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诗歌教学中诵读手段的运用探析

2017-07-09钱玉红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7年11期
关键词:仄仄节奏诗歌

钱玉红

[摘 要] 诗歌作为永不老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文学创作的源头,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占比很重。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探索的重点,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让学生自发吟诗背诵,如何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这都是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难题。经过不断实践,指导学生诵读,分层次的诵读,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积累一定量的文学底蕴,从而慢慢找到鉴赏诗歌的方法。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诗歌;诵读手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4-0163-01

高职语文教学主要内容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几大板块,在前三册中,诗歌共计三十余篇,占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璀璨的明珠,诗歌教学也担负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重要职能。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重教师讲解,轻学生感受”的倾向,从作者生平到写作背景、从内容分层到思想倾向、从表现手法到全诗主旨,年代的久远和生存境遇的变迁,学生不能理解,无法产生共鸣,这样的课堂从语文课堂的基本功能来看,是有所缺失的。

语文课堂改革一直强调: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其真正地有所收获。诗歌教学的课堂应该此起彼伏,在与古人对话的探讨中完成心灵碰触的一次洗礼,在体味自己的情感反馈中学会鉴赏诗歌的技能,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才能使教学的过程充满文学气息,还原语文本来的色彩。

诗歌之美在于节奏、在于情感、在于韵味。诗歌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感悟这种美。遗憾的是,这种美的享受在现在的诗歌教学课堂上很难找到。节奏明朗、感情丰沛、韵味缠绕的吟诵几乎消失寻找不到踪迹。朗读是背诵的前提,当学生为应付考试上的默写诗句而囫囵吞枣狂背时,骤然使诗歌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师生疲惫不堪。诵读也是分层次的,每一次的吟诵都要给到学生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反馈。有人说: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把学生的人格心灵唤醒,对美的追求不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只是看到、读到、感悟到的内容的差别。所以,让学生自己读,读出作者、读到自己、读出问题,带着问题来,带着更深刻的问题去。

一、初读节奏,感受韵律美

古诗的吟诵有腔有调,在回环婉转中,体现着它独有的形式,流淌着灵性和风韵。课堂上,学生拿到诗歌,四言五言或者六言七言,都有其断句的方式。如《山居秋暝》:先给到學生“五律”的节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是古诗写作时运用的格律声韵,初时学生或许不懂,无法理解,因为一些字词的音调已经发生了转变,但一定要让他们知晓。文化的积淀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平时的授课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及其继承是需要清晰的脉络的。接着就是节奏的停顿:“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节奏的变化会随着诗歌内容的连贯性发生诵读停顿时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重读内容,欣赏情境美

诗词歌赋加入了情感,自然有轻重缓急,自然有抑扬顿挫。当有学生诵读的语速、重音、语调、加入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感受时,学生的理解开始丰富,兴趣开始被调动。诗歌创作多是作者为时、因事而作,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景入于情则生境,走入意境之中,诵读的感受就会更加清晰。如曹操的《短歌行》,四言诗,两两划分节奏,内容的理解会加深诵读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自己人生短暂,低沉的语调来开篇,借酒解忧,但低沉并不低迷。所忧何来?功业未就,怎能言老?因为有“志”,这短暂的俨然如悲剧的人生才会引人斗志昂扬,故而低沉中婉转入慷慨激昂。具体分析诗歌内容,我们发现,除了慷慨激昂还有舒缓缠绵、忧心急切和语重心长。而这些建立在内容理解之上的感受就会直接体现在诵读的语音、语调的变化上,学生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给我们创设了一个与诗人对话的情境。

三、品读手法,回味余音美

诗歌创作会运用很多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让我们感受到古人表达情感或含蓄、或热烈、或委婉、或直白的多种方式。在古诗文的课堂上,我们也会强调创作手法的运用,多数会单独拉出来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兴趣不是很大,不能理解,没有起到预设的教学效果。那么又需要诵读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去发现韵律是需要声韵来处理的,情境是需要意象来塑造的,情感的宣泄是需要表现手法来圆满的。《蒹葭》作为一首朦胧的爱情诗,精妙之处就在于用蒹葭这一景来起兴,虽回环往复,只有几字之差,但也写出了漫漫长路,吾将求索的精神;屈原的诗歌运用香草、美人、明珠来喻示高洁的品格,让读者为之慨叹;《短歌行》中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来传达对贤人的渴慕,用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来表明优待贤士的决心……品读的时结合写作的背景,与诗人对话的同时走进诗人的内心,发现没有诉诸笔端的情思。

诗歌非吟诵不能解其意,非涵咏不能知其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是相当有道理的,掌握了节奏,理解了情感,韵味自然而生,学生的诵读声才会余音绕梁。

参考文献:

[1]韩丽青.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沈志斌.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7).

猜你喜欢

仄仄节奏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七月诗歌
节奏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轻快漫舞
学诗4
偶感
学诗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