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现浇楼板裂缝的预防

2017-07-09胡文超徐德欣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8期
关键词:保护层现浇裂缝

胡文超+徐德欣

摘 要: 随着预应力多孔板淘汰出局,现浇楼板应用的普及,无疑给住宅工程增大了保险系数,抗震强度提高,住户安全感增加,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现浇板产生细裂缝也带来一片怨声,尤其是房屋产权属转移给个人后,小小裂缝确实影响到其使用功能完善及美观,用户与房产商矛盾纠纷增加。研究、设计和施工人员都从各个不同层面采取措施,力图克服乃至消除这一通病。我们根据多年实践,认为关键是施工过程。过程控制是保证,只要抓住这一点,裂缝是可以控制、避免的。

关键词: 现浇楼板裂缝

一、原因分析

(一)首要因素是材料而首推水泥,应根据季节、温度、湿度要求正确选用不同型号水泥,避免一年到头一成不变选用同种水泥。

(二)砂、石地方材料因素。由于未考虑级配层次要求,未能严格按照要求选用材料,从而由于存在杂质异物等因素而产生裂缝。

(三)保护层厚度不足,钢筋锈蚀,造成顺钢筋布置方向裂缝。

(四)拌制浇捣工作疏忽、马虎,由于材料搅拌不匀、不充分,在振捣过程中失控,过多或过少振捣产生密实度不一致,泌水处水份集中而产生裂缝。

(五)养护期失控,终凝尚未完成载荷使用。

(六)措施不力,未按要求到位,贪图简单省力从而引,发温差缝等。

二、设计因素

(一)住宅平面布置宜规则,尽量避免形状突变,在凹面处周边应增强配筋,来弥补和平衡。

(二)控制板厚,一般最薄处不小于120毫米,厨厕间不小于90毫米。

(三)长度超过40米,应设置后浇带,其两边应设加强筋。提高后浇混凝土与钢筋咬合力。

(四)在现浇屋面和建筑物两端单元中(不少于6000毫米范围内)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00毫米,直径不宜小于8毫米。

(五)外墙转角处设置放射筋,一般应不 小于7el0,长度应为板跨1/3,不能小于1500毫米。

(六)現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 C30,水泥强度等级不应大于42.5R。

三、施工过程控制

(一)除了设计措施配合外,控制重点还在施工环节这一关。我们对现场控制措施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严格控制、严格把关、全过程监督:1.对预埋管线走向应用宽度500毫米e6@150钢筋网片底部加固,线管粗细控制小于板厚1/3,采用线盒布线,从而控制由于布线丽I嘶蹴向的直裂缝产生。

(二)尽量不留施工缝,如若非留不可则应按规范设置。

(三)在应力较小处留置后浇带,保护好后浇带中钢筋,按设计要求时间,浇注后浇带。如设计无要求时,则最少保留28天,应清除后浇带两侧松散砼体,采用微膨胀水泥,填筑混凝土比原强度提高一个等级。保持15天以上养护期。

(四)拌制用砂尽量采用洁净中粗砂,避免细砂,禁用含泥量大细砂。

(五)严格控制板厚,在固定处做出统一标高,对板厚随时校核,保证保护层厚度圭到设计要求。按前、后、左、右各约300毫米间距设置支撑马橙,保证上层钢筋保护层厚度。

(六)冬季施工采甩减水剂时,尽量采用分散性较好、减水率较高而收缩率相对较小的外加剂,其减水率不低于0.08。

(七)整体浇捣完成后,在终凝前采用倒退法分两次抹平、压实。

(八)整体浇捣好后,在强度未达1.2Mpa时,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不得上人和载荷,待强度达到1OMpa时,才可陆续堆放物体,应分散、分次加载,尽量避免集中堆放,形成集中荷载,同时控制堆载时吊车卸物冲击。

(九)整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砼尚未干燥前应覆盖,洒水养护时间大于7天,如属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时则养护时间延长2倍为14天。

(十)对各层浇筑混凝土方量进行计算,从流水角度模数量,尽量配备足够钢模,以利周转。同时应按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三方面考虑配备附属用配件,尽量避免由于提前拆模和支撑原因,产生板缝。

(十一)对拌和用水量严格控制,根据设计和级配单,视气温高低,适时调整用水量,避免由于水灰比过大而产生裂缝。

(十二)当使用商品混凝土时,应按检验批要求做塌落度测试,其塌落度控制应不大于150毫米,高层时应控制在不大于180毫米范围内。

经过以上各方配合,尤其是严格控制施工关,只要做到事先对细裂缝原因有分析,有针对性控制措施,在落实施工过程中不马虎,不走样,一环扣一环,层层有人管,事事有落实,裂缝确实可控制,乃至杜绝。从我们对经手工程项目实际效果看,绝大部份户型内,均未发现裂缝;即使个别开间存有少量裂缝,也得到了用户认可。■

猜你喜欢

保护层现浇裂缝
碳酸盐岩裂缝描述七大难点
完美“切割”,裂缝之谜
地球的裂缝
寻找空气保护层
预应力支架现浇连续梁施工技术
近距离煤层群上保护层保护范围的数值模拟
现浇连续箱梁一次性浇筑施工方案
预制装配与现浇模式住宅建造节能减排评测比较
保护层开采工作面过地质异常区期间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强制放顶技术在己14-31010保护层工作面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