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派”教学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影响
2017-07-09庄辰
庄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44-01
新课改的十年间,江苏小学语文界以饱满的改革热情,在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开拓, 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 涌现了众多新生代名师,逐渐形成了“厚重如山,灵动似水”的教学风格。
1 山的厚实,彰显丰富文化底蕴
厚实的课堂,要有足够的容量,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内涵。厚实的课堂善于把教材作为根本,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丰富充实的知识体系。厚实的课堂并不满足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是期待学生在更高的起点上产生更多的疑问,注重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厚实的课堂能广征博引,挥洒自如。厚实的课堂源自教师厚实的文化底蕴、厚实的专业知识、厚实的道德修养、宽广的胸怀。
1.1 注重积累,丰富知识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徑,离开了积累知识就得不到深化、充实。在苏派教学中,对于字词的积累、常识的积累、诗歌文章的积累、阅读感悟的积累要求很高。在很多公开课中,“课堂练习”环节,经常汇集一些重点词语,最大程度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甚至学会运用。一线的老师们也乐于利用课前预备的时间积累一定的诗歌,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背诵默写,更重要的是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在教学《山行》时,提供一些关于秋天的古诗让学生进行积累,又如,在教学《西湖》时,让学生积累关于赞美西湖的古诗。
1.2 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批判能力
在苏派教学的主张中,要让学生学会怀疑和批判,首先教师要要具备这种能力,允许学生质疑权威,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但要引导学生质疑,而且要教会他们大胆假设,拓宽求证的思路,在分析文本中展现自己独到的推理。孙双金说过“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教学最大的道德”,例如,在教授《赠汪伦》这一课,让学生思考李白为什么要在汪伦走了以后送他,让学生抓住矛盾点进行思考,体会人物之间深厚的友谊,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绪。
1.3 走向实践,深刻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语文实践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写作训练穿插在教学设计中,在体悟文章的基础上,科学地解读作者是怎样来写作的,再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层层递进,将理解化为运用。在孙双金老师教学《春联》时,他不仅仅注重文本,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了文本中的春联外,孙老师还提供了许多对子让学生尝试对,例如“大江东去”对什么,“春回大地”对什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2 水的灵动,透出智慧与尊重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应该触及人的灵魂,好的教学是灵动的。何谓灵动?这里,“灵”主要指“灵魂”,“动”主要指触动学生的心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课堂上,在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时,重在让学生充分理解体会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将词语放进具体的情境当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灵动的意境,多方位地激活了词语潜在的意象,使教学显得灵动扑闪,透出了课堂的诗意和老师的智慧。
2.1 注重学生的完整情感体验
“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初读文本时,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认识表示欣赏,但不能就此结束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为人的情感体验是会随着深入了解文本之后改变,并且对文本初步、整体的认识常常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只有通过老师艺术地指导才能真正实现对文本价值的提取。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苏派教学主张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认识起点,只关注学生对文本局部语言的个性化解读,忽视了对文本整体价值的探索。例如,教学《如梦令》一课时,让学生从“论画”、“悟情”到“品人”,分层次进行体会,对文本进行整体全面的感知。
2.2 强调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
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又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性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学机械、刻板、理性泛滥。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强调将语文置身于画面、想象、情境中,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感性教育亦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它视语文为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是释放生命、激发生命潜能的过程。
2.3 语文教育是富有创造性的
“创造性”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规律与本质要求,也是苏派教学与时俱进特点的体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创新要求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倡导创造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写作。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敢于想、敢于说、敢于写,不拘泥于形式、教条。教师如若指导得太具体,反而框住了学生的思维,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充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引导者,发挥自己的匠心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2.4 让课堂流动儿童的“孩子气”
儿童是情感的体验者,想象是儿童生命和儿童文化的魂魄。让课堂流动孩子气,就要注重为孩子的情感释放、想象放飞创造空间。教师可以经常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对文本形象产生角色认同与移情体验。孩子自然可以在想象的推动下创造出活泼的语言。例如,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教育,她主张丰富学生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她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对我们影响至深。
总之, “苏派教学”风格无疑是极具创意和张力的。苏派教学有南学的清简,有太湖水的灵动,有石头城的厚实,有苏州园林的精致,这已成为江苏人的共识。多少次,回望苏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幕幕精彩场景,犹在眼前,形成了多姿多彩苏派教学的特有风格,彰显了苏派教学的魅力和特点。