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民族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7-07-09朱荣臻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族意识黎族爱国

朱荣臻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对于我国民族而言是新兴的思想主体。民族意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形成的民族归属感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意识培养的关联性出发,明确培养大学生民族意识的重要性,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民族意识的培养现状制订完善的策略。

[關 键 词] 大学生;民族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3-0110-01

200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并将弘扬我国的民族意识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和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身处校园,思想政治的可塑性强,对该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民族意识的作用,是让大学生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重任的任务组成部分。

一、民族意识解析

民族意识是我国民族发展的特征,可以称为“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素质”,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该心理状态通过现实物质表现出来,主要通过民居、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饮食及其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表现出来。民族意识是思想及物质的融合体,整体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意识的载体,不能离开民族文化而存在,脱离了民族文化的民族意识会成为空洞。

二、当代大学生培养民族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在校是深造成才的过程,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德”先于“才”,首先是需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民族意识是大学生道德品质中首要的政治教育,大学生形成民族意识后才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三、完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民族意识结合的策略

(一)培养大学生包容、互助的良好民族精神

我国是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多民族共存的现状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包容、互助的精神。培养培养大学生包容、互助的良好精神首先强调民族共存的事实和各民族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特点。这些教育的内容可以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以多民族的精神分析为主线,每学期选择10~12个民族的特性进行分析,再结合民族的生活习性、建筑群居等。我国的少数民族在发展中更多地吸收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并经历了迁徙、婚嫁、交流形成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建议以发言讨论、自述民族特色、文章、板报的方式布置任务,课后鼓励多个民族的大学生沟通,以实际的行动培养现实意义的包容、互助精神。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民族意识中的审美是了解各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当代大学生民族审美观念的手段之一。培养审美观念,是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的服饰、建筑、信仰、文化等,通过细致性的研究了解明确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表现形式入手。如黎族手工传统技艺丰富,黎族人民将纺、染、织、绣四大工艺流程逐渐扩散传播,促进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隐含了黎族人民不吝惜技艺,乐于分享、寻求进步的创新精神。绚丽的自然、生活图案,黎族舞蹈服需要一针一线编织而成,黎族人民不畏艰辛,崇尚本民族文化信仰。黎族舞蹈的打棍舞,舞蹈中舞者手持方形并带有数枚铜钱的木棍及双刀,在木棍的节奏敲打中完成舞蹈,体现黎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钱铃是种植山兰的生活象征,反映黎族人民的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深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加强对各民族的“美”的认识,是当代大学生提高审美,拓展知识的重要策略。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爱国,是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的首要环节,爱国才能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爱国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和口号,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爱国”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爱国与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爱国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应用于实践,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家主人翁感。爱国精神的培养是从小事做起的,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于自身则要求积极奋进,勇于进取,不得过且过。对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有自信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后作业可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出发,要求大学生将爱国精神付诸实践,如用正楷字体抄写我国传统文化篇章《论语》、学习爱国歌曲并组队演唱、制作爱国的宣传画册并用PPT分享等。

总之,自古以来人才的培养都是任重而道远的工程,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让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需要先从德育开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育影响为手段,在课堂、校园的教育中渗透民族精神的典范,为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梅琼.高校军事课教学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J].文教资料,2011(12):38.

[2]于运国,张澍军.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4(4):19.

[3]周廷建.论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39.

[4]吴明海.“大学之道”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猜你喜欢

民族意识黎族爱国
《黎族母亲》等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地方高校该如何传承海南黎族音乐
爱国学·晒佳作
黎族元素在校园美术教学中传承的思考
爱国学·晒佳作
论当前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日益强烈对我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影响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根植民族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