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改革与探索

2017-07-09陈宝华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机电课程体系岗位

陈宝华

[摘 要] 智能制造正在变革工业企业生产模式,对机电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中职机电专业应顺应市场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具“实用性”的机电类人才,为此,以机电专业工业机器人为方向,通过企业调研、市场分析等,在原有基础上,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以赛促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中国制造2025”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CTCP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096-02

近年来,中国制造行业迎来高速发展,人力成本快速上升,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摆脱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必须加强生产线自动化水平,以富士康集团为代表,他们的机器人计划是:三年后将目前的1万台机器人增至100万台。由此看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正在快速进行技术升级。顺应制造技术的向前发展,自动化生产时代的到来已是一种趋势。可以预计,未来的几年中,企业对于自动化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能够掌握机器人操作、调试、维修的技能人才极度缺乏,国内大中专院校机器人专业开设几乎为空白,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在工业4.0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也应紧跟市场的步伐,以工业机器人为专业方向进行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改革。

雷静桃等[1]探讨了上海大学机器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及教学实践,通过引入更多的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卢霞[2]在江苏省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指导下,通过构建以能力为本体的课程体系,深化以能力本体的教材改革,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中职机电课程进行了教与学的方法改革;赣榆中等专业学校的单霞[3]在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改变授课方式,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查阅了诸多相关论文著作后,基于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所以本文以工业机器人作为中职机电专业的方向进行课程改革的研究、实践,引入企业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培训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对接、订单培养、项目合作,制定相应课程的实训项目,辅以学生竞赛、技能比拼等手段全面改革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

一、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职机电专业主要面向制造类企业培养技工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自动化设备和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营销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机电专业在原有的岗位基础上,又有了许多专业方向和对口岗位,以工业机器人方向为例,有工业机器人操作、工业机器人现场管理、工业机器人维修应用、工业机器人装配调试、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工业机器人销售服务等。有了新的专业方向和对口岗位后,原来的课程体系也需要作相应的改革,增加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课程。

二、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中职人才岗位需求则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设备维修、装配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开发与系统集成设等岗位,主要分为技术与销售两条人才培养路线。

为了使学生掌握以上技能,在现有课程体系中重点引入机器人相关课程,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仿真、自动化线安装与调度等,掌握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具备机械结构设计、电气控制、传感技术、智能控制等专业技能,能独立从事大型机电设备、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的安裝、调试、编程、工艺设计、维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任务,为机电设备制造企业、机电一体化设备运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等企业培养从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及自动化生产线的集成、应用、销售、推广与售后技术支持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课程标准主要内容:课程定位、学时分配、课程知识点设计、课程大纲、教学活动设计建议、考核与评定体系。

课程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活动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

三、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案例分析

我校的机电专业致力于厦门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着力于培养工业机器人方向的技能型人才,同时,积极与高校、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更多有利资源,服务周边企业促进厦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2016年机电专业的招生主要专业方向为工业机器人方向(与厦门航天思尔特机器人联合培养),为了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把专业建成集社会服务、学生培养为一体在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特色专业,我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引进企业设备及相关岗位课程,定向培养学生,在综合本地机电自动化等机电行业的发展信息后,我们发现用人单位急需以下岗位人才:安装调试维保工程师,占50%;技术支持工程师,占30%;机器人集成开发工程师,占17%;项目检验与管理,占2%。

学校要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岗位能力的学生,与企业合作培养是最高效的,所以我校积极与航天思尔特、埃夫特、立达信等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工业机器人方向毕业生。通过调研和考察定位企业人才需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合作培养,聘请企业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制定。

在教法改革上,以竞赛驱动,我校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大赛中职“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并且通过竞赛成果转换,将竞赛模式运用到教学中。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在机电专业每个月举办一次班与班之间的“技能PK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人力资源经理当嘉宾,在竞赛的模式下学习,学生热情高涨,全力应战,效果显著,既能检验本阶段教学成效,又能激发学生荣誉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增强班级凝聚力。

四、结论

为了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新需求,本文探讨了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在课程体系中重点引入了机器人相关课程,同时在授课模式中引入了企业培训标准,并且将技能竞赛导入课堂教学,完善了机电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方向的课程体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氛围。但是教学体系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新形势、新背景下,需要不断探索继续实践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雷静桃,刘亮,张海洪.机器人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5):179-190.

[2]卢霞.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J].职业技术,2015,14(9):106-108.

[3]单霞.中职学校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教法新探,2016(115):198.

猜你喜欢

机电课程体系岗位
矿山机电运输中的隐患及防范措施探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汽车机电技术维修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机电商报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同心共筑“机电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