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思政”教育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举措

2017-07-09马智萍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8期
关键词:大思政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我国告知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现状,提出了结合”大思政“教育教学路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创新举措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大思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

近年来高职院校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为国家提供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与更高层次的学生比较存在明显距离。“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逐渐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近年来高职院校探索的方向,因此探讨“大思政”教育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举措十分必要。

1.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大思政”教学现状

自国务院提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要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后,高职院校开始引进“大思政”教学模式,并将创新人才培养与“大思政”教学模式相结合,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1.1“大思政”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近年来全球化、网络化进程的推进使得社会环境更加复杂,这就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时,往往忽略了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思政”教学机制尚未建立。首先,高职院校负责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以及安全教育的各部门之间并未有效协作,导致育人部门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断链[1];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之间条块分割,并未形成全员化的“大思政”队伍。

1.2尚未建立“大思政”教育平台

虽然近年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高职院校不断增多,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教育部门并未协作建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导致各院校之间无法进行经验、学术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各院校在进行“大思政”教育时多靠自己摸索,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浪费;部分院校在设置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时并不规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幅度压缩,甚至无《形式与政策》这一课程,导致学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的达到育人的目的;虽然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然而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大学生网络平台建设的高职院校少之又少,因此无法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

2.3“大思政”教学时效性较低

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仅仅是灌输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指导,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功能被忽视,效果不佳。

2. 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结合的重要性

2.1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具有创造力、开拓性,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当今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要求包括奉献精神、科学精神、超前精神以及团队精神。“思政”教学将课堂的视角主要放在社会上去,尤其是实践课程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发觉社会的发展规律,并真正的落实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自己去思考何为对、何为错,从宏观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在科学道路上进行探索[2]。

2.2为学生坚持创新提供了动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无数具有奉献精神的创新人才不断的投入才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思政”教学中的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自己来独立的完成目标,这就使得学生脱离了院校、家庭的庇护,在面对问题时主动应对与决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建立起百折不挠、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而“思政”教学中的奉献精神使得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更加的牢靠,有助于他们面对困难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坚持创新的探索。

2.3“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团队协作的作用也更加重要,而“思政”实践课程在设计时,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课程的设置,这就使学生从以宿舍为团体做出来,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同时使不经常交流的学生为了完成课程设置,必须与小组间其他人合作,使学生认识到了团队的作用,并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愿意充分运用这一精神,有助于学生在团队的带领下更好的创新。

3. 探讨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3.1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时必须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在教学时就容易忽视“大思政”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坚持人才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培养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2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在构建“大思政”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时,必须要从整体掌握,坚持落实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面育人三个方面,将院校的所有教职工也纳入教育对象,使他们在日常生活、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正能量,积极的引导学生[3];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在学生学习三年期间,依照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思政教育。

3.3发展内涵,建立教学科研平台

针对高职院校教学中交流平台欠缺的现象,院校之间、院校内部可以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首先,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主要包括高学历人员、高职称人员和第一线的思政教师;其次,积极开展思政教育的相关项目,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最后,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积极的更新与发布最新的教学成果、课程资源等。

结束语

高素质人才除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动手技能外,必须要有良好的创新精神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此必须要不断深入探讨“大思政”教学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举措。

参考文献:

[1]叶婷,王超.国外德育实践对我国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J].求实,2010,(1):286-287

[2]张坤晶.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职思想教育创新——以工匠精神培养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6,(10):78-80.

[3]蒋强军,王华兵.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3,(3):109-111.

作者简介:马智萍(1987.11-),女,汉族,重庆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管理学和心理學研究

2016年院级科研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研究(RWB04)

猜你喜欢

大思政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