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读法的运用
2017-07-09谭铭冲
谭铭冲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品读阅读法的实践运用,追求有语文味的课堂。
[关 键 词] 语文;阅读教学;品读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122-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的语文课堂基本上都是阅读的课堂。但是在现今的许多语文课堂中,充斥课堂的却是一个个问题的提出、讨论、解决。理性的分析让一些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荡然无存。然而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思索和人文精神的悦纳是语文教学的本位。由此可见,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品读尤为重要。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呢?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中得出以下的感悟。
一、“品”什么
文本中语言文字值得品味的东西很多,而且这种品味很个性,与个人特性、语文积累、语文素养都有很大的关系。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如果想通过品读这种方式来把握文本,有时需要老师的引导。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品读。
(一)品景之美
在我们职中的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中有很多是抒发情感的写景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字、词、句入手,从中感受文字之美,透过文字还可以欣赏到作者笔下的美景,感受到自然之美,感受到美的熏陶。在品读时要好好引导学生感受这纤尘不染、充满活力的灵透之境。引领他们去欣赏一幅幅灵动的优美图画,感受大自然的快乐、自由、和谐。
(二)品文学语言之美
语言可以引发很多的想象,牵引很多的情感,所以语言的美是无与伦比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抓住每一个动人的字和词,每一个动人的句子,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展开品读,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提升自己的语言赏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进行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更深刻地领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三)品情感之美
情感是上天赋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而情感也是文学的精髓,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文学作品中,只有通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描写,才能营造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独特意境,让人感受到无与伦比的美的享受。现代对人的要求中情感健康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所以培养健康的情感在今天的教育中尤为重要,而这一重担因语文学科的本质而责无旁贷,所以在品读文本时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人文精神的悦纳尤为重要。
二、怎样“品”
品读,特别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有时是要讲究方法的,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这些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品读。
(一)比较法
我在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首词时,要求学生品读最喜欢的句子。一位学生说最喜欢“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适时地提出疑问:能否将“卷”字改成“涌”字?学生纷纷以这句中的“惊涛”字为依据,认为“卷”字更能与“惊涛”自相吻合。我顺势追问:波涛不都是涌起的吗?你觉得“卷”合适吗?这时学生心领神会:惊涛像是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场面激烈,无数浪花卷成了雪堆,忽起忽落,蔚为壯观。学生通过比较品赏,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而且领悟了诗歌语言的韵味。
(二)朗读体验法
语言的品味,除了品,更重要的是感,而这种感很多时候通过朗读才会体现出来。如,在教《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时,无论怎么说、怎么想、怎么悟,都不如老师、学生充满感情地去读,在朗诵中,因为祖国强大而自豪,骄傲的感情由内心喷涌而出,比起任何说教的爱国教育更直扣学生的心灵。所以品、读是分不开的。那么,怎样的朗读才会读出感情,品出味道呢?以下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及做法。
1.朗读的方法
古人学习的主要方法是朗读,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心灵世界。朗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美的教育。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读书要读出感情,但是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我觉得首先要引导学生朗读时做到全神贯注。在朗读中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朗读中,倾注在朗读的作品中,走进作品,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其次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寓情于景,加强形象感受;要尽力引发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要主动去揭示语言本质及逻辑链条。再者,要有具体的朗读技巧指引,如引导学生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感情:停顿、词语的轻重读、语气的轻、缓、重、急。其中最能体现本句情感或凸显本句所写内容的词语要重读,其余轻读;语速,根据情感的不同处理好语速的快与慢、重和轻。情感明朗的要轻快,情感沉郁的要缓慢;语气:读出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反问句等不同的语气。
2.读的形式
学生语文素养参齐不齐,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本身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会很深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朗读也会读得兴致盎然。但是大部分学生对朗读不是很有兴趣,读得也是比较被动的,这时就需要适当采用些灵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以下朗读形式:
(1)师生分段读
朗读,其实就是借助声音媒介与文本进行立体的对话、交流。师生分角色朗读可以形成学生与文本对话,老师与文本对话,师生借助文本进行各种丰富的对话,这也能让品读更深入。
(2)师生分角色读
分角色看朗读除了能创造各种对话,更因为分角色,会让朗读者代入角色。对文本会品读得更深入。
(3)创造性朗读
对文本进行创造性改动,并进行朗读,更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学习鲁迅的《雪》时,进行了以下创造性朗读:
(老师朗读)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着他拍手,点头,嬉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一位同学朗读—女同学朗读—男同学朗读)但是
(合读)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女同學朗读)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男同学朗读)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合读)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稍停后,一人朗读)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女同学朗读)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男同学朗读)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合读)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在背景音乐《假如爱有天意》下,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朗读,深深地被震撼到。读完,问学生你感受到这北方的雪怎样?他们说那是一位战士,一位不屈的战士……
又如在教学《端午的鸭蛋》第4段时,增加一些潜在的语言对答。师:鸭蛋有什么好挑的?生:有!
师:鸭蛋不都是一样的吗?(加的语言)生: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
(4)边读边议:老师范读,某些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或留给学生读。或者学生读的时候打断,先议一议。边读边议,带着学生慢慢地、细细地品读,而不是跳跃性地品读某些语句,更具有指导意义。
(三)生活体验法
语言的魅力不仅是因为可以给我们美的享受,更是因为可以引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给我们无限空间创造性的美的享受。所以在学生品味语言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如《端午的鸭蛋》一句“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了,好看极了。”要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的情感及写法的精彩,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小时候玩萤火虫的情景。又如,上《桥之美》,讲到第4段中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时,学生难以理解。于是上课时,我就问学生有没有潜水的经验,并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现场做一次潜水的模拟体验。一做完,好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爽”!这时我引导学生“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说完,学生豁然开朗。这样的语言品位,拉近了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趋于生活化”,使学生确信“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三、“品”的教学管理模式
1.开学初我就一般按照学生的水平把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学习新课文前都会布置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求学生点划词语、写旁批。其中根据学生情况我会要求C、D组只写两处旁批,A、B组写三处,并摘抄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并按要求从内容、情感、句式来品味。
2.我把自己阅读时所写的旁批举例和学生分享,并请一位学生再举例与大家分享,在其分享后老师引导学生同样写了选了此句的同学再来分享,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同学的旁批,以此进行示范,引导小组交流时,组长可以如老师刚才的模式引导小组的成员分享、交流,从而产生碰撞,得到新的体会与感悟。
3.小组交流:小组交流可以采用以下模式:(1)交换书看。互相提点A、B、C、D。(2)集体交流:每人说一句,组长组织进行研讨:怎样读、怎样品。最后选择其中一句来汇报,包括读、品,并且要求集体汇报。
4.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评,从中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写法,完成课文的教学任务。
以上是自己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对品读教学法的一种理解与尝试。本人觉得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品读能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能激发学生对语言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