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7-07-09朱红梅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业导师艺术设计

朱红梅

[关 键 词] 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263-01

一、推行导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工作室”在维斯百科的解释是“一个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的工作场所,因为组织灵活、功能显著,后来在各种产业领域被沿用。工作室教学模式起源于二十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是随着德国大工业发展而产生的,“包豪斯”学院在当时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解决艺术设计的实际问题,遵循“专业为社会服务,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原则,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都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20世纪80年代后,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相继推广。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自1999年高考制度改革以来,民办高校生源急劇增加,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加之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行业社会市场发展需要,针对这些现象及问题的存在,学校应积极反思,改革传统的课堂组织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这是目前转型民办本科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5年西安培华学院创新以往的学生管理制度,实施“生活导师+学业导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制度”,其中生活导师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及学生生活指导,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经过近两年的推行,艺术设计学院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师生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这样的学生管理制度对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并不适用,问题有以下几点:(1)导师和学生都没有积极性。学业导师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过于笼统,无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2)出现分工不明、多头管理现象。在学生上课请假、班级到课率、奖学金评定等问题上出现了生活导师和学业导师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3)学业导师工作任务繁重,在完成规定的课时和科研工作任务之余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业指导工作。(4)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跟踪反馈,了解到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素质较高,但是存在综合实践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种种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二、西安培华学院导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培华艺术设计学院从2016年起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导师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学院目前有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这四个设计类的专业,随着高校转型发展口号的提出,人才培养定位的改变,艺术设计类专业传统的班级讲授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对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此,艺术设计学院于2016年开始推进集教学、竞赛、研究、培训四位一体的导师工作室育人模式。利用2016年暑假时间将传统的15间教室改造成教学与教研于一体的工作室,便于老师与学生展开教学讨论,另有专门用于实践教学的实训设备,在一系列硬件条件的支持下,学生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可以跨专业、跨年级选择自己需要或者感兴趣的工作室,同时导师也根据自己工作室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考察和筛选,实现师生双向选择,每位导师根据团队风格特点,指导八到十个学生。身为一名导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课余时间指导工作室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展览和竞赛,以工作室为平台承接各类企业真实合作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结合实际需要,安排指导学生各个环节的知识学习、实践操作,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觉到充实和有意义,从而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老师个人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西安培华学院推行导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学赛研培”四位一体导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导师工作室平台对接相关企业项目和专业竞赛,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在实际项目和竞赛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弥补课堂教学中缺少实践操作的短板。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导师工作室使老师和企业真实项目进行对接可以激发教师的项目研发能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实施“学赛研培”四位一体导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专业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同时老师以工作室承接的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和研究,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满足了自身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蒋新革,牛东育,薛胜男,等.“学赛研培”四位一体双师工作室育人模式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王珍慧.应用转型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析[J].黑河学刊,2015(11).

[4]刘烈辉.“包豪斯”设计理念与人才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9(2).

猜你喜欢

学业导师艺术设计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书封与现代艺术
35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