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学的“引导式教学”模式实践运用
2017-07-09李荣
李荣
[摘 要] 目的:观察药理学教学的“引导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的学生40例,将其分两组,观察组(引导式教学模式)以及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对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学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观察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提高了学习兴趣13例、调动了积极性14例、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12例、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例、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12例、提高了自学能力14例、提高了应用能力12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处于优势(P<0.05)。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引导式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关 键 词] 药理学;引导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081-01
将40例学生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具体见文章描述。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次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学生40例,将其按照简单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为20例(引导式教学模式),对照组为20例(传统教学模式)。
观察组:男性学生 ∶ 女性学生=10 ∶ 10;年龄范围18~22岁,平均年龄(21.80±1.40)年。
对照组:男性学生 ∶ 女性学生=11 ∶ 9;年龄范围18~22岁,平均年龄(21.80±1.40)年。
40例学生的教材,教学大纲均一样。
两组学生分别在性别、年龄的跨度范围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二)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给予“引导式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选择合适病例: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临床实践机会比较少,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为此教师可寻找症状典型、诊断结果明确,可以针对性用药的病例,从而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合理用药,并讲出药物作用机制,比如小儿秋季腹泻,通过此病例讲解止泻药、抗生素以及液体补充剂的合理应用。
2.准备工作:开启讨论会时,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问题,为此在选取病例后,老师应对其病例进行分析整理,将药理学知识重点突出,并给出最佳用药方案,注意事项等,从而为病例分析做好充分准备[1],同时对教材、相关学科知识以及药理作用的参考资料进行熟练掌握,并提前告知学习委员,让学生提前预习。
3.归纳總结: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总结,指出学生讨论中的可取处与不可取处,并对病例的要点、难点进行分析,最后将此次讨论病例布置为作业,从而巩固教学效果。
(三)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
教学效果包括七个方面,如提高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自学能力、提高了应用能力
(四)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9.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的形式表示,使用卡方进行检验;当P<0.05时,说明两组学生对比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学生的教学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下表。
三、讨论
引导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其可以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药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知识,将其运用于临床,并将医药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水平,并且还可以推动医学与药学的发展;传统教学法在实际中具有以下缺点:(1)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2)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如课堂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默写笔记等;(3)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等。为此在教学中引入“引导式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学质量提高[2]。
在采用引导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启发引导时,可运用病例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提出自我见解,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目的开展,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其积极性,改变传统方式的被动接受,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3)可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形式,并利用多媒体生动的技术,将抽象、复杂问题简单化,促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4)引用病例的方式,将其内容提前布置,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分析病例,并在课堂中积极发言,最后由教师补充。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引导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归纳能力;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且还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能促进老师自身成长,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世财,夏彬彬.“引导式教学”在临床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16):1674-1676.
[2]薛小燕,毛星刚,侯征,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6,15(3):25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