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能文化节的中职生潜能激发探析
2017-07-09闫世贤
闫世贤
[摘 要] 技能文化节根据中职生的特点设置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力求人人参与,人人有用武之地。中职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自己、遇到“最好”的自己,从而能够树立自信,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激发自己的潜能。
[关 键 词] 技能文化节;中职生;潜能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059-01
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批示中指出:“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该批示指出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包含了岗位技能、文化基础、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多项内容,与普通教育区别较大,从而要求采取与一般教育不同的渠道和形式,除了要加强学生的技能修养,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技能为生存之本,是学生未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保证;人文为生活必需,是工作之余丰富业余生活,提高文化修养的充要条件。诸如技能文化节之类的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及潜能的激发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
一、为中职学生量身订制的技能文化节
(一)中职生教育的特殊性
基于中职生自身的特点:他们大多学习基础较弱,几乎没有在学习中获得什么乐趣,更谈不上成功感、成就感,自卑心理严重。但是,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并不弱于接受普通教育的同齡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更加突出。1983年,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43—)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进行了反驳。他更新了智力的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进一步指出不只是在智商测试中得分高的才是智力高超的表现,这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只注重水平方向的认知过程,强调了垂直方向处理不同内容的特有方式。在参考了脑损伤病人、特殊群体、人类认知进化、交叉文化、心理测验与心理训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后,加德纳提出了人的七种智力:言语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自省智力。他认为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不同之处在于所拥有的智力的程度和组合不同,由此呈现出心智的多样性。故此,应该想办法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其综合素质。显然,课堂教学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因此,需要寻找课堂之外的其他途径,活动种类多样的技能文化节很好地发挥了这种功效。
(二)技能文化节的针对性
之所以说技能文化节是为中职学生量身订制的,是因为它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根据中职生的特点设定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共设置专业技能竞赛和文体活动竞赛两大类竞赛项目,其中专业技能类包括车工、钳工、电工、汽修、文字录入、职业生涯规划和演讲比赛;文体类活动包括模特礼仪表演、校园十佳歌手、摄影比赛、猜谜比赛、趣味运动会和教师文化展评等)。如此一来,无论是学习排头兵,还是艺术爱好者,或者运动健将,都可以在各类赛场上大显身手、施展才华,力求做到人人可以参与。课堂上看重的主要是学习“排头兵”,其他人则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状态。
二、技能文化节有利于中职生潜能的激发
(一)认识自己
职业教育的实践表明,“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不论是在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中专学校、职业中专等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与相应层次的普通高中以及大学专科的学生相比,他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的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的结构类型的不同。”[1]显然在技能文化节的活动设置充分考虑了多元智能结构,为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提供了平台,在这里他们不再是传统智力理论中的“不聪明的人”,也不再是侧重考核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的普通教育中的“差等生”。在这里中职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优势所在,进而调整心态,变自卑为自信,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从而遇到“最好”的自己。
(二)遇到“最好”的自己
技能文化节涉及面广,举办的活动多种多样,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挖掘了各方面的潜力,提高了综合素质,让大家看到了从未遇到的“最好”的自己,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改善中职生自卑心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效果明显。一位学生说:“希望以后学校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技能竞赛,让同学们在学习中进步,在比赛中成长。”
(三)树立自信,激发潜能
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这无疑是激发潜能的法宝。班杜拉(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认为这是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评估。技能文化节让中职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从而能够在特定情境下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到尽可能客观的自我评价。做到扬长避短,树立自信,发挥优势,激发潜能。
参考文献: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