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素养的提升
2017-07-09华卫星
华卫星
[摘 要] 随着人类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有关人工智能的各种预言和讨论铺天盖地,人们普遍认为,未来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地替代,人类60%的职业会受到冲击,30%甚至更多的工作会消失,包括翻译、律师、程序员、记者以及绝大部分体力劳动者。那么,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这个职业会消失吗?其職能和角色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就此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教育;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203-01
当“深蓝”计算机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当Alphago完胜围棋界世界第一的柯洁,当拥有53个手指的机器人Teo轻松地弹奏出任何钢琴曲,不出现一个错音,人们发现,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然而迅疾的到来。
人工智能时代,当教育和教育的本质不变时,教师的职业就不会消失。一方面,有学生就有教育,有教育就有教师,而人工智能本身的出现和发展也离不开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每一代新技术的出现,教育的技术和模式会更新换代,但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不会改变。理性地看,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做很多教学工作,所以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做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那个有生命力的导师。
一、要做更有爱、有温度的教师
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序中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人工智能也许比最聪明的教师还要聪明N倍,但是教育中最根本的东西,即人类的爱和关怀是机器无法做到的。也许未来学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个性化辅助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但是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而是要基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度沟通、互动而产生的。
在实际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很有可能会产生抑郁、焦虑、恐惧、自卑、狂躁甚至失眠等心理问题,人工智能再聪明也观察不到学生这些情绪和心理的细微变化,我们教师要更细心、更耐心、更有爱心,像父母家人那样细致入微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动态,及时地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洼区,帮助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战胜自我,同时发现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个性,做学生思想感情的咨询者和人生道路的引导者。
二、要做更有情、有文化的教师
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立德树人。机器人知道所有的经典名著,所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但是它不懂如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尊重、合作和分享,不懂如何利用教材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人文保护教育与环境保护教育,也不懂得如何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情以及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点不再是习得为将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特有知识、技能与方法,更是教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世界公民。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文明的传播者,要做有文化的教师,不仅知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要身体力行,会“蹲下来跟学生说话”,会以真实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以尊重学生去激励学生的尊严,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实现师生间人格、精神、智慧层面的相互激励、感染和沟通。
三、要做更有趣、有通识的教师
知名媒体人杨澜认为,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他们在某个领域和专业可以是高手,譬如下棋和弹钢琴,但是他们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不会跨领域学习。作为有前瞻性的教师,应该认识到现在各个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日益明显,不想被人工智能替代,就必须做既有专才又有通识的复合型教师。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除了要精通本专业技能,还要提升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有意识地实行科技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具备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成为融会贯通、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通才”。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旁征博引,博采众长,游刃有余,才能教给学生更有营养的“复合维生素”。也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
四、要做更有才、会学习的教师
随着科技知识的浪潮迅猛涌来,知识总量大为增加,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有识之士认为,现代知识就像牛奶,是有保质期的。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引导者,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人工智能时代一样,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接受各种新理念新思潮和新技术的能力,自我更新现有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特别是移动学习的能力,包括综合运用手机、平板电等各种信息技术媒介与工具的能力。然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虚拟课堂的自如地穿梭转换,指导学生在线上通过Sri、Cortana、Alexa、网络社群、创客空间与智能机器人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在线下则指导学生进行分享、交流、讨论、练习、创造等活动。
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由此,教师不再是为未来职业做准备,而是真正为自己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而准备。人工智能时代,让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学文化、启心智、爱生命。
参考文献:
[1]杨澜.人工智能真的来了[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2]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