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探索
2017-07-09丁银辉
丁银辉
[摘 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阐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索,期待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272-01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高职院校而言,为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将有助于就业工作目标的达成和培养出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对学生来说,在进入实习岗位前,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有利于个人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一项重要职业技能训练,在众多院校受到重视,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或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相关活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操作。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如 职业生涯导航、职业生涯规划等,但这些课程开设时间短,或只在某一个学年开设,没有系统的教育培养方案,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做出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建立系统化的培养方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缺少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平台
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在实践中随着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目标的转变,理论知识已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需寻求解答,需要学校提供专业的平台给予协助。而目前在大多数院校,都未建立专业的职业咨询平台,无法给学生提供及时化的服务与指导。
(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功与否,终究体现在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评估,并实现自身特点与职业实现匹配的过程中。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对自身职业定位不明确,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部分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是过于理想化的概念,对职业规划重视不够,未能将时间和精力投入职业能力提升方面,在就职环境中缺乏竞争力,难以实现理想的就业。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充分体现在学生实习工作岗位、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以及毕业生在毕业一定时间内的工作稳定程度等各个方面。因此,强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行之有效的策略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是高职院校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建立專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咨询团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具有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来担任,从而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指导。学校应成立专业化的团队,由全职或专职老师来担任,尤其是核心课程授课方面,任课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前景,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认清自身特点、了解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咨询能很好地填补普及化教育的空白,实现教育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给予专业化的咨询。
(二)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是对学生开展的一项基础课程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引领学生认清自我与职业环境。当学生学习后,辅导员就应重点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自身也应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给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教育需要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从而实现职业目标。
(三)深化校企合作,打好学生职业生涯的实习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理论上完美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或验证。从学校层面来讲,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感受职业规划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匹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职业计划与行动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丰富学生职业实践方式,通过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业倾向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与探索,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我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一涵.新时期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9).
[2]王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8).
[3]黄一岚.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