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阶段中职学生体质健康的思考
2017-07-09臧小峰
臧小峰
[摘 要] 中职学生是未来生产建设的一线工作者。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体质健康问题必将成为职业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现阶段中职生体质下降尤为明显,从影响中职学生体质的因素出发,探讨提高中职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些建议,增强学生体质,为以后的健康生活提供一些帮助。
[关 键 词] 中职生;体质;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198-01
体质是指身体状况和身体能力的综合体现,体质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更能广泛体现人体的生长发育、身体运动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变化。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直观上发育良好,但身体素质较差,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在胸围、体重以及身高同时增长的情况下,肥胖和超重的检出概率也在不断增长。中职学生的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等素质水平都在逐年下降。就我校今年中职生体质测试数据看,多数学生耐力、柔韧、力量等指标下降较往年下降趋势明显,甚至个别指标出现多数学生不达标的现象。
一、中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欠佳的原因
(一)网络游戏、手机的沉迷
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高学生,学习任务较为轻松,学习压力小。由此,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甚至有少数学生不惜违反校规,去网吧通宵上网,继而上课打瞌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已经由简单的通信工具替代为掌中电脑。学生长期手机不离手,甚至上课的时候,也在偷偷玩手机,根本没时间去锻炼,体质健康提高从何谈起。
(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體力活都被父母代劳,上学也是车接车送,让孩子养成了懒惰的习惯。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耐力训练,多数学生根本不去参加训练。
(三)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
学生的体质测试,不能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体育成绩的界定过于依赖于某个标准,并不注重学生的进步表现,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这样便严重打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
(四)场地与器材的缺乏,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职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高、地方政府不重视。中职学校的体育场地有限,几乎所有的初、高中都拥有一个室内体育场馆时,我们学校依旧需要和外界环境作斗争。另外,器材的单一性根本满足不了中职学生兴趣的需要。
(五)学校对体育学科的重视不够
不少中职学校领导只关心学生的技能训练、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对体育工作不重视。
二、提高学生的体质提出几点意见或建议
(一)求变,则需改变观念,“健康第一”刻不容缓
体育课程标准中的体育健康性质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性质很明确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规范学校的体育管理工作,使其不断地完善,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使学校的体育设施日趋完善,使中职学校拥有良好的体育环境。“健康第一”是中职学校体育改革成效的唯一标准,更是促进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发展的主动力,因此,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
(二)家校合作,谋进步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中的他处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为了孩子的未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在学校老师,需要大家同心协力,引导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意识到健康体魄的重要性,自觉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
(三)领导重视,教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之一,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领导一视同仁,认可体育教师的工作,提高体育教师待遇,调动其积极性。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尽可能地让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原理。
(四)多样化拓展课外体育活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离不开具体的对象,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而成为习惯。中职学校应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随着对某项体育活动的兴趣的形成,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通过各项活动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长处,使运动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从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兴趣。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来参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兴趣的引导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有其主观的因素,但是其客观因素还是值得我们的重视。因此,中职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更为合理,要选择一些适合中职学生现状的内容,要科学合理、目标明确,让教育教学更具时效性,从真正意义上让兴趣成习惯,无形中让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于素梅,吴洁,徐明俊.“体育与健康”课教学问题探索[M].北京体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