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技能训练对体操的影响
2017-07-09张甜甜
张甜甜
[摘 要] 竞技体育竞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实力,但是纵观整个奥运会的历史,研究者发现:许多具有最强竞技实力的选手在竞争中却往往发挥失常,败阵落马。历届奥运会中,有1/3乃以上世界最强实力者未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著名的“克拉克现象”就是指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正常表现出所具有的竞技能力,比赛失常的现象。在体操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袁伟民曾经讲过:如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过关,训练水平再高,在大赛中也可能拿不到冠军。[1]心理训练也是在培养和发展体操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中,对负面影响表现状态的控制与调整。因此,体操运动心理训练理论的认知是教练及体操运动员的基本课题。
[关 键 词] 体操;心理技能训练;影响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077-01
一、心理技能訓练
(一)心理技能训练的定义
心理技能训练,简称PST,心理技能训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放松训练、表象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模拟修炼等内容,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训练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使其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
(二)心理技能训练的历史发展
心理技能训练最早来自于临床医学MENTAL TRAINING,之后逐渐被“移植”到其他领域当中。20世纪70年代,心理训练引入了体育界,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心理训练方法体系。
二、心理技能训练在体操项目中的意义与作用
(一)心理技能训练在体操项目中的意义
竞技体操已经进入“空中飞人”时代,仅仅只是身体练习已经很难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更需要加强心理技能的训练,在参加大型比赛前运动员通常会出现紧张、焦虑、肌肉不受控制等现象,若不能及时克服这类现象的发生,在比赛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动作变异,甚至是因为失误而与金牌擦肩而过。而这类现象的出现反映出了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缺失的现象,上述种种现象说明,心理技能训练对运动员能否获得成功至关重要。
(二)心理技能训练对体操项目的作用
心理技能训练是体操项目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技术等水平的改善和体现,可以促进运动员心理素质不断完善,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心理技能训练的具体方法
(一)系统脱敏训练
系统脱敏训练是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的心理训练,主动诱发消极情绪是脱敏训练的前提,只有这种消极紧张情绪不断出现,才能收到自身积极情绪的抵制,使其逐渐降低紧张度,并达到完全消失。但是对紧张情绪的脱敏训练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重复次数,才能使自身的积极情绪由小到大,逐渐达到完全克服消极情绪的程度,该训练主要以帮助运动员克服临场恐惧症和顾虑等。[2]认为可采用系统脱敏训练克服体操运动员在训练中对某些较为难度动作的恐惧、害怕、焦虑等现象。
(二)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最普遍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它对训练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基本原理是个体利用已有运动体感觉和经验在头脑中进行再现,并结合运动感觉和与之有关的心境、情绪在头脑中进行练习。[3]在体操项目的训练我们可以运用表象训练法来激发运动员的练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技术掌握水平,体验成功感受,增强自信,减少焦虑,进而促进技术提高的效果。
(三)暗示训练
暗示训练是利用言语、手势、表情等刺激物对训练者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我们在体操运动员参加比赛准备上场前几分钟,站在台下闭眼默念的动作就属于暗示训练,当运动员准备做难度较大的动作时产生了紧张、焦虑和畏难情绪时,可以采用暗示语使他们逐渐方松和保持镇定。
综上所述,心理技能训练在体操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各种心理素质,促进体操高难度动作的技术发展和掌握,提高运动员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状态的稳定性,以保证在比赛中获得最佳成绩。
在心理技能训练内容方面,应该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训练,对运动员不同的个性心理采用不同的心理技能训练,还要将平时心理训练和赛前、赛中的心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董建国,刘俊蓉.体操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技能培养[J].山西体育科技,2005(1).
[2]黄龙.体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3).
[3]陈晨.表象训练对大学女生乒乓球正手攻球学习的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及成绩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