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原味课堂如何激发学生语文灵性
2017-07-09黄娟
黄娟
[摘 要] 在传统课堂中,很多语文教师着力于文本的延伸与鉴赏。可是,部分職业中学学生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根本体会不到文本的美妙之处。对中职学生而言,原味语文课堂在激发学生语文灵性提升语文素养上是一个有着巨大潜能的平台。以古典诗词《登高》教学为例,“圆”形朗读教学、适当留白以及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在原味课堂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语文灵性,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3+4”培养模式;原味课堂;朗读教学;留白;教学节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100-02
“3+4”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中高职衔接的一种形式,突破了普高与中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在创新的培养模式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培养的一个目标,这对于语文课堂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充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课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原味语文课堂比较适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教育部2016年最新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表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下图所示:
原味语文课堂在激发学生语文灵性、提升语文素养上是一个有着巨大潜能的平台。在传统课堂中,很多语文教师着力于文本的延伸与鉴赏。可是,部分职业中学学生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根本体会不到文本的美妙之处。对中职学生而言,教师不必着急于内蕴的理解,在初步疏通文义以后,可以转入诵读指导。涵泳沉浸,或轻吟低咏,或慷慨激昂,让学生自己体会何种感情更适合所诵诗歌。文本之美,很大部分源自于音韵之美,这种美,对于人生而言,也许就是那抹最艳丽的阳光,能够照进最深的湖底,帮助中职学生跨越失意和委顿,到达彼岸。“原味课堂”旨在以“文本”本来的面目,以“朴素”解读,开启学生的“原思维”,以初心对照初心,用情韵打动情韵,性灵回归诗意,使自己变得足够强大,可以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保持内心的安宁,保持高洁的情操。下面我以《登高》教学为例,探究一下中职“3+4”培养模式下学生语文灵性的激发。
一、朗读教学在循序渐进中呈现一个“圆”的整体设计
杜甫的《登高》属于古典诗词欣赏,在整个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由朗读欣赏开始,朗诵理解结束,我和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解读诗人,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极为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人创作诗歌时,往往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要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关键的一环就是诵读。诵读,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帮助掌握诗歌语言、主题、意境、内涵,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朗诵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在朗诵环节设计时,采用“一唱三叹”式,设计三重朗诵,在朗诵中实现对诗歌由外而内的鉴赏。第一重:听读朗读,感诗歌之情;第二重:分层朗读,感悲景悲语;第三重:重读诗歌,悟诗圣情怀。在第一重听读朗读环节,因为是第一次进行朗读,所以又设计了第二层的“一唱三叹”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可以,读对了,但是读好了吗?)
第二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
(评价:很多学生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有味道了!)
现在我们听读一下,再找找感觉。(听读朗诵《登高》)
第三遍:听完以后,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注意节奏,味道。(生齐读诗歌)
(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总体来说,整个朗读呈现出了“圆”的整体设计。总结出来一共设计了两大类的朗诵,其一是根据教学需要分成初读、精读、再读,其二是根据学生能力发展需要与上述三层朗读相对应的音读、意读、美读。这两大类的朗读不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从内部驱动了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学生在读准字音到细品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再到个性化朗读,使这首古典诗歌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随着学生赏析不断深入衍生出富有个性化的理解深意。
二、巧妙留白在环环相扣下深挖学生的赏析潜能
“留白”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登高》这堂课的设计中,我从“情”字切入,将“情圣”鲜为人知的名号抛出,留给学生第一个“白”;在“悲景悲语”中,我将所有的赏析都留给学生,这是第二个“白”;在情感体悟中,将杜甫和其他知识分子的比较设计成第三个“白”,以此来照应第一个“白”,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还能紧紧围绕老师设计的路线完成整堂课的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师:我们知道,他有个称号是——“诗圣”,对,但是今天,我还要告诉大家他的另外一个称号,一个不为大家熟知的称号——“情圣”,此“情”到底为何物?
【分析意象,品诗之悲情】
师:王国维说诗歌中的“悲愁”是铺天盖地,“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那到底有哪些景呢?(学生集体回答)
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师:那么这些景物怎么就体现了悲愁呢?
师:我先来说:我选择这个天,“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在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显得渺小了。“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所以“天高”就被诗人赋予诗人的悲愁的情感,“天高“就是一个意象了。读的时候“高“就要重读。
下面还剩下七个景物,我们七个小组任选两个来品评一下。(小组讨论3分钟)
【赏析诗歌,尝悲愁之语】
师:千愁万绪集于一端,九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愁。这九重悲真是悲到极致,愁煞人心啊。而在尾联中也正好有两个词印证了杜甫的“悲愁”哪两个词?
生:是艰难、苦恨。
师:杜甫独登高台,放眼四望,反顾自己,他真是苦恨难抑。特别注意:“百年”“多病”“繁双鬓”——年老了,多病了,离终年不远了。他怕死吗?他在怕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生:怕年老体弱,已经无法为国忧心了。
艰难: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漂泊,贫病交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事艰难,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
师:于是,诗人就想用酒来消愁了,但是?“新停浊酒杯”因疾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现在,我再问大家,此情为何物?直教杜甫生死牵挂?
生:就是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那是忧民之情,忧国之情。“情圣”无关风月,只为社稷苍生。
师: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
三、教学节奏在张弛有度中催发学生领悟情感
动人的乐曲、美好的诗篇、精美的散文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张弛有度的节奏。一堂课其实就跟一首乐曲,一章诗篇,一篇散文一样,我们要努力把课上得有节奏而且富有诗意。《登高》本身就是一堂诗歌鉴赏课,在教学节奏上平铺直叙就显得淡而无味,波浪式的进退才能将诗歌、学生、老师这三个维度表现得有味而有“道”。在课堂设计中,诗歌的朗诵贯穿课堂,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过渡,从“知人论世”到“悲景赏析”再到“悲语体味”最后转入“悲情感悟”的高潮,都用朗诵来连接,每个环节的实施是紧凑的,而中间的过渡是舒缓的,这样整堂课就显得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在整个课堂设计中,我对诗歌欣赏没有进行面面俱到的设计,而是结合诗歌赏析的方法,选出一个突破口,从小处着眼,扩开课堂活动。通过反复思考,我选择了一条主线即“以诵带赏”,一个突破点即“悲景悲语悟悲情”,一个突击点即“诗圣情怀”。朗诵贯穿课堂,赏析悲景悲语突破重点,体悟悲情中的诗圣情怀击破难点。所以,可以说,课堂是“以点带面”的架构,学生的活动有力地支撑了整个课堂。谈起这堂课的感受,“学生语文灵性在原味课堂中充分被激发”这一点无疑是师生最大的感受和收获。
对中职学生来讲,能够将自己融入语文课堂是学好语文、培养自己语文素养的关键一步,对中职教师而言,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语文灵性也是评价课堂高校的标准之一,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索。总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语文灵性,既有利于培養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增长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探究式和原味语文课堂的转变研究[J],才智,2015(17).
[2]顾国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以“3+4”项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4(27).
[3]陈晓丽.语文课堂教学中留白的艺术[J].新课程(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