两倍。并且通过研究发现,使用小潮气量通气可以在肺部形成保护性通气现象,促使肺部降低了相应的炎症反应,同时对其他器官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如果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采用大潮气通氣量,则会造成肾小管细胞死亡。小潮气量则能够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愈几率。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未来展望

通过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的探索,再结合临床实际护理情况,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作出了展望。在护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过程中,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护理疗法已逐渐成为其主要的护理方法。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泌出多种分子,其中包括抗炎分子、生长因子等。这些分子的形成,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缓解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造成的肺部损伤与身体损伤,并且能够对肺部细胞起到相应的修复作用,从而缓解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总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治疗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呼吸性疾病之一。其具有起病急、发作快的临床表现特点。通过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定义与发病机制的掌握,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研究进程,从而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未来研究方向,推动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旭,陈岩,白雪松,等.中药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166-170.

[2]李百玲,柴家科,段红杰,等.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4,9(3):323-325.

猜你喜欢

通气输液肺部
肺部超声对肺水肿严重程度及治疗价值的评估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研究
探讨高分辨率CT在肺部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拯救营地
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